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理论视角下城市文化产业转化研究
——以巴中市巴文化符号为例
2020-05-29沙鑫
■沙鑫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044)
一、文化符号与文化产业的关联
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所指”是符号内容面,也即是符号的内涵,“能指”是符号表达面。符号学理论视角下城市文化产业转化指实现从文化符号内容面到文化符号表达面的具象转化。四川省巴中市是巴人活动的区域,拥有丰富独特的巴文化符号资源,这些资源作为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巴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产业资源。唯有发挥巴中巴文化区位竞争优势,深入挖掘巴文化符号内涵及特征,挖掘和建构巴中市巴文化符号内涵的表达路径,加强巴中市巴文化符号的表达与交流力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巴文化符号产业的创意开发、嵌入整合、区域合作及保障机制四个环节构建巴中市巴文化符号产业转化的有效路径,提升巴中文化软实力。
二、巴中市巴文化符号资源及特征分析
(一)巴中市巴文化符号资源
1.承载历史、唤醒记忆的集体记忆文化符号
巴中市的集体记忆文化符号分为文化活动类、音乐舞蹈类、历史名人类、神话传说类,集体记忆文化符号可以唤起人们的记忆,使人能够以史为鉴,以正衣冠。文化活动类,如从唐永隆元年肇始的登高节反映了巴中市人民崇山敬山的集体记忆;音乐舞蹈类,如巴渝舞歌舞时佩戴白虎面具,反映期盼和平、柔美细腻、尚美大气的精神追求;神话传说类,如神话传说“巴人飞天”反映了巴人尊敬自然、崇拜自然的精神;历史名人类,如英雄豪杰张飞、刘伯坚等历史名人,体现了巴人勇于斗争、敢于反抗的品质。
2.五官所感、历经传承的感知传承文化符号
感知传承文化符号可分为所视、所听、所闻、所尝、所触类感知传承文化符号。感知传承文化符号能够增强巴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有利于巴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提升巴中市的软实力。所视,具体包括内容以神话故事为主的剪纸、皮影、刺绣、木雕、石雕等。所听,如虎纽于反映了巴人期盼和平,柔美细腻的情愫。所闻,如江口醇、小角楼是巴中市代表酒品。所尝,如通江银耳以其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而享誉海内外。所触,如巴人兵器柳叶剑,反映了巴人英勇善战。
3.代表区域、凝聚文化的地表景观文化符号
巴中市因其独有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等形成了众多独特的地表景观,主要包括石刻文化符号、民俗文化符号、山水文化符号、古迹文化符号。地表景观文化凝聚了巴中、巴族、巴人的文化,它是一个地区精神的外在体现。石刻文化符号如南龛石窟反映了巴中市巴文化勤劳朴实的一面;民俗文化符号如九井十八街反映了巴人顺应自然又因地制宜的精神;山水文化符号如巴河体现出巴人的豪放粗犷;古迹文化符号如米仓古道体现出不同文化的融合。不同文化符号的结合也就造就了刚柔并济的巴文化。
(二)巴中市巴文化符号特征分析
1.巴中市巴文化符号区位特色明显
从自身区位上而言,巴中属于巴文化核心范围。巴中市与其他四省六市同属于泛巴文化区,巴中属于巴地核心地理位置,巴河水系贯穿整个巴中。从空间关系上而言,巴中市巴文化区位特色明显。古代的巴中市是西南北进、西北南下的重要通道,现代的巴中市处于旅游“金三角”枢纽位置。
2.相比其他地区,巴中市巴文化符号资源更丰富多元
巴中市与南充市、阆中市等城市相比拥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南充市有集体记忆文化符号,但是地表景观文化符号较少;阆中市有较多的感知传承文化符号,但集体记忆文化资源较少;巴中市则同时拥有丰富的集体记忆文化符号、感知传承文化符号以及地表景观文化符号。巴中市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形成了众多极具特色的风景区。巴中旅游资源面积较大,基本上北部为自然风景区,南部为人文风景区。巴文化资源也得到了充分的保护与开发。柳叶剑、虎纽于得到巴中市高度重视并加以开发,江口醇、小角楼、通江银耳已享誉省内外。
3.巴中市巴文化符号历史悠久
巴中市是巴文化符号的起源地,巴文化符号历史悠久。第一个历史时期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月亮岩、通江擂鼓寨等巴文化遗址均是新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第二个历史时期在盛唐。巴文化符号的兴盛在盛唐时期,巴中佛窟雕刻于唐朝,飞霞阁在唐朝有了雏形,唐代名人也数不胜数;第三个历史时期是现代土地革命时期。巴中市是川陕苏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有全国保存最好的红军文化,可见巴中市巴文化历史渊源久远。
4.巴中市巴文化符号开发价值突出
以“美、古、名、特、奇、用”来评价巴中市巴文化符号的开发价值。“美”,巴中市巴文化符号品味高、特色鲜明,美感较强;“古”,巴中市巴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名”,巴中市的历史名人、革命先烈众多;“特”,巴中市的手工艺品独树一帜、别具风格;“奇”,巴中市的奇石根雕文化享誉国内外;“用”,巴中市的饮食风味享有盛名,吸引力强。这些突出的开发价值,可以推动三类巴文化产业发展:一是核心产业,即巴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景观产业;二是配套产业,通过“巴文化”特色节庆产业,以及体验式旅游产业来开发;三是衍生产业,通过体验式娱乐产业开发。
三、巴中市巴文化符号开发面临的问题
(一)开发范围局限,定位模糊
众多巴文化符号资源的组合开发欠缺。巴中市对巴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缺乏整体规划,产业化开发和创意化发展意识薄弱,众多巴文化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巴中市的巴文化资源相互独立未形成组合,使巴中市巴文化符号开发规模效应不明显。单类巴文化符号资源的深度开发不足,巴中市缺少对单类巴文化符号资源进行深入开发。例如在对巴渝舞进行开发时,只将巴渝舞这种舞蹈形式展现出来,缺少对它所传达出的古巴人精神的深入挖掘研究。巴文化符号资源的历史主线挖掘不明晰。巴中市巴文化的开发缺乏明晰的历史线索和巴文化主题品牌,应围绕“崇山敬水、刚柔并济”的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品牌,展示巴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勾勒出巴文化历史发展的全貌。目前巴中市在这方面挖掘还不够,可以借鉴平遥古城打造历史文化古城与山东曲阜打造孔子之乡的案例。巴文化符号的开发力度与层次不够。巴中没有开发和利用好丰富的巴文化符号资源,使巴中市文化产业发展局限。在对巴文化开发利用时缺少打造系列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如现代文化旅游、影视演艺等产业。
(二)开发内容忽略动态文化符号
动态巴文化符号拓展不足,使人无法从时间和空间上去感知巴文化。可通过开设巴文化电影、青少年基地等将巴国、巴人等历史过程呈现出来,让人感知巴文化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的动态过程。活态巴文化符号形式知名度不高,巴中市以“茅山背二歌”“巴渝舞”等为代表的活态巴文化的知名度不高,甚至巴中本地居民都对其了解较少,可利用好这些活态巴文化,将其宣传出巴中,在更大区域范围内为人们所熟知。缺少动静结合巴文化符号产品开发,如米仓古道就缺乏马背驼米、巴人运粮等文化元素,无法使文化符号鲜活、立体、直观地呈现出来。
(三)开发模式缺少多主体协同
政府主导型的巴文化符号开发模式。巴中市巴文化符号资源多集中于公共文化资源上,而这类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需要政府的支持与推动。因此,巴中市政府在开发巴文化符号资源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目前,巴中市政府开展了“巴文化名家精英工程、文化繁荣精品工程、巴人巴风巴俗荟萃工程、文化名片创建工程”等文化工程,这种政府主导型开发模式为巴中市巴文化符号开发提供了动力和支撑。文化符号的开发不仅需政府主导,更要多主体的协同开发。巴中市的社会力量、社会组织、企业参与较少,没有融入巴文化品牌的打造。例如在对米仓山的开发中,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和政府招商引资,缺少企业对文化产业的开发。
(四)专业人才欠缺,宣传力度不够
一是巴中市文化专业人才匮乏。据有关资料显示,巴中市每万人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数为0.21,在全省排第12位,从侧面说明巴中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较少;二是高端领军文化人才欠缺。巴中市缺少文化产业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人才,制约了文化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三是巴文化相关人才青黄不接。巴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龄大多在45岁以上,年轻传承人较少。同时,这类非物质文化对技术要求较高,鲜有人能学会。例如,会耍牙这门技艺的全巴中就只有两人。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渠道单一。巴中巴文化缺少线下宣传,使线下用户(如老年人)无法熟知巴文化符号内涵。同时,自上而下的宣传方式使渠道不通畅,造成居民接收度不高。根据对巴中市居民关于巴文化及其内涵的了解程度调查资料显示:巴中市居民没听过“巴文化”的巴中市民占比48.37%,从侧面体现出巴中市对于巴文化的宣传力度还不够。
四、巴中市巴文化符号产业转化路径研究
(一)明确巴文化符号产业转化定位,构建三层产业价值体系
巴文化符号的生产可以看作是巴文化内容层面的生产与巴文化媒介层面的生产,借鉴学者王慧敏提出的现代文化产业价值体系模型,充分利用好以山地文化、农耕文化、河流文化为核心的巴文化资源,加强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将巴文化符号产业体系划分为核心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构建巴文化符号三层产业价值开发体系,力争将巴中市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巴文化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巴文化旅游名城、川东北巴文化符号产业高地(见图1)。
图1 “巴文化”符号三层产业价值开发体系
1.围绕核心产业,培育新的巴文化符号产业增长极
创意产业:加大巴文化创意项目资金投入,建立“巴文化符号创意产业孵化基地”,引进创意人才和创意设计,扶持巴文化创意企业,推动巴文化与科技融合,拓展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空间。景观产业:打造巴文化特色文化景观,如南龛石窟景区、巴文化符号记忆街区等。恢复部分巴文化标志物风貌,在巴文化景观遗址打造过程中增加一些互动体验项目,提高景区的观赏体验价值。
2.健全配套产业,支撑核心产业发挥最大效益
特色节庆产业:依托优势资源,通过举办一系列巴文化节庆活动、艺术展览,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和招商引资,推动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体验式旅游业:一方面,通过整合巴文化景观资源,策划实施巴文化精品旅游路线,加强巴文化景区品牌的整体营销推广;另一方面,依托自然景观资源与巴人民俗文化,打造巴文化乡村田园综合体验区。
3.发展衍生产业,延长巴文化符号产业价值链
工艺品产业:一方面,要传承巴文化传统工艺技术,培育巴文化工艺技术传承人;另一方面,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增强巴文化工艺品个性化定制。演艺娱乐业:第一,创意开发“巴人飞天”等神话传说,不断加强巴文化各类演艺作品的创作,同时注重巴文化演艺产业与旅游景观产业的结合;第二,积极发展巴文化演艺市场,注重巴文化体验式娱乐产业开发。
(二)构建巴文化符号产业转化路径
1.明晰巴文化符号产业的开发路径——“一园、众星、多主体”
“一园”指在巴中市主城区建立“巴文化符号产业园”,形成产业组合、互补与合作。园区分为六大类进行巴文化打造:一是巴文化创意类园区,二是巴文化符号科技类园区,三是巴文化符号艺术类园区,四是巴文化符号旅游类园区,五是综合类园区,六是巴文化符号制造(文化产品)类基地,形成以产生孵化和具有整体辐射的巴文化企业群落。“众星”指在形成巴文化符号景区组团。重点打造巴文化记忆街区、艺术石刻景区、历史文化走廊、民俗生态景区、度假康养小镇等饱含巴文化符号的景区。同时,开发“巴食八味”等旅游产品,健全相关文化旅游配套产业。“多主体”指多元主体共同建设巴文化符号产业。一方面,重点培育和发展大中型文化企业和集团,建立中、小、微文化产业梯次培育名录;另一方面,鼓励社会组织和居民参与巴文化符号产业发展,在政府引导下,以分散工业和专业化市场方式发展巴文化符号产业,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
2.整合巴文化符号产业资源
整合巴文化特色资源,建立巴文化保护开发体系。建设巴文化文物数据库、移动巡查系统、巴文化互动体验区。同时注重对古镇的建筑、民俗、民间技艺等巴文化基因符号化,建设巴文化符号识别系统。整合巴文化建设主体,建立巴文化演艺联盟。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以巴中市文化馆、川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等院团为主体,联合各区县文化馆、民间演艺团体,建立巴文化演艺联盟。整合各产业优势,加强巴文化产业融合,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提高巴文化品牌价值、产品科技含量。推动文化与农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农耕体验等新兴产业。
3.建立巴文化符号产业区域合作机制
以《泛巴文化区域合作宣言》为契机,建立泛巴区域巴文化符号挖掘、产业立项、人才交流共建合作机制。不断发挥共建合作机制的作用,建立泛巴区域巴文化符号产业联盟,加强巴文化符号产业互动发展。
(三)完善巴文化符号产业转化保障机制
1.健全政策制度
建立健全巴文化产业转化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巴文化符号生产力,设立巴文化符号产业开发的领导机构,理顺巴文化符号的产权、管理权和开发经营权,并对巴文化符号的保护性开发进行专项规划。完善巴文化符号产业转化的组织机构。成立巴中市巴文化符号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提高对巴文化符号产业发展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立和完善联席会议制度,邀请国内外专家课题立项以助推巴文化符号产业发展。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拓宽产业融资渠道。首先,扩大扶持巴文化符号文化产业资金比重;其次制定巴文化符号产业优惠扶持政策;最后,重点扶持巴文化符号产业初创期中小文化企业,同时拓宽巴文化符号产业融资渠道。
2.优化人才队伍
积极培育巴文化符号产业转化优秀人才。筹建巴中市巴文化符号产业转化研究院,培育巴文化符号产业开发利用等专业人才。组织全市的巴文化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鼓励巴中市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一批文化专业人才。加强巴文化符号民间艺人的培养和挖掘工作。加强巴文化民间艺人的培养和挖掘工作,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非遗重点项目加强综合性保护。建立巴文化民间艺术人才库,对巴文化民间艺人进行挖掘、评选、建档、命名。完善吸引留住巴文化符号优秀人才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和评价体系,形成“重能力、重业绩”的用人评价标准,切实为巴文化人才排忧解难,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鼓励相关企业招用文化专业人才,并给予一定奖励。
3.强化宣传推广
强化巴文化符号产业的市场推广力度。加强巴文化符号与市场的沟通互动,面向国内外展示巴文化内涵、品牌、创意产品。积极举办巴文化符号产业文化活动,弘扬巴文化符号,打造巴文化节庆品牌。秉承“互联网+文化”战略思维创新巴文化符号产业宣传方式,建设巴中市巴文化符号产业门户网站、新媒体形象中心,重视巴文化的品牌价值,进行多渠道巴文化符号产业品牌形象的策划设计、品牌合作、保护等内容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