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020-05-28钱映璇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0期
关键词:思政特色政治

摘 要: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坚持立德树人就要善于抓住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关键。地域特色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将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既能提升思政教育对学生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又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章对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及从顶层设计、氛围营造、课外实践和服务地方四个实现途径作了初步思考探讨。

关键词:地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途径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依托传统文化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高校,同样也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主阵地。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方面有重要影响。任何一所高校所处的地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承,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贯穿人文社科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地域文化的浸润熏陶下提高道德文化修养、坚定文化自信,同时也推动大学生传承、发展和创新地域文化,培养文化自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高校各部门对思政教育认识不足,大思政工作协同机制有待完善

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项规模庞大且较为繁琐的教育工程,其关联的部门和项目众多,需要动员各个部门协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许多职能部门和专业课老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认为其是学工办和辅导员的职责。同时,当前高校的辅导员需处理的工作繁多,也严重冲击和分散了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职责和功能。因此需要树立大思政的工作理念,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合力,完善大思政工作协同机制,在全校范围内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高校思政课程的内容形式方式单一,制约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存在知识体系过于庞大和内容陈旧问题。其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依然采用“教材+教师+课堂”的传统授课模式,以理论灌输为主,教学手段缺乏创新,课堂互动基本只停留在课堂上简单的问答交流和机械式的游戏上。虽然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显得过于枯燥缺乏,使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參与度不高,课程教学效果不明显。

(三)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环节薄弱,弱化了思政教育的实效

大学生群体需要更多地接触和体验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亲身验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课程有机结合,将成为一种富有活力的新型教育模式。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存在局限性,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少,实践方式相对单一,课时短,不能够有效地辅助学生掌握和吸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四)学生与教育者对思政教育存在误区,主体学习积极性缺失

部分高校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要,主体学习积极性缺失。一方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层次,脱离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大学生关注的新事物、新现象不能得到科学的指导,降低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缺乏,影响其专业水平发挥。

二、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一)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在高校学习生活的大学生长期处在本地区特殊的地域文化氛围中,会潜移默化受到本地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对该地域文化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并产生浓厚兴趣。而凝聚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包括历史名人、传统技艺、民俗礼俗、建筑艺术、生产方式等具体可感的历史文化资源都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鲜活的教育蓝本,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并起到教化作用。如广东佛山盐步老龙的故事成为不少盐步青少年家风家教的第一课,也造就历代盐步人的知礼节、明进退的风尚。因此,地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够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有利于青年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地域特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含的理念、智慧、气度、人文精神,能增添人们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价值观,这也是习总书记所提到的“文化基因”。青年是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高校青年学生作为朝气蓬勃的一代,是个人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最强的阶段,他们可以结合时代特点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南海青年张宇昊在佛山市丹灶镇仙岗村建立岭南家居博物馆,重现古代岭南民居的生活场景,体现岭南日常生活文化,并以此博物馆为载体,邀请粤剧名伶在此建立艺术传承基地,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参观体验。从与自己最密切、感受最深的地域文化开始,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青年人责无旁贷。

(三)有利于高校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民族精神、道德哲学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相通性。而地域特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借助学生所熟悉的地域文化为内容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本地域和国家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增强民族感情。如每年清明节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都会组织学生前往铁军公园扫墓,纪念佛山先烈陈铁军,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在活动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内化于学生的心。因此,注重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青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扣好第一粒扣子大有裨益。

(四)加强地方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能力,有利于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承地域文化精神的有效途径,并推动地域文化不断创新发展。首先,高校将地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会选择地域文化中最精华、最核心的部分作为切入点,结合新时代特征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将优秀的精神文化进行重组,并通过课堂教学、讲座报告、展示体验、第二课堂、学术研究等方式让学生们了解和掌握地域文化的内涵,确保地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因子能一代代传承下去。其次,高校是地方的“文化高地”,集聚了区域内众多资源,可以通过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研究院、学术团队,如岭南文化研究院、珠江文化研究院等,开展有地域特色的学术研究、社会实践活动,对接地域文化产业建设,将高校打造成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链中的主阵地。

三、地域文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地域文化融入理论课堂学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和工程,而地域文化资源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空间。将地域文化有效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有意识地将特点鲜明的地域文化渗透到全方位的文化育人大格局之中,融入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服务之中,让优秀文化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脑袋。要落实大学生地域文化教育工作,首先,高校需要挖掘和培养一批专业水平高、通晓地域特色文化的优秀老师,根据专业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同时以地域文化为引领开展学科的教研工作。通过探索“本土化”课程的构建,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交叉渗透。其次,依托地域特色文化搭建地域文化教研基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鼓励教师将优秀的学术成果向文化产品和服务转化,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并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

(二)借助校园文化建设弘扬地域精神

校园文化的建设属于隐形德育课程,在校园文化硬件设施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凸显地域文化元素,激发学生探索地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校园文化环境的品味和深度。一是以地域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将“敢为人先、崇文务实、通济和谐”的佛山人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岭南文化设计为主题统筹规划校园主体景观建设,以当地特色文化、历史名人命名教学宿舍楼、校园景观,并撰文释义、题写景观。二是高校要重视党委书记和校长为新生讲授的“开学第一课”,用鲜活的故事将校史、地方文化和学生在新时代的责任担当串联起来,使学生对学校和所在的地方产生文化认同感。三是善用互联网+创新载体,采用易班、青年之声、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向大学生宣传和推介优秀地域文化,开辟新专栏和功能给学生交流和共同学习地域文化的心得并解答其疑惑,构建地域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让思想教育工作活起来。四是大力組织和开展好以地域特色文化教育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国风游园会,既能在校内汇聚众多地域文化资源,又为文化艺术留下充足的展演空间,令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直观的感受。同时,发挥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结合“我们的节日”等主题在学生中开展非遗文化探索传承活动,通过互动体验,扩大大学生对地域特色文化了解的广度和深度。

(三)利用课外实践提升专业能力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在实践中融入地域文化,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对所处地域特色文化的兴趣和探索热情,使大学生的理论认知变得可视且有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一是以社团为基础,形成文化传承聚落。鼓励学生根据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建立一系列研习传承传统文化的学生社团组织,如非遗研习社、武术协会、汉服社等,主动把文化请进大学校园,邀请专家学者、文化传承人到学校进行文化讲学和文艺展演,指导社团发展,使学生通过参与社团开展的传统文化活动来锻炼自我,开拓视野。二是以传统文化专题研究的科研申报、社会实践活动、文化志愿服务为抓手,带领广大青年学生将课室搬到社会,让他们近距离参观、调查传统文化资源,感受文化的温度,实现地域特色文化的内化。同时结合院系专业设置特点,通过社会调查与学术梳理的训练,养成其探究的习惯,使专业能力进一步加强。

(四)主动服务地方强化担当意识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职能之一,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不仅体现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还要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担当主力军。而青年学生是传承文化的核心力量,应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强化担当意识和提高就业储备能力。一是高校深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承载的育人功能,打造一批优秀的文化精品剧目。如佛山地方高校可以在话剧形式的基础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元素,重新演绎“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近代民族工业先驱陈启沅等本土名人故事,以鲜活的形式向同学们传递爱国报国、敢为人先的精神。同时优秀的文化精品可在各高校与中小学巡演,并通过文化站将精品剧目送下乡,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二是结合院系专业特点主动承接或协助政府项目,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如社科专业师生进行乡村文化保育活化调研,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大数据师生基于虚拟现实技术,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设计师生凝练地方特色元素,设计具有地域特色和经济价值的文创产品。三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文化公益组织,担当学校当地和家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资源研究者与传承者。四是高校在国际交流合作中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让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 李洪华.传统文化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06):13-16.

[2] 朱焕.广东地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92-93.

[3] 徐冬先.地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促问题探讨——以黑龙江省三江地区文化精神资源为例[J].经济师,2017(05):211-213.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5.

[5] 张同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途径[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7,34(03):6-7.

[6] 翁颖萍.地方高校如何与地域文化互动[N].光明日报,2015-09-22(013).

[7] 白雅芬.高校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索——基于泉州师范学院的案例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8(01):71-74+86.

[8] 贾艳芬.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D].郑州大学,2016.

基金项目:文章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9年度党建研究课题“乡村振兴视阈下大学生党员初心教育的实践路径”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KT043;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理学科交叉科研项目“基于“智能+”的乡村文化和生态旅游创新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钱映璇(1994.02- ),女,广东佛山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特色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中医的特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