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历史教学的立德树人

2020-05-28李剑

新智慧·中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实践途径立德树人教学改革

李剑

【摘 要】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既要兴奋地看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累累硕果,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中的糟粕给人们观念带来的诸多冲击。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实现“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

【关键词】立德树人;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实践途径

“立德树人”首次被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十八大报告中,它要求我们的教育事业必须处理好教书与育人、育德与增智的关系。

一、“涵”,把准初中历史教学的德育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下,历史学科德育目标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标识,从认识中国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让教育回归本质,使学生形成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增强历史责任感。

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教学一直坚持“爱国主义”这一核心,以人民利益、集体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国际主义等方面进行德育教育,促使学生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是两大主题,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都要求我们要立足本国、放眼全球,以国际性的视野去认识世界。

曾经看过这样的观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依附性、蕴含性、渐进性、多样性、评判性等特点。结合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和教学实践,可以把它再归纳为客观性、全面性、连续性、批判性。历史教学离开了历史事实不仅失去其科学性,也失去其教育性。同样,脱离了历史学科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生动教育,历史课堂教学就只能是停留在知识层面的教学,而非教育。

二、“从”,提升初中历史教师的核心素养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曾指出:“教育需要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教育,而只是一种教学技术而已。”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才能从他所从事的职业中体验到人之为人、师之为师的意义、价值、幸福。作为历史教师要让学生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首先要让教师自身理解“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理解自己对社会、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和义务,并使自己融入这一事业之中。以自己的人格形成学生的人格,用爱使学生形成爱,让自己与学生一起成长。“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朱自清说过:“教育者须对教育有信仰心,应努力成为以教育为信仰的人。”

三、“新”,寻求初中历史德育的多样途径

在一次培训中,学习并接受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十大行动”中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确实如此,我们的传统课堂应该有所改变,我们的教师应该为课堂的改变作出自己的改变。

一要用好教材。教材作为德育载体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我们要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历史教材中,注重教材的时代性,有利于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我们要将历史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土意识教育、法治教育、国际理解教育逐步渗透给学生,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二要加强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阅读,师生之间就没有精神上的一致,教师也无法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历史课堂综合运用阅读、写作、朗诵,去挖掘文字和历史所蕴含的人文性,找到师生之间的心灵共通点。在学校一次“千真教育”联盟活动中,我有幸听了一位高邮天山中学老师的课,他以自己写给儿子的书信导入新课“百善孝为先”,并未详细地从道德和法律角度去刻板传授为什么要孝、如何去孝,课堂的结束环节是学生思考、模拟、朗诵自己写给父母的一封信,学生感同身受地接受了“百善孝为先”,心灵的沟通和震撼实现了德育的目的。虽然是一节政治课,但整节课教师体现的教学思想是否值得借鉴到我们的历史课中?

三要引导辩证。苏格拉底说过:“最高的知识是关于善与恶的知识。”辩论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使双方(甚至多方)在论争的过程中,能够突破自己思维和观察的局限,听到不同的声音,更好的去认识客观世界。为寻求解决办法的辩论双方都会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的考虑对方的观点,并且在自己的原有观点上作出微小的修正,以使自己的方案更能符合事實。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是否可以考虑还是以人教版的思维即借助系统性来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专题。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就不能仅一课的知识为依据,要以单元乃至心目中的一个专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在时间为序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找到该人物、事件、现象在历史过程中与其他人物、事件、现象的联系,探求其中的规律,深刻了解历史的时序性和系统性,全面把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科观点。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立德树人教育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要实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还有很多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创新和尝试,“四个自信”(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需要将德育教育置于历史规律之中,构建在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实现学科内容与立德树人教育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吴素珉.中学历史教学应加强其德育功能[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8(3).

[2]周燕学.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问题[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

猜你喜欢

实践途径立德树人教学改革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入门教育课程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