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经典的新生

2020-05-28梁晗昱

戏剧之家 2020年13期
关键词:刘三姐经典舞剧

【摘 要】改编自壮乡民间传说的舞剧《刘三姐》首次以纯舞蹈的形式全新演绎了经典故事。它以创新的叙事样态,融入广西地域的文化符号,诗意地重塑了一个具有当下时代气质的新刘三姐。同时跳出以往刘三姐题材偏好单个人物塑造的传统,着重呈现了以刘三姐性格为代表的民族精神,实现了经典民族题材的新生。

【关键词】舞剧;《刘三姐》;民族;经典

中图分类号:J82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3-0009-02

从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到家喻户晓的“歌仙”,刘三姐及其传说在壮族地区享有很高的知名度。1960年,广西南宁组织了包括彩调、桂剧在内的多种刘三姐剧目汇演,同年拍摄并上映了彩色电影《刘三姐》,将刘三姐的系列故事串联定型,同时将这个形象推广到了全国。在刘三姐故事被戏剧化的60多年间,也是刘三姐艺术形象被经典化的60年,在这个过程中,这个经典艺术形象被多种艺术形态所呈现过。因刘三姐主要以歌闻名,所以在以往的艺术呈现中离不开三姐唱歌。2018年,由著名编剧冯双白和国家一级导演丁伟导演共同创作,南宁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排演出的舞剧《刘三姐》,以纯舞蹈的形式,对这个民族经典进行了全新的演绎。

一、新样态的经典叙事

经典的重新演绎时常并不是什么讨好的事情,因人们对经典有先天的敬畏和经典叙事的前理解,故而对经典改编的期待和挑剔往往更大。舞剧《刘三姐》的这次编排可以说是一次挑战,编者通过表现一个唱歌的刘三姐,以此为典型,实现对刘三姐文化、刘三姐性格的塑造。

(一)从“声”到“身”:舞蹈语言的书写

以往的刘三姐舞台艺术都将其歌作为表现重点,这种设定也非常符合刘三姐的传统形象特征和“歌仙”身份。纯粹舞蹈的改编,必然不能再将歌作为主要表现对象,故而舞剧《刘三姐》是一次从“声”到“身”的转变,以舞蹈语言讲述传统故事。

刘三姐既是壮族的歌仙,也是爱唱歌的普通人,所以她身上同时具备了飘逸的仙气和生活的烟火气。为了表现刘三姐的这种身份特质,编剧别出心裁,在舞剧一开始的序幕,让刘三姐一手抱只公鸡,一手拿张小板凳,从流水般温柔的白色群舞中走出来。据编者丁伟透露,板凳这一道具的加入,是他在采风时,发现壮乡妇女串门聊天时常坐在这种小板凳上,为了突出刘三姐的这种凡人的烟火气,故使用了这一道具。[1]板凳和公鸡,是生活,模仿流水的群舞,是梦幻,生活和梦幻共同筑建了刘三姐的形象的双面性。

一般来说,经典化的刘三姐故事主要有唱歌、拒婚、对歌、传歌几个情节,通过山歌表达刘三姐的机智和善良,而刘三姐无疑也是期间戏份最多的角色。舞剧《刘三姐》也遵循了以上情节,但在处理刘三姐和阿牛哥的爱情线索时,加重了阿牛哥的舞蹈表现。

第一场舞《立春》第二幕,阿牛哥抱着一条大鱼出场,娇憨可爱,向三姐献鱼后,紧接着开始了一场男子舞。以花山壁画图案为原型,让阿牛哥的舞蹈动作模仿蛙人,灵动有力,展现出壮家男子的质朴。在广西的民族舞蹈中,这种蛙式动作常用于男子舞蹈中,是生命律动和劳动力量的象征,此处阿牛哥的这些动作即是对壮族原始信仰和民族性格的回应,表现出阿牛的淳厚乐观和积极向上的活力,更以这种阳刚的生命之力衬托出阿牛哥对刘三姐的纯净的情感。而后,整个舞剧表演中常有刘三姐和阿牛哥双人的合舞,二人的爱情发展通过双人舞的互动得到立体表现。

在以阿牛哥为代表的男子舞蹈表演之外,舞剧《刘三姐》还设置了诸多壮乡舞蹈场景,如采茶、三月三歌圩、春祭庆典等,这些舞蹈场景的加入很好地将刘三姐传统叙事的个人化转变为群体化。群舞表演使得独特的壮族风俗得以艺术化地呈现在舞台上,也使得刘三姐故事更具有民族特色。以春祭场景为例,舞台道具以铜鼓为中心,青年男女跟随一老者围着铜鼓跳起蛙式舞蹈,蛙人在铜鼓之上舞动,所有人被蛙人和铜鼓牵引。铜鼓作为壮族地区最为悠久的一种“重器”,肩负了礼器、乐器等职责,至今被认为是壮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在壮族民族舞蹈中多有用到,此处也不例外。但舞剧《刘三姐》中的铜鼓符号表现与其他舞台表演不同之处在于其从简处理,即不重大型铜鼓祭祀的隆重场面描写,代之以生活化的日常崇拜——以日常服饰代替盛装、以视角集中的小范围舞蹈代替舞台铺开的全范围表现。

总体而言,舞剧《刘三姐》对刘三姐故事的讲述,以舞蹈动作为载体,将故事放置在壮族民俗背景下,弱化作为一个人的刘三姐,强化一个以她为代表的会唱山歌的人,重点打造出一个民族群体的故事。从此而言,舞剧刘三姐这种主人翁叙事向集体叙事的转变,是对刘三姐故事的一大发展。

(二)从实景到诗意:舞台幕景的意象化

在广西唱歌、传歌的刘三姐,歌声与秀美的广西风光相映成趣。60年代的电影中也选择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取景,以展现刘三姐及其歌声的原生态魅力。在舞剧《刘三姐》的布景中,一方面遵循了传统故事发生的山水之间这一背景,另一方面将山水进行朦胧化和意象化处理,使得整个故事的表述充满诗意。

舞劇以水开场,水波渐远,演员渐现,营造了一种如梦如幻的仙境,似乎把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定格在了神话之中。整部舞剧的布景十分简单,虽以山为主,但没有采用写实的透视场景,也不是写意的水墨画,而代之以象征式的粗线条勾勒。这种简洁的场景的布置一来有利于突出舞台上演员的表演,二来隐喻了刘三姐文化的原生态意味,即不加修饰的自然之美。简洁的线条式布景服务于人物的整体形象塑造,与刘三姐的现实性和传说性高度融合。喀斯特小山形状是对广西风光的现实回应,粗线条的留白勾勒则是想象空间的具象呈现。这种现实和想象的共现,既表明了刘三姐作为活生生壮族人民缩影的现实存在,同时也肯定了她作为歌仙的神性身份。编导通过这种简约而不简单的象征式布景,凸显了主人公的文化身份,既平实又生动,既写实又写意。

“戏剧舞台空间场景是戏剧表演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戏剧演出的风格和演出的成败”[2]。在舞剧表演中,舞台空间场景布置得力则能为舞蹈的表达锦上添花。舞剧《刘三姐》在对经典的表述上,采取的一个策略是由实向虚的诗化处理,不重表现一个唱山歌的“代言人”,而是将她处理为一个性格丰满的壮家少女。因此,全剧的舞台场景集中于两个意象——山和水。山水一是环境的交待,二是人物性格的衬托。通过“山和水”的意象,凝练出人物的生活空间,傍水而生、依山而居,故而舞剧中的男子自然而然地穿起了蓑衣、拿起了渔叉,一个个渔翁打扮,女子则结伴采茶。另外,多媒体模拟的水声和水影赋予了整个舞台立体感,三姐在水光之间劳作和戏耍,使得少女的俏皮可爱表现得更加生动。

意象化的幕景布置,增强了舞台的唯美感,诱发观众的想象,从而实现了对刘三姐故事的再创造。

(三)从传统到现代:人物塑造的多元

以60年代电影为例,经典刘三姐是勤劳、机智、勇敢的,这也是传统劳动妇女的特质,舞剧《刘三姐》保留了这个传统,也加入了新女性的特征,从而塑造的刘三姐具有时代性。

舞剧中,刘三姐采茶,对歌展现出她勤劳、机智的一面,同时,对阿牛哥的“调戏”表现了青春少女的活泼和大胆追求爱情的勇敢,对莫老爷一伙的讥讽表现出一种泼辣和敢做敢为的担当,这都是传统刘三姐不具备的性格特点,也正是编者渴望传达的“青春和时尚”的气息。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的性格魅力和价值认同不再只有贤惠温婉,独立个性、开朗直爽的“女汉子”也成为一种潮流。舞剧中刘三姐虽然不是“女汉子”,但敢爱敢恨、敢做敢当和灵巧大方的人物特点,确实表现出与传统三姐截然不同的时代特色,富有一种新女性蓬勃向上的朝气。这种刘三姐形象的塑造,十分贴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观念,有助于吸引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这种贴合时代的青春时尚感,除了体现在刘三姐性格的塑造上,还有阿牛哥、莫老爷等人物造型的设计及舞蹈动作上。梳着现下流行的发型,配合机械感十足的街舞动作,這些人物也都慢慢变得有时尚感。如莫老爷虽然是反面角色,但又多了一些滑稽和耍酷,莫老爷的爪牙们类似于戏剧中的丑角,通过“耍宝”表现出他们的愚笨。这些耍酷和耍宝带来的笑料丰富了舞剧人物的表现层次,可以说是对流行文化的呼应。

二、民族的时代发声

民族经典何以在今天再焕发新生,这或许也是诸多文艺工作者和民族文化工作者思考的一个问题,舞剧《刘三姐》在这方面的尝试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舞剧《刘三姐》带来的最大启发不是经典题材的新形式创作,而是对于经典,以何种策略进行重述,才能使之融入当下,获得不衰的生命力。经典的传承离不开人,尤其是年轻人,所以在重塑经典的过程中,创作者不可避免地会参考流行文化和年轻人的审美偏好。正如上文提及的,舞剧《刘三姐》在创作中,也将“年轻态”作为重要的指标,艺术呈现上的意象化和诗化与当下流行的仙侠风审美如出一辙,人物塑造上的多元化贴合时代青年的个性认同。这种尝试的背后,是基于对经典尊重的前提下,大胆将时代元素与之对接的成果。

民族经典的时代转化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节点,也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关键一环,若经典停步不前,最终将会走入无人问津的境地,深植民族经典的文化之根,浇灌其时代养分,方能栽培出生机永驻的民族经典。舞剧《刘三姐》以壮族刘三姐传说为基础,融合广西民俗民风和多种艺术传统,融汇当下时代审美和价值取向,将民族的经典故事进行了现代性的重述,探索了一条民族文化时代发声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于平.壮乡的情怀三姐的歌——大型民族舞剧《刘三姐》观后[J].艺术评论,2019年第2期:第122-126页.

[2]钱默.结构·场景·意境:新媒体艺术在戏剧舞台空间的应用[J].四川戏剧,2018年第6期:第12-14、20页.

作者简介:梁晗昱(1987-),女,汉族,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学批评。

猜你喜欢

刘三姐经典舞剧
百科全书舞剧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舞剧《瑞鹤图》剧照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寻找刘三姐(外一首)
黄四姐牵手刘三姐 同心共筑旅游梦
浅谈刘三姐文化档案
舞剧《红高梁》——一种对于生命的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