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让“赏识教育”走向极端,谨慎“夸”出“熊孩子”

2020-05-28嵇明

新智慧·中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熊孩子实事求是赏识教育

嵇明

【摘 要】近年来,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已转变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向“赏识教育”靠拢,认识到赏识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但莫让“赏识教育”走向极端,赏识是有原则的,一方面,逆性思维,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另一方面表扬也要注重过程,实事求是,不与批评完全对立、分割。

【关键词】“熊孩子”;赏识教育;注重过程;实事求是;批评教育

一、小心,“熊孩子”出没

“熊孩子”一词率先在网络上被引用,它是那些不守规矩、调皮捣蛋的孩子的总称,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特征:

首先是以自我中心。“熊孩子”大多将焦点放在自己身上,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很少从他人的角度考虑,也很少顾及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其次“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的相对缺乏。如果看到某件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是有机会做出某种令自己快乐的行为,他们往往不愿意等待或者忍耐,而是希望立即获得满足。

面对小孩的“熊”行为,家长和老师应该怎样正确判断、理性评价呢?

正巧笔者刚刚碰到了类似的例子。

饭桌上,大人们正在讨论一个热点话题。朋友的儿子一边夹菜,一边打断我们的谈话,虽然观点很幼稚,但唾沫横飞,神采飞扬,大有一副指点江山,舍我其谁的架势。

在笔者看来,无端打断别人说话,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家长应该及时制止并纠正。但席间,朋友却当着所有人的面,一个劲儿地夸他儿子勇敢、大方,语气里尽是自豪与赞许。

于是笔者恍然大悟,这孩子能有这样的表现也应该归功于他平时的“鼓励”和“夸赞”吧。

近年来,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已转变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向“赏识教育”靠拢,认识到赏识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以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的操作原则,让孩子的生命状态得以觉醒和舒展。

说到“赏识教育”,笔者脑海里首先浮现出的便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四糖故事”。

二、“四枚糖果”中的教育艺术

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奖励”了他四枚糖果。奖第一枚糖果是因为你按时来到校长办公室。奖第二枚糖果是因为陶行知不让他打人时,他立即住手。奖第三枚糖果是因为被泥块砸的那些男生正在欺负女孩子。奖第四枚糖果是因为男孩子最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有人说,瞧,陶行知没有在批评,反而一直用奖励的手段,最终让孩子的不良行为得到矫正。可细细品读这则小故事,笔者不禁疑惑:陶行知真的没有在批评吗?

不,陶行知批评了,但这种批评不是中国传统的批评教育,即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

陶行知的批评极具艺术性,与赏识交叉掩映,相辅相成。“让他放学后单独到校长室去”一方面制止了事态,另一方面保护学生了自尊心,给其自我反思的时间及自己调查处理的机会。以平等主义思想,用尊重和爱心唤醒学生的良知,让他们从心灵深处产生改变自己的愿望。[1]陶行知没有一见面就劈头一顿痛骂,而是以发现优点来揭示缺点,他表扬男孩准时、尊重老师、有正义感,其实是环环相扣,引发学生自我批评和反思。

看见学生砸同学,陶行知并没有觉得这只是一个小男孩的活泼、好动,而是意识到成长期的学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控制自己的脾气。

由此可见,赏识是有原则的。光夸夸不出好孩子!

三、有原则的“赏识教育”

笔者结合自己的班主任和辅导员经验,慢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方法——

(一)逆向思维,不要吝啬你的表扬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本质的需求就有渴望得到尊重、理解和爱。对于有过错的学生,困难的不是找缺点,而是发现优点。逆向思维是一种能力。面对一丛玫瑰,你看到的是花下的刺,还是刺上的花?角度不同,人生迥异。教育中,一定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二)表扬要注重过程,实事求是

表扬应增强针对性。根据孩子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通过夸奖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升素质。只有确实值得夸奖时才发自肺腑地表扬,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夸奖的可贵,受到肯定和鼓舞。夸孩子尽量不要尽用一些结果性的字眼,比如说:夸他们学习勤奋,而不夸他们成绩优秀;夸他们能持之以恒,而不夸他们最后的表现出色;夸他们某件事情做得很好,而不单单夸他们很棒。把称赞的重点放在付出上,而非结果上,他们才能不断地勇往直前,知难而上。

(三)适度的批评必不可少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赏识也不是不能批评,而是讲求批评的艺术性。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当然不能赞美,要注意阐明道理,引导孩子明辨是非,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如果把赏识与批评完全分割、对立,会导致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差,性格扭曲,受不得一点挫折或一点批评,为他以后的发展埋下危险的种子。

回到一开始的例子中,对那个在饭桌上夸夸其谈的孩子及家长,和呈现出相似现象的“熊孩子”家庭,笔者想说:倾听是一种美德,谨言是一种智慧。诚然,对于一个天真的孩子我们不应该要求过多,但它们都是孩子在成长道路中应该培养的优秀品德和君子之道。

青少年时期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千万不要因为极端的“赏识”,让孩子在成长的历程中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到了真正踏进社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变成一个不明事理、不受歡迎的“熊大人”!

参考文献:

[1]吴新能,杨洞悉.学学陶行知的赏识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2(01).

猜你喜欢

熊孩子实事求是赏识教育
坚持实事求是与党性原则的统一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
给“赏识教育”踩刹车
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历史演变和科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