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0-05-28曹亦东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所学生活化化学

曹亦东

化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运用化学知识能有效解释实际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学生学习化学的课外课堂就是日常生活,这也是学生探究、思考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路径,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初中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目前如何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中,已经成为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恰当融入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存在于可感知且具体的情境中,需要学生以自己的经验背景为基础加以建构.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若依旧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学生往往会失去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应该科学指导学生自主构建化学知识体系,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积极引入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有效联系理论与实际,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化学的魅力和学习的乐趣.

例如,教師在课堂上可以鼓励学生思考生活常识问题:①为何家长会用食醋来处理水壶中出现的水垢?②为什么舞台上的“云雾”散开后不会留下水?③为什么久置的红薯比新挖的红薯甜?④为什么铁制的农具放置较长时间后会生锈?如何避免铁锈的出现?⑤为什么放久的白糖会变黄?放久的红糖会发酸?⑥为什么不能在金鱼池中直接放入自来水养鱼?这些问题的提出,能让学生主动联想到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激活思维、引发思考,让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产生学习的兴致,获得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构建系统的化学知识框架,便于学生更好地去解答问题.

二、注重实际生活与教学难点的结合

生活化教学模式主要是将所学化学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相连接,达到化学知识生活化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思考、运用化学.该教学模式实质是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化学教学,将原本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和简单化,以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拥有真实的学习体验,善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由于初中生的生活阅历和认知能力相对有限,对化学教材中概念抽象知识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根据相关研究表明,直接经验在个体获得知识中占70%以上,这说明知识的获取是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学生的学习是对实际生活经验的升华,使其上升至理论的层面,以此为依据进行系统总结.由此可见,在初中化学的难点知识讲解环节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例如,讲述“溶解度”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对有些化学概念的理解存在较大难度,这就需要教师恰当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将授课难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降低理解难度.即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大家喝可乐或汽水时,打开瓶盖之前是轻轻拧开还是使劲摇晃?”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轻轻拧开.”这时教师继续提问:“为何是轻轻拧开呢?”有些学生抢着回答:“因为使劲摇晃后打开瓶盖,会冒出许多气泡.”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来设置悬念:不打开汽水瓶或可乐瓶时,里面会有气泡吗?你知道气泡究竟从何而来吗?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化学与溶解度的相关概念相联系,使学生正确认识到:汽水瓶或可乐瓶未打开时没有气泡是因为其溶解在液体中,进而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深入理解气体溶解度的化学概念.

三、加强生活化的实验演示

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多是采用板书的方式,即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书写,学生则不停记笔记,这样的方式明显只是实现知识的搬迁,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理想的教学效果.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只有恰当地运用生活化实验来丰富课堂教学,将实验的现象和原理展示给学生,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当然,教师在课前应要求学生准备好与实验相关的物品,以此实现课前预习的目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丰富课堂.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密切相连的学科,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立足实际,合理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恰当融入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注重实际生活与教学难点的结合,加强生活化的实验演示.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使学生善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所学生活化化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非所学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