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澳大利亚种族历史《澳大利亚黑人与白人》第3-5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2020-05-28张铭芯沈艳蕾

戏剧之家 2020年13期
关键词:目的论

张铭芯 沈艳蕾

【摘 要】澳大利亚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澳大利亚文学及非文学作品的翻译也如火如荼。本次实践报告致力于研究翻译目的论视角下《澳大利亚黑人与白人》(第3-5章)的翻译,此文是典型的信息型文本。本文将以澳大利亚作家玛格丽特·安·富兰克林的作品《澳大利亚黑人与白人》(第3-5章)为例,探讨“目的论”在非文学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澳大利亚文化;信息型文本;目的论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3-0225-01

翻译目的论由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弗米尔提出,主要遵循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本次翻译实践译者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理论,在翻译《澳大利亚黑人与白人》(第3-5章)的过程中着重分析词汇以及句子的翻译,探讨“目的论”在非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和体现。

一、“目的论”翻译理论

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目的论的三原则是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核心原则是目的原则,认为翻译文本在进行翻译时采用的方法是直译还是意译,或是两者都需要采用,要遵循翻译任务的目的。连贯原则是指译文的句子必须符合中文的逻辑习惯,读起来朗朗上口、通顺易懂,译文要做到自圆其说。忠实原则是指译文不违背原文,要求译者通读全文,进行深入分析,准确理解原文,译出的中文要符合原文的真实性、准确性和连贯性。

二、《澳大利亚黑人与白人》汉译中的“目的论”

译者对本次的翻译实践材料已经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描述。在下面的案例中,译者将针对自己在翻译中遇到的难点进行案例分析。

(一)词汇层面的“目的论”

澳大利亚地方特色的专有词汇具有很强的独特性,能够体现当地的文化风貌。这些专有词汇翻译的准确性会从根本上决定译文的质量。

例1.原文:The men who occupied Crown land without permission came to be called squatters.

译文:那些未经允许而占领英国土地的人被称为“斯夸特”(指任何拥有大片土地和大群牛羊的牧场主)。

这里的“squatters”一词是重要的人物名称,译者初次翻译时比较棘手,因为这一人物名称是“原文中那些未经允许而占领英国土地的人”。译者经查阅《英汉双解词典》和其他少数平行文本都无法准确获得“squatters”的中文意思。后通过查阅澳大利亚殖民史得知,“squatters”一词开始带有贬义,但后来就泛指任何拥有大片土地和大群牛羊的牧场主。韩竹林指出:“无论是在对外交流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文化误译的现象都普遍存在。”(韩竹林,2019,120)规避误译,避免译入语使读者误解。译者首先采用音译法把该词译为“斯夸特”,再采取加注法,在“斯夸特”一词后对该词加以补充说明,这样既表达准确,又尊重原文的意思,很好地契合翻译目的论的三个原则。

(二)句子层面的“目的论”

状语从句也是一种常见的英语复合句,翻译起来思维较为灵活,所以译者在翻译文本中的长句时找出几类状语从句,运用“目的论”的翻譯理论进行举例分析。

例2.原文:A decision they were later to regret,for in 1840,when transportation ceased,New South Wales suffered from a severe labor shortage.

译文:这直接导致了在1840年,当交通停运时,新南威尔士州遭遇严重的劳动力短缺。

该句是由引导词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指“当...时”,放在主句“New South Wales suffered from a severe labor shortage”前,用来修饰主句,表示主句的动作和从句的动作同时或先后发生。该句的时间状语从句由when引出,先交代时间,后说明事件,与汉语表达习惯一致。在汉语中,表示时间的状语一般位于主句之前。因此可以不必调整句子的顺序,按照顺序译法译为“这直接导致了在1840年,当交通停运时,新南威尔士州遭遇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即可。

例3.原文:I think it a great point gained if I can proceed in this business without having any dispute with the natives.

译文:如果我能在不与当地人发生任何争执的情况下推进工作,则会获得很好的成效。

该句为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连接词if译为“如果...”。该句顺序为先结果后条件,与汉语习惯的表达方式相悖,故在翻译时译者要调整语序。将逻辑衔接词if翻译成“如果...则”,增强语气。但该句是长句,在翻译时为了理清逻辑关系,将此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I think it a great point gained”第二部分是“if I can proceed in this business without having any dispute with the natives”再根据中文表达习惯先条件后结果对该句进行语序调整,“如果我能在不与当地人发生任何争执的情况下推进工作,则会获得很好的成效。”译者对该长句采用语序调整的方法,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四、结语

译者在本次翻译中,遇到许多不确定的问题。由于本章涉及了澳大利亚的种族史,在一些澳大利亚词汇的选择上,看似是一些很常见的词语,但在文中根据不同时期的背景都有着不同的含义,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反复斟酌再进行翻译。译者今后要不断改进,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和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洪珍.英汉语差异与英语长句的汉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3(11).

[2]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 韩竹林.网络媒体的特性及其对文化误译的影响研究[J].新闻战线,2019(4).

基金项目:澳大利亚种族历史《澳大利亚黑人与白人》第3-5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项目编号:kjcx2019-37mdjnu。

作者简介:张铭芯(1994-),女,黑龙江鸡西人,牡丹江师范学院2018级在读翻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沈艳蕾(1978-),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翻译教学。

猜你喜欢

目的论
目的论视角下石油贸易文本中从句的特点与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西安高校简介翻译探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广告英语翻译探析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目的论”指导下的修辞手段在经贸新闻外宣翻译中的渗透
目的论视角下的英文商标零翻译研究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字幕翻译——以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