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沂蒙精神的全媒体传播研究
2020-05-28徐洋
徐洋
摘 要 媒介融合时代,沂蒙精神传播一直面临着信息传播的各种局限,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红色文化宣传,进行全媒体传播是必然趋势。利用全媒体传播沂蒙精神,吸纳云平台、人工智能、VR等新兴技术,将有利于突破传统传播思维套路,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红色文化传播之路。
关键词 沂蒙精神;全媒体;媒介融合
沂蒙精神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体现了山东人民的高尚情操及党、人民、军队之间血肉联系,他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核之一。新时代各种新兴文化博兴,挤压了以沂蒙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的传播空间。在大众接收信息的有限时空条件下,文化的传播方式影响到文化的接受程度。作为我们民族精神内核重要组成部分的沂蒙精神,要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必须借助全媒体的传播方式,让人们看到、听到、体会到崇高的沂蒙精神。
1 全媒体应用是当务之急
沂蒙精神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悠久的文化内涵,经过历史长河洗炼,沂蒙精神仍有其时代性和先进性。在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应当充实网络世界,带给网络世界一些可贵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情操,这些文化思想影响、制约、引导着网民的网络互动行为,弥补、修正网络的固有缺陷。尤其是沂蒙精神的“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本位”思想和民族精神感召力,往往可以增强网络文化的自洁能力,维护网络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繁荣发展,提升国民自信心和凝聚力。
从历史发展来看,沂蒙精神的传播受制于地域局限,长期存在着传播主体单一、传播渗透力不足、传播对象局限、受众认知偏低等问题,如何利用媒介融合新时代契机,利用好全媒体传播提高沂蒙精神的传播效果,提升公众认知度成为沂蒙精神传播的当务之急。
2 沂蒙精神信息的传播现状
2.1 传统媒介是品牌认知第一枪
传统媒体尤其是官办媒体,一直是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宣传中坚力量。目前,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进行文化传播的形态比较普遍,新闻、影视、小说、公益广告、戏剧等形式也是人们接触红色文化了解沂蒙精神最初的载体,也使得人们一谈到沂蒙精神就想到一系列经典著作和影视作品。革命形象随着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传播,早期的文化刻画,成为民众触摸到沂蒙文化品牌的第一枪。
报刊向来是进行红色文化宣传的权威方式,尤其是在传统媒体盛行新媒体尚未出世的时期,受众主要依赖报刊获知信息。党政报道、活动报道等形式成为沂蒙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在文学创作方面,大众所熟知的作品主要有《红日》(吴强)、《红嫂》(刘知侠)、《沂蒙》(赵冬苓)、《沂蒙山高》(梁念)、《沂蒙长风》(杨文学)、《沂蒙山好》(魏树海)等,他们从不同的文化视角以不同的故事依托文本艺术把沂蒙精神传达给受众,影响深远。其中,革命时期沂蒙紅嫂乳汁救伤员的革命英雄事迹是沂蒙精神的典型文化缩影,也是沂蒙红色文化传播的基本源泉,很多有关沂蒙精神的小说都依次取材。沂蒙红嫂的形象多次被改变成京剧、影视剧、芭蕾舞剧等艺术形式,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1]。这些作品运用不同的舞台艺术、表现手法将红嫂的形象一次次进行艺术提升,将红嫂勤劳朴素、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沂蒙红嫂成为我国红色经典艺术形象之一。
随着电影、电视等媒介形态的逐渐发展,有关沂蒙精神题材的影视作品开始登上文化传播舞台,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南征北战》(1952年)、《红日》(1963年)、《红嫂》(1979年后更名为《红云岗》)、《孟良崮战役》(1999年)、《新沂蒙颂》(2007年)、《沂蒙英雄》(2008年)、《沂蒙六姐妹》(2009年)等。根据吴强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红日》于1963年5月1日上映,电影以孟良崮战役为背景,再现了山东地区战士们浴血沙场,英勇战斗的革命故事。张春秋出演的《红嫂》1976年9月正式上映。虽然故事主人公将京剧版本中的红嫂、彭林置换为了英嫂、方铁军,但是故事主线依然是解放战争时期孟良崮战役后红嫂用乳汁抢救解放军战士的事迹。《沂蒙六姐妹》也是表现较为突出的一部电影,通过展现沂蒙人支援前线的动人故事,艺术地再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岁月。
2.2 微电影成为沂蒙精神传播新生力量
近几年网络微电影时间短、成本低、故事简单、构思巧妙、题材多样、传播便捷的特征十分符合当下人们思维活跃、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得到网络用户认可,表现出强烈的发展态势。微电影成为了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关沂蒙精神的微电影创作也是层出不穷。
沂蒙微电影《追寻生命的底色》以革命后代从北京去沂蒙老区寻找山东省最早的一面党旗为主线,展现了老一代沂蒙人虽历经磨难,但在峥嵘岁月里坚守信念,誓死守护党旗的英勇事迹。影片借由探寻党旗的历程,既向受众展现了老一辈沂蒙人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又体现出新一代年轻沂蒙人淳朴善良、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等优秀品质,整个找寻过程围绕着沂蒙地区的王城、泉庄等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展开,将沂蒙地区红色文化旅游信息也传递给了受众。
此外,沂蒙微电影《明眼爷爷》《龙河湾的笑声》《崮上花开》《信·心》《收获》《寻味》《春潮》《山外有山》等,借由不同的小故事展开叙述,往往微言大义,或弘扬时代精神或抨击社会恶习,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新时代沂蒙精神。
摄像设备的普及使微电影摆脱了传统精英文化的高雅精致和传统媒体的刻板高调。微电影以大众化的传播语言,以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和叙事方式,将革命红色文化进行再升华再创新,将沂蒙人的新时代风貌进行多元展现,成为沂蒙精神传播的新生力量。
2.3 自媒体平台有待成熟
智能手机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形成了以微信、微博、手机App客户端为主流应用的“微文化”。在这场各种媒介平台争夺眼球的战争中,红色文化传播也加入手机自媒体平台的竞争领域中。
微博是出现较早的一种自媒体平台,是自媒体传播不可或缺的信息通道。“沂蒙红色文化”“临沂宣传”“临沂百姓事”“沂南民生”、“沂蒙晚报”“乐活临沂”等微博公众号,通过短讯、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提供全媒体信息报道,成为弘扬沂蒙精神,宣传推广沂蒙革命历史,展现当代沂蒙人新生活、新风貌的媒体平台。
微博对于沂蒙红色文化的传播不仅传播方式的扩展,更多的是利用自媒体特性更深入地接触到自媒体用户媒介接触习惯,进一步拓展了沂蒙红色文化的传播领域。从最新统计数据看,有关沂蒙精神的微信公众号建设相对其他自媒体形态要较为完善。
笔者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检索得知,有关沂蒙精神的微信公众号,主要可以分为三种主办方:媒体平台、政府或事业机构平台以及社会个人。
首先,媒体平台是最有宣传需求和信息传播动力的平臺,信息更新快,内容涉猎领域丰富。沂蒙地区的新鲜事、大事小情都有涉猎。目前,受关注比较多的有《沂蒙晚报》《沂蒙早报》等。
其次,政府和相关机构主办的微信公众号形成沂蒙文化、沂蒙精神宣传的主力军,进行相关先宣传的公众号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有纪念馆、史志的、党史方面的,有红色旅游领域的还有红色文化课程等等,主要公众号有沂蒙红课堂、沂蒙红嫂纪念馆、沂蒙人、沂蒙网、沂蒙兰台、沂蒙文化卫士、沂蒙党史等。
此外,还有社会个人创办的微信公众号,主要有沂蒙文化专刊、沂蒙风物、沂蒙孝善文化、沂蒙红色研学旅行……
从微信公众号角度看,沂蒙红色文化的传播主要以党政和机关单位主办公众号为主要传播平台,红色旅游以及沂蒙特产等信息平台为辅。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当下红色文化的传播主体仍是政府和相关企事业机关单位,为迎合受众的自媒体信息使用习惯,促进本地区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各级政府以及相关机构都在积极推动自媒体传播平台建设,追求最有效的传播效果。
由政府主导运维的微信公众平台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和稳定性,综合目前公众平台的建设情况,大部分信息可以做到图文并茂,但是信息的互动性、体验性建设深度不够。大部分公众号信息仍是“照片+文字”或“语音+文字”模式,VR、H5、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的运用尚浅,对用户交互的设计领域较少。因此,可以说沂蒙精神的全媒体传播中的自媒体平台有待成熟。
3 全媒体打造信息聚合力
相对于传统媒体,全媒体传播能够突破时空以及思维模式等限制,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型技术更是为文化内容创作带来新的感知体验,全媒体传播具有传统媒体所无法企及的优势。
3.1 云平台打造全面服务体系
云平台可以帮助传播主体突破地域限制,最大程度利用、共享信息资源,并可以将多种功能体系糅合在一起进行信息传播,实现信息一次采集、多层级运用的效果。例如,新华社的“现场云”平台,利用云采集模式,为平台上的优质内容提供免费的云存储和宽带支持,这一举措吸引了众多内容制作商加入该平台,提供了更多优质的原创内容,实现了内容创新的良性循环。再如广西日报社的“广西云”,将新闻资讯、党网以及政务服务进行平台共建,一个平台融合多层次服务,实现了媒介端口的扁平化、融合化。
在媒介融合时代,沂蒙精神传播必然需要搭载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和渠道,因此更要借助公共云平台,进行技术共享、内容共享、渠道共享。公共云平台有助于节省内容制作和信息传播成本,实现多元化服务体系,将更多服务集成于一体,融合微博、微信、App等传播平台,在提高传播效率,加深用户体验。
3.2 人工智能让传播更精准
在媒介融合时代,人工智能无疑成为信息精准投放的重要利器。“今日头条”依靠人工智能技术制作信息标签,对用户的阅读习惯以及关心的话题进行智能搜索,对用户的阅读喜好进行精准定位。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智能识别虚假信息、低俗信息等,并在网上实现自动截取。对不良信息的准确过滤和及早干预也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工作之一。
人工智能还能根据文字自动生成视频信息。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算法和信息识别等,检索网络文字、图片等信息,转化成影音视频文件,进行非文本传播。这些影音文件被分享至社交平台,用几乎为零的投入成本实现信息制作和传播。
沂蒙精神的全媒体传播不可忽视人工智能的作用,而且应该更加积极地拥抱新兴技术,通过智能推送以及智能创作系统,来实现更直接、准确以及完善的信息制作以及传播体系。
3.3 虚拟技术营造视觉盛宴
随着视觉类技术突飞猛进,AI、VR以及360度全景展现技术的应用为信息传播带来更多的视觉体验,为沂蒙精神的多视角展现提供更多可能。
首先,VR被广泛应用于全媒体信息传播,并带来新的传播热潮。目前,众多媒体频频使用VR视频。无论是各地市美术馆、博物馆等场馆的影像展示还是大型展会的场景呈现,都可以看到VR、AI等虚拟影像技术的身影。美国CNN甚至专门成立VR部,将虚拟视觉技术作为信息常规报道形态之一。
其次,网络众筹模式的视频制作也成为现实。一款Crowd Surf的应用,就实现了瞬间无缝衔接不同人在同一情景下拍摄的小视频,并可进行360度多角度观看[2]。这一技术非常适合进行红色旅游宣传,搜集同一场景下不同游客拍摄的信息,汇集成相应的视频集合,不仅能最真实的体现游客的游览场景,还能利用不同角度的拍摄信息,展现整个旅行团队的游览历程,有助于促进红色文化场景的全面展现和宣传。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也开始尝试采用虚拟视觉技术进行文化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在全媒体平台也展现出更耀眼的光彩。例如贵州黔东南州的“掌上黔东南”是一款手机自媒体公众号。常规报道主要提供日常信息服务,在具有民族特色的重大节庆期间,会利用直播或微视等进行影音传播,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3]。
以上技术虽然还没有完全应用于沂蒙精神传播领域,但新兴媒体的应用为沂蒙精神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启示,改进原有的内容创作方式,采用新型内容呈现模式,全媒体传播为我们带来可资借鉴的优秀例证。
4 结束语
沂蒙精神是我国精神文化之瑰宝,在媒介融合的新时代更加具有传播价值和意义。面对新兴媒介传播形态的快速发展,全媒体传播成为沂蒙精神甚至是齐鲁文化传播的必然之选,云平台、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等均可为人类精神文明传播提供有益助力。
参考文献
[1]魏本权.沂蒙精神的生产与传播:以“红嫂”文本为中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1):55-60.
[2]刘扬.2017年媒体新技术发展与应用综述[J].新闻战线,2018(1):37-39.
[3]赵鹏,文霄.新媒体环境下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思考[J].新闻传播,2017(1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