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2020-05-28李永新朱少波孙小兰
李永新,朱少波,孙小兰
新干县人民医院 (江西新干 331300)
腰椎是躯干活动的枢纽,腰椎退行性疾病是指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及内髓核突出导致的腰腿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主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腰椎不稳、腰椎管狭窄症等[1]。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腿痛,部分患者可伴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少数患者病情严重可伴有大小便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在治疗方面,保守疗法虽有一定疗效,但不能解除病因,常反复发作,故目前手术仍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主要手段,且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椎间孔镜因可避免对椎管内环境的干扰,已逐渐应用于临床[2]。本研究分析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试验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41~72岁,平均(58.14±4.27)岁;腰椎间盘突出26例,椎管狭窄17例,韧带钙化5例;L3~4节段18例,L4~5节段22例,L5~Si1节段8例。对照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43~73岁,平均(57.73±4.02)岁;腰椎间盘突出24例,椎管狭窄21例,韧带钙化3例;L3~4节段17例,L4~5节段24例,L5~Si1节段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1)经临床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2)经保守治疗无效,具有手术指征的患者;(3)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排除标准:(1)伴有脊柱创伤、畸形、脊柱肿瘤的患者;(2)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2)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3)合并严重内科疾的患者。
1.2 方法
试验组给予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治疗:在C型臂X线机(北京通用电气华伦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型号9800-09)透视下,标记病变椎间隙,采用局部麻醉,穿刺至靶点;于症状侧椎旁标记线切开皮肤约7 mm,采用穿刺针置入导丝,逐级扩张,必要时可用环锯或磨钻椎间孔成形;插入套管至纤维环2~3 cm处,插入椎间孔镜,观察椎间盘髓核和纤维环;在保护好上、下位神经根的前提下,摘除退变髓核组织及神经根周围病变组织,椎管狭窄患者可用镜下环锯、磨钻、骨刀、椎板钳等工具去骨赘行椎管成形;反复冲洗后,止血、封闭、成形开窗纤维环,去除组织量多时留置引流管,闭合切口;无菌敷料包扎,脊柱失稳患者行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及椎弓根钉固定。
对照组给予常规融合内固定治疗: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确定手术部位,麻醉成功后,取后正中切口,剥离椎旁肌群,充分暴露手术视野;置入椎弓根螺钉,且确定固定位置良好,行全椎板减压及神经根管减压;在保护好神经根及硬膜囊的基础上,摘除手术节段髓核组织,于椎体前2/3处置入椎间融合器;冲洗止血后,留置引流管,闭合切口。
1.3 临床评价
(1)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补液量。(2)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采用VAS评分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采用0DI评分评估患者的功能障碍;VAS评分及ODI评分分别与患者的疼痛程度、功能障碍呈正比。(3)比较两组椎体间融合率及邻间椎间盘退变发生率:嘱患者定期拍摄腰椎X线,记算椎体间融合率及邻间椎间盘退变发生率,其中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3即为骨性融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试验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及术中补液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住院时间(d) 术中出血量(ml)术中补液量(ml)试验组 48 137.64±36.70 7.62±1.52 186.38±51.31 1231.84±276.80对照组 48 112.43±25.07 11.29±3.64 278.12±42.64 1874.62±410.46
2.2 两组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两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试验组VAS评分及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分,±s)
注: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VAS评分 ODI评分试验组 48术前 8.08±1.21 51.73±7.15术后3个月 2.24±0.93a 14.38±5.18a术后12个月 1.15±0.50a 9.15±3.24a对照组 48术前 8.12±1.24 52.20±7.38术后3个月 3.73±0.11 25.27±5.59术后12个月 2.08±0.62 13.37±4.90
2.3 两组椎体间融合率及邻间椎间盘退变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椎体间融合率高于对照组,邻间椎间盘退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椎体间融合率及邻间椎间盘退变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采用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主要目的是彻底减压神经根,维持脊柱稳定性,避免神经功能损伤加重。传统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创伤大,且术中止血困难;同时,该术式改变了正常的脊柱生物力学环境,使邻近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应力异常集中。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邻间椎间盘退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传统融合内固定加速了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行性,且术后并发症多,影响患者远期疗效。
椎间孔镜技术属于最新的微创手术,手术切口仅为7~8 mm,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暴露及软组织损伤,故可降低对患者的创伤[3]。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及术中补液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为,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治疗无需广泛剥离肌肉,通过工作通道进入骨解剖结构,避免了对椎旁肌骨肌腱复合体的破坏,从而减少了术中损伤和出血,利于患者的恢复[4-5]。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试验组VAS评分及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试验组椎体间融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可最大限度保护患者椎旁肌的生理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促进功能恢复[6-7]。此外,术中均匀牵开椎旁组织,可避免肌肉局部压力过大,有效缓解椎旁肌的挤压伤[8-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为,椎间孔镜技术是一种新的有效微创手术方式,操作难度大,术中操作时间长。同时,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治疗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范围小,主要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而本研究患者疾病类型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我们发现虽患者均具有较好的手术效果,但相比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管狭窄患者的处理难度大,故临床医师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强化学习,并熟练手术操作。
综上所述,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脊柱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