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探索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引导
2020-05-28孙国军
孙国军
【摘 要】当下,家庭教育面临发展瓶颈,学校鞭长莫及,家长无所适从,二者之间缺乏有效融通。那么,学校教育如何拓展育人功能,引导家庭教育科学发展,使之成为助推孩子成长的新引擎?笔者认为:多措并举,引导家长自我教育与子女教育有机结合;防微杜渐,引导家长深度介入孩子成长的关键节点,这是笔者及所在学校通过实践进行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引导;成长节点
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从《诫子书》到《傅雷家书》,中华民族从来不缺乏优秀的家庭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而新时期“中国式家教”是怎样的现状?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养育焦虑,家庭教育面临着互联网发展的新挑战,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需求强烈等。
面对当下家庭教育的问题,作为担当教育使命的学校,我们需要反思:如何拓宽学校教育的外延,怎样引导家庭教育良序發展,使之成为推动孩子成长的新引擎?为此,我们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一、多措并举,引导家长自我教育与子女教育有机结合
(一)学校搭建平台
建好信息平台,使之成为现代社会家庭教育指导的新渠道;搭建活动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知识普及活动、宣传实践活动,为家长创造学习、参与、分享的条件;搭建互助平台,支持和鼓励发展家长联盟组织。
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学年均邀请国家级心理教育咨询师为学生家长开设专题讲座,我们站在教师与家长的双重角度,务求实效,让家长获得可操作的办法。
我们还通过“告家长书”、学校公众号、校园网站推送家庭教育理念、相关法律法规,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并转化为电子读物,促进家长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融洽亲子关系。
(二)老师适度参与
在学校指导家庭教育中,老师要善于找准定位,不能不作为,也不能乱作为,更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与要求所有的家庭教育,而应当适时、适度、分层参与到存在个体差异的家庭教育管理中。
我们的做法是:在开学伊始,要求班主任建立学生家庭档案,尤其对留守儿童、离异家庭、低保家庭等特殊群体的情况进行摸排、了解、跟踪,通过实地走访,形成随访记录,设立“家长接待日”“家长热线”,定期与家长谈心谈话,任课老师与特殊家庭一对一助教帮扶等方式,让学校教育的触角有机渗透到每个家庭,助力每个孩子的成长。
(三)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把家长委员会作为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作为发挥家长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积极作用的有效途径,作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育人体系的重大举措,以更大的热情,更有效的措施,创造更好的条件,大力推进建立家长委员会工作。
笔者所在的学校要求每个班必须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充分参与学校管理,有效体现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知情权、评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家长中的群众基础作用,让学校的教育理念,通过家长委员会普惠到广大的家长群体中,推动家校互动合作。
二、防微杜渐,引导家长深度介入孩子成长的关键节点
(一)初一新生入学期——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面对新的学习阶段,初一孩子会表现出诸多不适应,很多孩子的心理、学习开始出现问题。当家长们对此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时,他们只能是无从下手。
为此,学校专门为初一新生家长设置“开学第一课”。目的是给他们打“预防针”,指导家长提前告诉孩子:升入初中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他们将面临什么。如果家长提前把这一切告诉孩子,并为他们推荐可行的解决方法,那孩子再面对这些问题时,就会从容得多。
除了学习,我们还注重指导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礼仪习惯与品行素养。为此,学校每学期开学初会印发“八礼四仪”“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应知应会材料,让孩子与家长一起学习,从而让家长明确孩子的培养要“树人”先“立德”。
(二)初二学生叛逆期——成长也需“仪式感”
有专家表示,生活中适当保持仪式感,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交流,维持融洽的家庭关系,提高家庭幸福指数。因此,“仪式感”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助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为进入初二的学生举行“青春成长仪式”,由老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活动中,家长亲自帮孩子解下红领巾,孩子给家长呈上自己的一封信,亲子之间深情拥抱,全场见证亲子间互道心里话,老师寄语孩子青春路……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仪式感的推动下,情到浓处的孩子们勇于直面自身问题,而家长们更是深有感触,有的家长为此把远在他乡的工作回迁到本土,以获得更多的时间陪伴、守望孩子的成长。
实践表明: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仪式感是不可或缺的情感体验,仪式感越庄严神圣,越能让孩子心灵成长。
(三)初三学生焦虑期——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进入初三,面临升学压力,无论学生还是家长,往往都会陷入莫名的焦虑。为此,笔者所在的学校定期召开初三家长会、考试分析会,让老师、家长、学生“三方会谈”,剖析得与失,明确各方职责。
我们指导家长首先要摆正心态,让家成为孩子最稳定的精神支柱。尤其是孩子遭遇失利时,家长更应该给予爱的支持。家长和孩子之间要通过协商,明确迎考时哪些事情是孩子自己要做的,哪些是父母要做的,哪些需要父母协助孩子来做,哪些是父母不能做的。
我们指导家长要注意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优化孩子的饮食和睡眠质量,多跟老师交流,及时准确把握孩子的心态和情绪变化。让家长意识到:亲子间相互支撑,一起经历这段非常的日子,将成为彼此人生中一笔巨大的财富。
当然,以上想法与做法或许还未能真正触及当下家庭教育跳动的“脉搏”,但笔者认为,摸着石头过河总比隔岸观火强。为此,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引导仍需不断在实践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