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学习情境开展单元教学实践
2020-05-28龚荔群黄晶
龚荔群 黄晶
摘要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单元教学中,以“月宫一号”为载体创设学习情境,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提出问题,课中建模、讨论等方 式解决问题,课后应用所学知识设计方案、制作生态缸,促进学生形成生命观念,发展科学思维,提升科学探究能力,树立 社会责任,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习情境;单元教学;生态系统;概念图;核心素养
围绕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已成为当前学科教学 的趋势和研究热点。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落实于课堂教学,学界认为单元教学是撬动课堂转型 的重要支点。[1]笔者尝试以2007年版人教社高中《生 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下文简称教科书)第五章“生 态系统及其稳定”开展单元教学实践与研究。
“月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空间基地生物再生生 命保障系统地基综合实验装置。在“月宫一号”内进 行的“月宫365”实验实现了“人—植物—动物—微生 物”生物链环人工闭合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循环运 转,其闭合度和生物多样性皆比世界上同类实验装置 更高,同时有利于该系统内人员的身心健康。“月宫一 号”为中国今后深空探测生命保障提供理论和技术 支持。
根据生态平衡原理,利用生命科学前沿研究成果 “月宫一号”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贯穿于本单元“生 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及其相互关系”等4个课 时的学习过程中。本单元教学的基本流程是:①课前 布置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月宫一号”微课预习本单 元内容。 ②鼓励学生预习后提出个人感兴趣的问题。 ③通过班级QQ群,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各自感兴 趣与疑惑问题。 ④教师利用“极课”软件收集并分析 学生导学案和生态系统概念图的完成情况,并根据最 近发展区教学原则,制定本单元教学内容。 ⑤主要以 相关的概念图、概念模型及数学模型等建模活动开展 课堂教学。 ⑥要求学生课后修改和完善有关概念图、 概念模型,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并制作生态缸,尝 试设计定居火星的方案,进一步研究课堂教学中生成 的问题。教师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拓宽视野, 形成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及稳态与平衡观, 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树立社会责任意 识与担当。
一、建构概念图,形成生命观念 开展聚焦大概念的阅读、讨论及建模等系列学习 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月宫一号”具体组成成分等事实 性知识,建立对食物链、食物网与生态系统等一系列 次位概念的正确认识,深刻理解“生物群落与非生物 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完成物 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 节作用抵御和消除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保持或恢复 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等重要概念,促进学生 初步形成大概念“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相互影响, 共同实现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 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认同结 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稳态与平衡观等生命 观念。
同时,运用希沃授课助手软件展示、评价学生课 前建构的“生态系统”概念图。发现大部分学生建构 的生态系统概念图没有体现概念之间的联系,有些学 生在绘制食物链和食物网时,将作为分解者的微生物 列入其中。因此,课堂教学时,以“月宫一号”为例,指 导学生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帮 助学生归纳得出: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由生产者和消费 者所组成的,其中生物之间的关系一般是捕食关系,
促进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营养结构的关 系。进一步指导学生将能量流动模型改建为物质循 环模型和信息传递模型,并总结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和信息传递之间的关系为:①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 和食物网进行的;②能量流动是动力机制,物质循环 是基本载体,信息传递是调控基础。若食物链发生改 变,将导致功能的改变; ③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条件 下,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等对组成生态系统的 结构要素进行调控,进而维持整個生命之网的相对稳 定。[2]促进学生正确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关 系、物质和能量的关系,以及“月宫一号”所遵循的生 态学原理,形成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以及稳 态与平衡观。
此外,要求学生课后补充、修正个人所建构的生 态系统概念图,并展示学生优秀作品供相互评价与学 习(如图1)。本单元4个课时教学结束后布置学生小 组合作设计、制作生态缸,并以此生态缸为例建构生 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概念图。
二、建构数学模型,发展科学思维
首先,以“月宫一号”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①“月 宫一号”中西红柿的能量是如何输入的?②西红柿所 固定的能量有哪些去向? ③西红柿的枝干等会被人 全部食用吗? ④被人食用的部分就是人的同化量吗? ⑤人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哪个营养级的同化量?指导 学生归纳能量流动的过程是输入每一营养级的能量, 一部分在生产者或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 式散失了,一部分被下一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一部 分以枯枝败叶、遗体残骸等形式被分解者分解 ,还有 一部分暂未利用。
接着,提供有关能量流动数据,组织学生小组讨 论分析“月宫一号”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及数据,建 构“月宫一号”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数学模型(如图2)。 再结合赛达博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指导学生总结能 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特点和规律是单向流动、逐级 递减。促进学生养成“有理有据”阐述个人观点的意 识与习惯。
进一步指导学生讨论: ①科学家为什么要在“月 宫一号”中养黄粉虫? 可不可以养狗? 为什么? ② “月宫一号”这一人工生态系统与赛达博格湖自然生 态系统有哪些不同?能量传递效率超过20%是否与 教科书观点矛盾?为什么? ③若实验时间超过365 天,实验人员超过4人时,“月宫一号”生态系统是否 还能保持相对稳定?如果不能,应该怎么解决? ④ “月宫一号”闭合度已达98%,能否做到100%?激发 学生思考与质疑,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 问 题、解决问 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 思维。
三、制作概念模型,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三种大小不同的白色 卡纸、三种大小不同的紫色、蓝色、红色箭头等材料, 小组合作设计、制作“月宫一号”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 念模型。运用希沃授课助手实时展示学生建模过程, 并请小组代表进行解释。再以系列问题情境引导学 生思考能量流动的特点。例如,①可以在大张的白色 卡纸上写“初级消费者”、中等大小的白色卡纸上写 “生产者”吗?为什么? ②每个箭头分别代表什么含 义? ③箭头的方向能反过来吗? ④能量为什么不能 从初级消费者流入生产者? ⑤能量为什么逐级递减?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以及能量流动与 营养结构的关系。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将能量流动模 型(如图3)设计改编成以碳循环为例的物质循环模型 如图4)与信息传递模型(如图5)。由此,促进学生 深入学习,理解物质循环及与能量流动之间的關系。
通过建模活动,促进学生发挥团队合作优势,大 胆地设计、制作模型,开展小组间交流及评价活动,提 升科学探究能力。
四、激发爱国情感,树立社会责任 以“月宫一号”创设问题情境:你认为“月宫一号” 实验成功具有什么意义?激发学生对生物技术以及 生态学的学习兴趣,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 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指导学生围绕“月宫一号”废物 利用展开讨论,明确“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变废为宝美 化家园”的重要性;指导学生探讨“月宫一号”的碳循 环过程,促进学生明确低碳生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并要求学生课后开展有关低碳生活的调查研究。课 堂上请小组代表运用PPT、视频等形式展示、宣传研 究成果。推荐学生使用“个人排碳量计算器”,帮助学 生增强环保意识,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鼓励学生在 本单元学习结束后,响应“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刘红教 授的“为人类在月球上建一个家”的倡议,尝试设计 “人类在火星上建一个家”的方案,让学生体验人工创 造生态系统的艰辛,促进学生珍惜和保护我们的共同 家园——地球,自觉地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以“月宫一号”创设学习情境开展“生态系统及其 稳定”单元教学,实现了三大教学转变,即从生物学知 识的分点教学走向聚焦大概念的单元教学;摒弃教师 讲授、学生操练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走向解决真实 问题的深度学习;开展基于学习资源、实时互动的线 上线下混合式学习。[3]这种智慧课堂有助于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生物学学科核 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顿继安,何彩霞.大概念下的单元教学设计[J].基础 教育课程,2019(18)
[2] 姚亭秀,白建秀,陈侠.“生命之网稳定的维系——生态系统的功能”单元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9(10).
[3] 戴晓娥. 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统编语文教科书"新教学”[J].语文建设,019(9).
(责任编辑:陈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