APP下载

基于“工作室”模式的信息化建设与教学融合研究

2020-05-29乔治锡张强

知识文库 2020年7期
关键词:工作室融合信息化

乔治锡 张强

信息技术行业迅猛发展,人才需求旺盛;信息类专业建设遭遇困境,掣肘因素多;信息化建设异军突起,成果丰硕;以工作室建设为载体,将信息化的成果与人才培养结合,实现融合发展。

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是未来社会的主要基石,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当前我国倡导的“互联网+”及“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支撑。支撑产业发展,以及社会对信息类专业的与日俱增的人才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的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大数据、云技术、信息安全等信息类专业,围绕产业发展,培养并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 专业发展现状

受制于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制约,高职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与学生就业困难仍然存在。究其原因,制约信息类专业发展的掣肘因素较多。掌握新兴技术的高级人才集中在大企业以及产业前端,学校难以吸引其加入,新技术转化落地到教学慢;立足校本教师培养,教师知识体系不全面,学习吃力,培养周期长,短期送培,仅是概念普及,难以获取较大提升;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课程和训练配套项目,更新不够及时;基于产品的实训室建设,不具代表性,且厂商设备更替太快,实训室升级和迭代困难。

2 信息化建设现状

教育部关于教育信息化发展也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并指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为此,信息化建设不单是要服务于管理,更重要的是服务教育教学,“教育信息化2.0”也通过一定的文字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这一核心理念。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信息化建设”与“教育教学”并未实现充分的融合,信息化建设仅仅停留在对“教育教学”的“辅助”阶段。单从机构设置看,几乎所有高校的信息中心都是教辅机构,以服务为主,独立于教学机构,因此信息化建设和教学融合操作层面就更为不易。

而职业院校的教育信息化,自身却默默的持续发展。每年,都有持续的资金投入,新设备、新技术、新应用不被引入;专业的维护团队,每天面临各类技术问题,并逐一解决,积累的丰富的管理经验,是学校一支覆盖多个信息技术领域、具有着扎实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特别能战斗的团体。

3 建设“工作室”,实现信息管理与教育融合

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和各类资源,以“工作室”为载体,建立以信息中心所辖信息系统管理和开展的各类服务业务为训练平台,充分发挥信息中心的各类优势(设备、技术、各类管理人才)探索新的思路、开辟更为广阔的实训环境,开发面向实际工作的实训项目,将“信息化建设”和“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促进人才培养和质量提升。是解决高职当前面临实训环节薄弱、项目少、师资弱的有效途径,是响应国家要求,将信息化建设、管理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最好体现。

3.1完善模式研究,解决长效问题

工作室是专业教育教学的“特区”,主要承担有学习培训、技能大赛、项目开发、技术攻关、区域服务等五大职能,是另一种形式的校中厂,是成果或新课程的孵化器。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对常规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它以工作室为载体,以充足的资源为支撑,对具有较强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部分学生进行广义的现代学徒制培养,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工学交替”、“产教融合”等现代职业教育特征。其宏观目标是能让“尖子生吃饱吃好”,在学校掌握好专业新技术、积累够工作经验,有适度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和经营意识,懂得为人处事之道,从而较好跨越校企之间“最后一公里”鸿沟,实现高质量就业。

3.2 打造核心团队,解决导师问题

教师团队负责人,由信息中心负责人和专业任课教师共同担任,既发挥部门负责人的统筹协调能力,同时又兼顾一下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把握准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团队成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外,部分教师还考取了行业认证,有的甚至是国际顶级认证(CCIE),团队成员既是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技术人员,同时在系部兼职任课,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落实好对学生的各项指导,工作室老师不纯粹是教师,是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工程师,又是学生的专业导师。

3.3 实行末位淘汰,解决质量问题

为了保证工作室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工作室运行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首先,把好选拔关,确保选拔到好“苗子”,吸纳学习有欲望,进取无止境的学生。然后,做好培养计划,基于学生的个人意愿,给定三个月(熟悉期、跟学期、犹豫期)熟悉和思考,引导学生选定发展方向,制定个性的发展计划;其次,分配指导教师和学生助教,基于学生的选择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将学生分配到导师名下,确保学生培养针对性,指定高年级的学生帮扶,既为高年级学生提供了锻炼机会,又解放了导师,实现了工作室技艺传承、文化传承;最后,加强考核,按照培训计划的既定目标,完成考核,评判团队由导师、专业老师、学生助教组成,对于连续两次考核末位的进行劝退处理。

3.4 争取政策支持,解决活力问题

工作室是试验田,工作室管理要灵活,资源配置要有保障。工作室一般采用項目导向实施学生培养,用于导学的真实项目来源有随机性,所以工作室的教学运行必须适应“工学交替”常态化和工作室成员动态化的需求。只有采取“以工代课”、“以证代课”、“以赛代课”、“以项目代课”、“以创新创业代课”等灵活机动的教学管理手段,才能让学生获取学分顺利毕业。工作室必须要固定场地,要体现工作室文化,要按照企业员工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管理。工作室应该有专门的运行经费,用于技术攻关、素质拓展活动举办等。

3.5 开发训练项目,解决时效问题

基于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过程,总结其涵盖的技术领域:路由交换技术、服务器与存储技术、操作系统技术(Windows & Unix)、数据库技术、容灾备份技术,防火墙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综合布线技术、一卡通技术、视频监控与安防技术、智能楼宇技术、软件开发技术、解决方案设计与招投标管理等等;管理领域:如用户接待、故障受理、上门处理、客户回访等环节;利用“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等思维,开发体系化的训练项目,把真实的工作环节和项目引入,作为学生训练和能力提升的方法,确保项目更新及时。

3.6 做好文化建设,解决素质问题

工作室文化是工作室有凝聚力、能可持续发展并不断壮大的灵魂,是完成工作室五大职能的精神力量。不同的工作室文化有一定区别,主要包括外表、内涵、成员关系等方面。

一是外在方面。工作室环境布置,主要指工作室场地墙面内、外的装修理念、风格、内容,包括管理理念、规章制度、励志语录、荣誉展板、工作安排、心得分享等。二是内涵方面。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若干举措,包括传统文化、艺术修养、服务意识、经营意识、创新意识、攻艰克难精神等,养成“有规矩、有担当、有方法、有见识”的职业人素质。三是工作室成员关系方面。进入、退出工作室均采用审批制。工作室学生不分年龄长幼、不分水平高低,也不分高年级低年级,一律以入室先后论资格。平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是师徒关系、师兄师弟师姐师妹关系;做项目时便是合伙人关系。即使学生毕业,这些关系也没有终结,而是持续数年,对工作室仍然尽一份责任,从而形成工作室独特的文化。工作室每个学生必须至少拜一个师傅和至少收一个徒弟,形成一种师徒链的“树”型关系,让每一个人产生归属感、温暖感,在浓烈的关爱氛围中成长。

4 运行成效

以工作室位载体,完成团队组建、项目开发、文化建设,致力于学生辅导,自开办以来积累了一定量的训练项目和课题,每年招收20名以上学生训练,通过训练,他们的技能显著提高,成为了技术高手,企业喜欢的员工,100%以上的学生都考取了NA,60%以上的同学通过NP,10%以上的通过IE认证等行业认证,高质量对口就业率达100%;同时,他们中部分优秀的学生,知识成体系,动手能力强,成为了对应专业参加各类竞赛的主力军,并屡获佳绩,取得省级及国家以上奖项若干;他们自信、阳光,成为了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感染和带动一批同学,努力向上。

5 结语

以“工作室”建设为载体,充分发挥信息中心的各类优势(设备、技术、各类管理人才)探索新的思路、开辟更为广阔的实训环境,开发面向实际工作的实训项目,将“信息化建设”和“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促进人才培养和质量提升,是解决高职当前面临实训环节薄弱、项目少、师资弱的有效途径,是响应国家要求,将信息化建设、管理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最好体现,也是解决信息类专业掣肘因素的有效方法。

(作者单位:四川信息職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工作室融合信息化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刚柔并济
破次元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融椅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