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课程育人的策略

2020-05-28皮世平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3期
关键词:课程育人德育策略

皮世平

摘要:學校要重视课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指导各学科教师将德育细化并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之中,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渗透到学生心里。

关键词:课程育人;德育;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教育时说:“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要遵循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和规律,扎实做好基础的文章。基础教育要树立强烈的人才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学校办出特色,鼓励教师教出风格。”从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阐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作为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学校要重视课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指导各学科教师将德育细化并落实到教学之中,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渗透到学生心里。

一、用国学经典陶冶学生情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文明习惯养成的理论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语言凝练、富有韵律、朗朗上口的国学经典使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儿童时期是人格的奠定时期,学生在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国学经典,在诵读吟咏中逐渐培养人文精神。经典诵读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使命感,使学生对民族文化越来越感兴趣。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将在他们心里埋下国学经典的种子,与国学经典形影相随。因此,开展“国学教育”,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生的心中种下民族文化的种子,延续我们华夏子孙的文化血脉,以实现文化上的“返本溯源”。

二、用课标教材润泽学生心田

各学科老师要认真钻研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自身的特点,挖掘任教学科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将道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教师在研读相关课程标准的同时,还要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订教学方案,可以将本学科与其他学科和少先队活动、班会活动、节庆日教育活动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要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注重开发周围可以利用的各种德育资源。这些资源多彩多样,俯拾皆是。教师要善于利用,使其为德育工作服务。

统编版的道德与法治、语文等学科的教材,都是典范的德育教材。如“可爱的动物”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我和大自然”中的第三个主题,侧重引导学生学会与身边的动物和谐共处。教师课前可对班级学生进行相应的问卷调查,为课程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上课伊始,教师通过视频引入“大自然中的我们”,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介绍“我喜欢的动物”,让学生初步了解动物的多样性,激起学生内心深处喜欢动物的情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接着,可通过“动物大闯关”游戏,让学生从特点、外貌、声音等方面进一步了解动物的多种多样,激发学生探索自然、了解动物的兴趣。之后,可通过播放关于大自然中各种动物的视频,唤醒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最后,教师可通过阅读绘本《我们的动物老师》及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

可见,德育课程的实施要注重实践性和学生的参与性。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选择教学方式。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与社会产生情感互动,获得真实体验,内化道德认知,提升道德品质。

三、用课堂阵地张扬学生个性

爱主动、喜自由是学生的天性。儿童、少年期是孩子张扬个性的时期,我们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正确引导,为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空间。

首先,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善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在班集体中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常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说与别人不一样的话,允许学生不举手直接参与讨论发言。在探讨问题时,教师要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说话空间,这样学生才能树立自信心,敢于说话,凸显人格,其创造潜能才能表现出来。

其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经常开展师生间、学生间、大组间、小组间的交流、讨论、争论,让各种观点汇合、碰撞,让孩子与伙伴们一起克服学习的困难,品尝学习的乐趣,体验合作的快乐。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与他人相互合作、碰撞激荡,才会有创造。同时,在合作中也可让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学会欣赏。

再次,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创造性思维需要以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为前提。因此,课堂应该自始至终充满温馨宽松的气氛,让学生在思维上积极、在情绪上放松,没有压抑感,能愉快地敞开自己的心灵,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孩子有了自信就会敢想敢说,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胆量和自我表现意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德育课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任课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需要任课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生活实际,对课程思想、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设计,以激发学生道德学习的愿望,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的发展。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课程育人德育策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五项教育,推进中职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育人
生态育人之初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Passage Four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