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止泻散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疗效观察
2020-05-29张英凯
张 冰,张英凯,覃 健
(玉林市中医院,广西 玉林 537000)
慢性腹泻为消化内科常见疾患,其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影响。西医治疗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但疗效欠佳,且副作用多,不宜长期使用。笔者在应用自拟止泻散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106例,与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的对照组60例比较,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6例观察对象为2012年5月—2017年5月我院脾胃科门诊或住院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6例,其中男58例,女48例,年龄20~62(38.5±12.6)岁,病程3~8(4.1±1.7)个月。对照组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19~63(36.9±12.8)岁,病程3~7(4.2±1.9)个月。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慢性腹泻”[1]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泄泻”[2]142-143的诊断标准: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可伴腹泻、腹痛;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证,临床表现:大便时溏时泻,饮食稍有不慎即发或加重,食后腹胀,面色萎黄,肢倦乏力,神疲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上海信谊药厂生产,规格:每粒210 mg),2次/天,每次420 mg,饭后30 min服用,连用30 d。
1.3.2 治疗组 口服自拟止泻散治疗。药用:黄芪12 g,白术10 g,薏苡仁15 g,广藿香10 g ,升麻10 g,陈皮6 g,白芍12 g,荆芥穗12 g,乌梅15 g,石榴皮15 g,桂枝9 g,干姜9 g。每日1剂,将中药加工成粉末,分为2小袋,每次取1袋温水冲服,每日2次。连用30 d。
2 疗效观察
2.1 腹泻症状评分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的评分标准[2]18-19。主症评分分为4级,0分:大便粪质正常,排便0~3次/日;3分:粪质不成型,排便3~4次/日;6分:粪质稀烂如塘泥或伴有黏液,排便5~10次/日;10分:粪质为水样便,排便>10次/日。次症包括腹痛、腹胀、肠鸣、恶心纳呆、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按照无、轻度、中度与重度,分别记为0分、1分、3分、6分。
2.2 疗效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定[2]18-19。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状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状积分减少不足30%。症状积分减少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2.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和百分比(%)表示,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结果
2.4.1 两组治疗前后腹泻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1。
2.4.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腹泻症状积分比较 (分,x±s)
表2 两组疗效比较(例 %)
3 讨 论
慢性腹泻为多发病、常见病,病情迁延不愈,易导致吸收不良和营养不良,从而引起继发感染,并进入恶性循环,引起众多并发症。目前研究表明,小肠黏膜结构和功能持续损害及正常修复机制受损是腹泻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3]。目前西医治疗以止泻、调整肠道菌群为主,尚无针对病因发病机制的治疗方案,疗效欠佳。
自拟止泻散是笔者参考明代医家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中治泻九法之七法:燥脾、温肾、升提、疏利、甘缓、酸收、固涩,结合玉林地区患者体质特点化裁而来的临床验方。玉林地区患者的主要体质特点是“阳气内虚,封藏不足”,这与玉林地区特殊的地理、气候、水土以及生活习惯有关。广西玉林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气候,常年天气炎热,热性开泄,使人腠理疏松,阳气易浮于肌表,耗散于外,属“藏气不足,长气有余”,长期处在此气候条件下则形成阳气内虚体质;玉林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饮用水类似于钟乳石水,钟乳石味甘、性温,短期应用具有温肾散寒、温脾生血作用,但长期应用则明显耗伤阳气,导致阳气内虚;玉林气候炎热,民贪凉而喜冷饮,习惯长期服用金银花、绿豆及凉茶,从而损伤阳气,导致寒邪内生。因此,本地区慢性泄泻病以脾胃虚弱证为主要证型,往往有畏寒肢冷等虚寒兼证;患者内生湿邪不明显,而由于天气炎热、潮湿,湿邪以外感湿邪为主,与参苓白术散证的脾虚湿滞有明显的不同。
自拟止泻散由黄芪、白术、薏苡仁、广藿香、升麻、陈皮、白芍、荆芥穗、乌梅、石榴皮、桂枝、干姜等中药组成。其中黄芪补气升阳,白术健脾燥湿,二药合用,共为君药。干姜温肾散寒,桂枝既可温脾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而行水湿痰饮之邪,脾为太阴,肾为少阴,温阳可以防止太阴病向少阴病传变,二药合用,共为臣药。薏苡仁健脾渗湿,广藿香芳香化湿,陈皮理气燥湿,三药渗湿、燥湿、化湿合用,使湿邪得祛,脾阳得复;升麻升举阳气,与黄芪同用,以补气升阳;白芍柔肝缓急止痛,荆芥穗祛风止痛,陈皮、白芍、荆芥穗三者合为痛泻要方之意,以补脾泻肝,调气止痛;乌梅、石榴皮涩肠止泻、敛阳,与干姜、桂枝合用,温阳同时收敛阳气,防止阳气耗散。全方共奏健脾温肾、益火培土、化湿止泻、缓急止痛之功效。
本临床观察发现,自拟止泻散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当然,其远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