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需两端全面施策尽快打通经济循环

2020-05-28张林山公丕明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复产物流防控

张林山 公丕明

我国疫情已经基本阻断,但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压力仍然较大,形势依然严峻。在疫情的影响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但保持经济稳步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当务之急是在严防严控疫情基础上,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使人流、物流、资金流有序转动起来,畅通经济社会循环。

一、企业复工按下“快进键”,完全恢复仍需时日

在短期波动之后,目前总体上全国复工趋势保持稳健,但受物流、用工、物资等因素波及,复工复产尚面临着一些困难,完全复工复产仍需时日。

(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复工率相对偏低

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来看,截至3月28日,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达到了98.6%,人员平均复岗率达到了89.9%。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提高较快,全国除个别省份外复工率均已超过90%,其中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广西、重庆等已接近100%。各地复工复产相继按下“快进键”。虽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情况较好,但是中小企业复工率才达到76%,仍然面临复工难、用工难、产业链配套难、资金支持难、订单交付难等诸多问题。目前,疫情已经基本阻断,复工进度加快推进,预计4月份全國企业有望实现基本全面复工。

(二)农民工返岗率相对偏低,产能恢复受到较大影响

随着企业复工复产,全国迎来农民工返岗潮。从各地监测的情况看,截止3月20日,返岗复工的农民工达到1亿,占今年春节返乡的80%。在一定程度上,农民工的返岗情况决定了很多行业的复工率,根据农民工行业分布情况大致估计不同行业复工程度。根据当前分类分级推进复工的行业来看,目前返岗复工的农民工主要从事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和建筑业以及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业,这几个行业的复工率相对较高一些,服务业中除交通运输业外其他几个行业复工率相对偏低。从当前农民工返程人数来看,农民工返岗率达到80%,这从侧面反映出,复工率相对不高,产能利用率可能更低。

(三)发电耗煤量低于去年同期,当前企业复工进展仍不理想

2020年2月下旬以来,六大发电集团的日均耗煤量呈现上升趋势,截止到3月27日,最高日均耗煤量达到61.67万吨,较去年同期最高日均发电耗煤量71.62万吨左右仍有一定距离,说明当前企业尚未完全复工复产。采用六大电厂发电耗煤的数据,测算当前复工的节奏,将居民部门的用电量剔除(居民部门生活用电带来的耗煤大概比例是17%),只有正常耗煤量的86%。考虑到春节期间部分企业仍然正常经营,实际返工复工率可能只有80%左右。

二、复工不等于复产,达能、扩产梗阻重重

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政策措施扶持复工复产,但是生产并未完全顺畅起来。如,一些企业仍旧达不到复工条件,或者即便能够复工,产能也难达预期。原因在于企业在复工复产面临着工人尚未全部返岗、交通物流还未完全恢复、产业链配套难等方面梗阻,使一些企业存在程度不同的“真复工假复产”现象。

(一)交通物流尚未完全恢复,人力物资流动受阻

交通物流不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交通受阻。随着国家相关规定出台,全国各地绝大部分地方物流通道顺畅度得到大幅提升,但是仍有部分地方实行交通管制,在有些乡镇、村或社区乃至小区层面,还有拦、堵、扣、卡、截等“极限操作”,把大市场分割成“小碎片”,既影响了人力资源和物资流动,也增加了企业运输成本、时间成本等。另一方面,物流运力不足。当前,物流运输企业复工复产率相对偏低,物流运力难以满足企业全面复工复产需要。此外,一些繁琐且缺乏统一标准的证明,对于重要的物资流通也造成障碍。

(二)劳动者返岗率相对偏低,复工工人不足

一是基层过度防控仍然存在,正常人流车流物流仍受影响。虽然上级通行政策已经放开,交通畅通程度得到大幅提升,但是真正的责任都压到了一线村镇、社区,过度防控仍然存在,正常人流车流物流仍受阻断,“出村难”传导到城市,加剧了企业“用工荒”。二是连接乡村与汽车站和高铁站的交通运输尚未完全打通,司机到岗率较低,影响村民出行。三是外地员工返回需要接受较长时间的隔离,不能立即返岗,短期内难以显著提升产能。受以上因素影响,即便有政策保驾护航,企业人员“出不来”的情况依然存在,用工矛盾依然突出。此外,政策性推动劳动力流动效率并不高,“点对点”接送的劳动力数量输送有限,难以满足已开工重点的企业以及中小企业用工需求,用工矛盾还没有完全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现金流中断风险增大,资金链承压雪上加霜

疫情期间,在持续停工、刚性支出、收入锐减、偿债高峰的综合因素影响下,企业面临流动资金问题,周转资金压力大,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增加。据中小企业协会对6422家中小企业所做的最新调研报告显示,只有不到10%的企业账上资金能支撑半年及以上,不到20%的企业能支撑三个月,超过六成的企业表示只能支撑2个月或更短时间。因此,中小企业资金链比较脆弱,抗风险能力较差。虽然中央和各地出台的纾困政策中都涉及到了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但是一方面诸多中小微企业由于不符合条件要求,难以获得有效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扶持资金相对于我国2700万家民企而言如杯水车薪,难以充分满足诸多中小企业流动性需求。这些都使得企业资金链承压雪上加霜。

(四)产业链配套难,上下游产品交付困难

影响企业复产复工的根本因素在于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尚未畅通。随着企业复工复产的推进,产业链配套难问题在未来一段时间仍然存在。一方面受疫情影响,大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着工人尚未全部返岗、交通物流还未完全恢复、资金链承压等问题,企业复工后,遭受“原料买不到、产品卖不出”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双重打击,这些对企业的节后用工、订单交付、库存调整、生产运转产生了较大影响。当前,企业复工率已经恢复到较高,但是产能利用率恢复相对较慢,导致上下游产业配套无法及时跟上。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滞后,引发全产业链复产复工格局难以形成。另一方面不同企业处于不同区域,政策程序、复产时间等要求不同,产业链协同联动面临困难,产业链尚未完全打通,造成了企业复工复产的全产业链打通面临整体困境。此外,对于出口贸易型企业,国际市场检疫、清关困难,出口业务受到影响,许多企业面临外贸订单违约风险和订单转移风险等。业务人员往来受阻,国际商务交流活动受到较大限制。同时,受国际疫情蔓延扩展严峻形势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动荡加剧,出口链条可能存在断裂情形。

(五)形式主义问题突出,企业责任重压力大

从政府层面看,基层防控责任压力依然过大,一些地方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过度管控、形式主义等问题,给复工企业制造不必要的障碍。如不少地方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质,以表格、承诺落实责任,过度注重“填表抗疫”,不考虑企业具体情况以及是否能够落实,导致企业疲于应付。此外,一些地方政府重点关注纳税大户企业,全面复产复工积极性不高。从企业层面来看,尽快复工成为当务之急,否则企业面临倒闭风险,但是顺利复工的企业头顶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即复工复产后人员聚集,可能导致疫情扩散。若出现疑似病例或员工被感染,整个部门、甚至整个企业的员工就可能会面临隔离,生产经营活动不得不中断,并承担全部费用,则企业得不偿失。因此,企业担心疫情扩散,对全员复工持谨慎态度。

(六)部分政策针对性不强,缺乏操作性

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方向清晰帮助中小企业纾困的政策,但是在落地和实际操作层面存在诸多问题。受疫情影响,各个行业内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各不相同,如制造企业、旅游企业、餐饮企业的痛点存在差异,需要支持的重点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论。纵览地方出台的政策,部分文件出台仓促,政策措施缺乏針对性,难以做到对症下药。部分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由于缺乏操作细则,企业实际难以获得相应的救助和支持。比如疫情期间缓交社保和免交失业保险,缓交社保对于缓解企业压力作用并不明显,并且实际情形是系统自动扣除社保费用,这反映了政策与实际操作脱节。而免交的失业保障金占应缴社保的比重较低,对企业减负实际意义不大。加大银行对困难企业的金融支持可能会增加坏账,不良贷款率上升,导致区域性金融风险。政府往往更加重视规上企业与重点项目复工复产,而大量小微企业受规模限制,难以接受到政府的各类扶持政策。部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较多,叠加疫情因素导致的财政支出增加和财政收入减少,使得财政收支矛盾更加凸显。

(七)相关证明流于形式,复工后疫情大面积反弹风险增加

返程人员和复工企业在办理相关证明过程中遭遇不少形式主义的阻碍,如遭遇“踢皮球”、材料陷入“死循环”、层层证明等。由于不同地方的要求、标准不同,有的证明开了没人看,有的为开证明增加感染风险。以返程人员办理健康证明为例,外出返岗复工人员的健康评估需要由当地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具是否适宜出行的意见(健康证明),此外本人还需提交一份承诺疫情防控期间一旦外出后短时间内不准返乡的承诺书。由于基层医疗机构力量极其有限,而外出务工劳动力规模数以万计,难以做到万无一失,加之无症状感染者、潜伏期较长者等情况客观存在,导致健康证明流于形式,暗藏一定的疫情扩散风险。在大规模人员流动、返岗后,容易造成病毒再次传播和扩散,复工后疫情大面积反弹风险增加。以开证明为核心的防控手段,有些时候因流于形式反而带来安全隐患。

三、供需两端全面施策,尽快打通经济循环

为了进一步提升复工率和产能水平,更好应对疫情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强烈冲击,需要从需求端到供给端全面施策,尽快打通经济循环。

(一)因地分类施策,多种形式推进复产复工

推动复工复产,必须分类指导、分区施策。认真落实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原则,分区分级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并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动态调整,分阶段有序复工复产。就企业而言,按照企业的规模、经营方式和人员构成等,分阶段组织不同类型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逐步复工复产,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避免引发聚集性交叉感染。优先推动涉及保障疫情防控物资、公用事业、生活必需品、春耕备耕等国计民生企业复工。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先让部分留在本地的职工复工、返工人员14天隔离、全员封闭式生产、扩展生产生活人际间隔、错峰减少人际接触等方式科学防控,加大复工复产物资保障,推动恢复生产,尽快达能、扩产。对于非劳动密集型企业,政府为企业生产物资供应提供便利化服务。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采取灵活方式复工复产,如远程办公、移动办公等。既不能放松疫情防控,又不能因为一旦出现疫情就打击复产企业的积极性。

(二)畅通交通物流,确保企业复工基本条件

在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变化、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当下,各地区尤其要杜绝“一刀切”的偏颇做法,应制定明确的标准,从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到农村公路,严禁擅自封闭,严禁擅自设置疫情防控检疫点或者检测站,尽快落实收费公路暂免通行费,尽快恢复和加快跨地区物流运输通道的运转,特别是加大对生产物流的保障。加快建立跨省、跨区域交通物流运输应急协调机制,加强对支撑产业链的重点物资、亟待销售产品以及生活必需品运输的省际协调。在全国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建立生产所需物资供应链绿色通道,及时办理通行证件,保障原材料、生产设备、零部件产品等物资往返运输顺畅,满足企业复工复产物资需求。加强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联运,加大铁路运输对生产企业的人员返岗和生产物资运输的支持力度,对于一些关键企业进出的公路、港口及火车站,进行物资联运,缩短生产物资在路上时间,提升物流运输效率。同时,要优先为物流行业复工复产提供全面支持防护,加快推进物流企业复工、恢复正常运转,尽可能为物流运输公司减轻经营负担,对物流司机、配送人员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三)加强对接协调,采取多元化劳动力输送方式

加强劳务输入地与劳务输出地信息对接,畅通返岗服务衔接渠道,打通员工返岗“点对点”输送全流程,分批有序推动错峰返程返岗,提高政策性推动劳动力流动效率。鼓励非疫情高发地区员工尽快返岗,引导劳动者合理安排返岗时间和交通方式,对于成规模、集中性返岗劳动者,由政府协调专车、铁路专列、专门车厢接送;对劳务输入大省和外地人口聚集的地区,加强运输组织,确保人员尽快返岗;重点关注重点企业核心员工和技术骨干,协助企业畅通返程通道。根据复工企业需求定制市内临时通勤专线,提供直达出行服务。鼓励企业灵活用工,搭建公益性用工调剂平台,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企业联盟等作用,鼓励上下游企业、关联企业以及行业企业间开展用工余缺调剂。逐步扩大公共交通输送和市场性流动,有效协调化解沿海重点企业缺工、中小企业不开工与内地农民工不流动的矛盾。

猜你喜欢

复产物流防控
物流线上的毒品追踪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复工
西藏,复工复产正当时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政策
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
2009年本刊重点关注之物流展会、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