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机房管理机制及效益分析
——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
2020-05-29杨建峰王庆林
杨建峰,王庆林
(河北师范大学 计算机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在计算机教学发展过程中,机房的设立和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由于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机房由功能单一到广泛地应用和普及,作用不断增强.机房建立之初仅仅是为了满足专业教学需求,而现在的公共机房是将所有教学需求集于一身,既能满足专业需求,又能满足公共需求,其功能更加完善,在服务教学、服务社会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收到更好的效益.
河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学校”)的公共机房,在其成长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小到适度规模、由单一功能到多功能使用、由区块分割直至功能整合的变化,每一步发展都围绕着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这个中心,在增强供给能力,改善教学和服务环境,加快软硬件设施优化升级,提高信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为学校及广大师生提供了优良的教学环境、多模式应用环境及多方位的服务环境.
1 公共机房管理机制分析
加强计算机实践教学,增加实际操作,增强应用能力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建立规模适度的公共机房就显得尤为迫切,因此,需要加快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机制.在管理中提升服务品质、服务内容,改善环境;在机制上挖潜和释放公共机房服务师生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任务需要和学生的公共需求[1].
1.1 制度建设
科学有效的管理必须建立在完善有效的规章制度基础上.制度建设是机房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通过总结机房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共性问题,把它变成一种操作性强和必须要遵守执行的一种行为准则而逐步完善建立起来的,用它规范机房管理和考核管理的水平与质量,并起到管理规范、服务规范、奖惩分明、鼓励先进、鞭策大众的作用.
学校先后制定了四个规章和行为准则,使公共机房的制度逐步完善,为科学有效地管理公共机房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1.2 技术手段
管理技术手段的创新是提高管理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公共机房从成立之初就不断地探索通过技术手段对机房进行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的机房管理模式.
最初,公共机房的管理软件只能管理一个机房的几十台机器,管理能力有限,加密性不强,只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上机密码就能被轻松破解,从而产生逃避管理的漏洞,或通信过程中丢失数据及数据不能及时响应等问题,这种状况给机房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完善,采用校园一卡通工程,实现了机房管理计费收费系统的信息化,从而在技术上对机房的科学管理、杜绝漏洞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公共机房的管理在技术层面被赋予了更多的管理内容,如计算机的软硬件、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技术以及相应的供电、照明、空调、消防、防盗等系列知识和技术.为了充分使用好这些设备,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学校认真考虑各机房应使用的资源以及可以共享的资源,并整合机房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例如,在软件的维护和管理中,由于公共机房的计算机使用频率很高,在满足不同任务和不同学生需要的过程中,常常发生重要文件被误删、病毒入侵等状况,而使用计算保护卡和网络克隆技术,可以实现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保护和由点到面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快速安装等.
1.3 安全管理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按照规定制订安全工作管理条例,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员,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坚决落实安全责任,做到“不安全不作为,要作为必安全”,定期开展安全检查,落实安全工作任务.根据有关安全工作的部署要求,将隐患排查治理、安全教育培训、重点安全问题和隐患监控、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等作为常抓不懈的工作,确保基础设施符合安全的有关规定,人防、物防、技防配备到位,做好学校公共机房的安全管理工作.
1.4 职业素养
根据机房管理技术性、专业性强,工作任务重,劳动时间长的特点,学校定期组织理论学习,提高管理人员的认识,培养其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让他们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工作,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技艺以及任劳任怨、不怕苦累和主动热情服务的态度与精神投入工作.协调好教务、院系、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真正把公共机房管好、用好,使之高效运转.
几年来机房承担着学校英语、计算机及相关专业81门课程的教学上机任务,所需软件达53种.公共机房做到一机多用,有效解决了不同专业课程所需软件系统的冲突问题,并为高考、成人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阅卷,大学生等级考试等临时任务预留了软件系统.承担临时任务时,做到了教学系统与临时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切换,互不影响.不会因安装系统而暂停上机实验,保证能进行正常教学.
2 公共机房管理效益分析
学校新校区建设中,对公共机房建设进行了重新规划,并按照新的需求规划布局,优化后的公共机房增加了服务教学和社会的能力,不仅保障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更能承担对外服务工作,成为学校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
管理出效益,管理效益包括两个方面,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反映投入和产出的关系;社会效益是公共机房成为对外宣传的窗口,为学校树立形象加码加分,是一种无形的品牌价值,是软实力.那么学校公共机房管理模式是否有优势呢?本文通过一些数据和图表来进行分析和评价[2].
2.1 计算机使用效率分析
效率是在指定的投入和相应的技术条件下,对资源利用率高低的评价.在公共机房的投入和建设中,排除人力成本和基本建设支出,单就计算机的利用率来说,以机时为单位计算,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利用的越多使用的效率就越高;相反就越低.对计算机的使用效率设定的计算模型如下:
正常情况下计算机使用效率的理论值:每台机器每天工作8 h,每周工作5 d,机器的完好率90%,那么每台机器的周工作时间应为8×5×90%=36时/周/台,也就是说每台机器一周工作36 h就达到了满负荷,为额定工作时间.表1-4为2009-2018年计算机使用情况的统计数据.
表1 2009-2018年公共机房机器使用情况统计表
表2 2004-2015年公共机房机器存量数据统计表
年份/年保有量/台20042005200620082009201020112012201580012501850195021002560256026602760
表3 公共机房各类用途用机量统计表
表4 公共机房计算机使用效率
注:1.年教学总周数为40周,其中节假日周数为1周,教学周数为32周,考试周数为4周,高考评卷占用为3周.
2.教学年平均利用率=年教学机时÷年教学周数÷教学用量÷额定工作机时×100%.
3.自由上机年平均利用率=自由上机年机时÷年周数÷保有量÷额定工作机时×100%.
4.各类评卷年平均利用率=各类评卷年机时÷年周数÷保有量÷额定工作机时×100%.
5.期末考试年平均利用率=年期末考试机时÷年周数÷保有量÷额定工作机时×100%.
6.年平均利用率=年(教学机时+自由上机机时+各类评卷机时+期末考试机时)÷年周数÷保有量÷额定工作机时×100%.
从表1-4的计算结果来看,公共机房的计算机数量逐年增加,教学、自由上机、评卷、考试用机时长逐渐增长,计算机的平均利用率也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说明公共机房在教学和对学生的服务中达到了很高的使用水平,投入的资源没有浪费.
2.2 计算机年利用率数据分析
从表2和表4看出,公共机房的计算机和以前相比规模变大了,机器更新较快,能满足教学需要,保证了学校多层面的工作需求.但是自由上机利用率变动反差很大,经过几年高峰期后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通过分析和对比,公共机房计算机的利用率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在符合有关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课余时间对学生自由开放,学校也获得了一定收益,对机房的后续发展起到了有益的支撑;完成了学校承接上级部门委派的教育任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利用假期、周六日时间承接社会公共服务活动,学校的设施、环境、服务、管理水平也成为被社会接受、认可和赞许的品牌.这些不仅为学校带来了经济效益,也赢得了社会赞许.
3 结语
公共机房的建立和发展是随着互联网技术而产生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公共机房的管理将更加科学化、智能化,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将进入无人值守的刷脸管理模式,到时只需要很少的人员维护网络和机器就能使整个机房有序运转,而且在服务师生、服务教学上,公共机房还将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