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对饮食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2020-05-28
(中南大学商学院,长沙 410083)
1 引 言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超重和肥胖俨然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流行病。全球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有超过6.5亿人肥胖,而不良饮食行为被认为是造成超重肥胖的主要原因(Elliston,Ferguson,Schüz,& Schüz,2017)。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减轻或治愈这些不良饮食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已有大量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以帮助人们改善不良饮食行为,如膳食行为干预法(Grieger,Wycherley,Johnson,& Golley,2016)和基于认知行为的疗法(Linardon,Wade,de la Piedad Garcia,& Brennan,2017)。然而,膳食行为干预法在预防超重肥胖和减少慢性病风险因素方面收效甚微(Grieger et al.,2016)。同时,基于认知行为的疗法旨在改善暴食症,而对于挑食和厌食的治疗效果尚不明确(Linardon et al.,2017)。此外,这些方法均只致力于改善患者的不良饮食行为,极少会考虑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特质。相比而言,正念训练除了可以培养人们积极的心理特质之外,还可以改善多种不良饮食行为(挑食行为、暴食行为、厌食行为),尤其对于改善由不良情绪驱动的不良饮食行为有其独特的优势(Keng & Ang,2019;Kumar et al.,2018)。诸多研究已表明,正念训练可以有效减少人们的心理压力、愤怒、神经质、思维压抑、分离、抑郁和焦虑等不良情绪(Hong,Lishner,Han,& Huss,2011)。同时,通过培养人们对信息的注意觉知,正念训练可以使人们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从而提高人们心理健康和复原力,帮助人们更好地调节情绪和实现其目标(Arch & Craske,2006)。
正念起源于佛教,在佛教冥想训练的整体图式中占有重要地位(Kang & Whittingham,2010)。佛教背景下的正念主要包括对当下体验的简单、纯粹的觉知;记住并保持对熟悉事物的注意力;系统地回忆一系列思想的过程等(Kang & Whittingham,2010)。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念的宗教色彩逐渐淡去,并纳入了许多新的元素。现代意义上的正念已经成为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内涵丰富的概念。一般而言,正念指的是为一种以不批判的态度全然接纳当下体验的觉察力,或者与自我调节、元认知和接纳相关的心理过程(Bishop et al.,2004;Kabat-Zinn,2003)。当其与饮食行为相关时,被称为正念饮食(Mindful Eating,ME)(Kristeller & Wolever,2010)。此外,正念还被认为是一种性格特征或可训练的技能,通常通过冥想来训练(Sairanen et al.,2015)。现有研究发现正念训练可以有效减少不良饮食行为(Atkinson & Wade,2016;Masuda,Marshall,& Latner,2018;Ouwens,Schiffer,Visser,Raeijmaekers,& Nyklíĉek,2015;Stanszus,Frank,& Geiger,2019)。研究者们已经围绕正念对饮食行为的影响后果、作用机制以及具体干预方法进行了诸多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这些研究成果缺乏详尽系统的归纳梳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正念在不良饮食行为预防与治疗中的实践应用。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旨在对正念在饮食行为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以期为未来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启示。
根据已有文献资料,我们首先对中文文献进行检索,分别选择[“正念”+“饮食/饮食障碍/进食冲动/挑食/暴食/厌食/食物选择”]为主要检索词,限定“主题”(包含标题、关键词和摘要)中包含全部检索词为条件,应用智能检索方法(主题词扩展)在中国知网、万方等主流数据库对中文文献进行检索。在筛选出含有输入词组文献的同时,系统会自动筛选出含有相关变形词组的文献,共获得相关文献30篇。同时,分别选取“Mindfulness”+“Eating/Food Cravings/Food Choices/Bulimia/Anorexia”为主要检索词,同样限定“主题”中包含全部检索词为条件,使用智能检索方法在Web Of Science、EBSCO PsycARTICLES等数据库中对英文文献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797篇。对上述文献进行初步浏览,剔除与本研究主题不相关的文献,获得中文目标文献0篇,英文目标文献47篇。而后,采用“引文检索法”,对已筛选出的47篇论文的参考文献进行回溯,并追踪这些论文的被引情况,以获得更完备的文献资料。经过再次筛选,最终获得中文目标文献0篇,英文目标文献77篇。
2 正念对饮食行为的影响
近年来,饮食行为对体重和健康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关注(Compare & Tasca,2016;Watford,Braden,& Emley,2019)。最初关于正念对饮食行为影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能否以及如何将正念应用于矫正不良饮食行为中,以调节人们的日常饮食习惯,进一步促进健康饮食(Wiser & Telch,1999)。具体而言,现有研究主要探讨了正念对挑食(Picky Eating)、暴食(Binge Eating)以及厌食(Anorexia)这三种不良饮食行为的干预作用,具体内容详见表1。
现有研究在探讨正念对饮食行为的影响时多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研究者们围绕正念在饮食行为领域的应用对正念的测量工具进行了诸多探索,主要在特质正念和状态正念两个方面。具体而言,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探究个人特质正念与饮食行为的相关关系,以及通过正念训练改变个人的状态正念。特质正念的测量效果通常用正念水平来描述,对特质正念的测量主要采用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等(Jordan,Wang,Donatoni,& Meier,2014;Tak et al.,2015);对状态正念的测量主要采用肯塔基州觉知量表(KIMS)、状态正念量表(SMS)等(Allirot et al.,2018;Dalen et al.,2010)。
表1 正念对饮食行为的影响
2.1 正念与挑食行为
正念对于挑食行为的影响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正念训练可以增强人们对健康食品的体验,而且正念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新食物恐惧症和挑食行为(Arch et al.,2016;Hong,Lishner,& Han,2014)。例如,正念进食葡萄干行为试验会让参与者产生更高的食物期望喜爱(Hong et al.,2011)。这种影响在进食最初不喜欢的食物时最为显著(Hong et al.,2014)。正念训练通过让人们以一种新颖、客观的方式思考事物,减少对不熟悉食物的偏见,进而促进儿童的饮食多样化(Hong,Hanson,Lishner,Kelso,& Steinert,2018)。此外,正念训练有利于促进个人形成健康饮食和体育锻炼的习惯。案例研究表明,正念健康项目训练可以提高个体的体育运动频率、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和饮食自我效能感,以及减少对高能量食物的摄入(Singh et al.,2008)。简言之,正念训练通过增强人们在进食方面的自我控制,可以帮助人们进行体重管理和形成健康的饮食方式(Singh et al.,2008)。
现有研究发现正念训练在解决各个年龄阶段的挑食行为方面是有效的(Hong et al.,2018;Singh et al.,2008)。这将成为个体、营养师、心理干预者改善挑食行为的一种潜在有价值的途径。然而,现有研究大多使用人们普遍喜欢的食物(如葡萄干)进行正念干预实验(Arch et al.,2016;Hong et al.,2011;Hong et al.,2014)。正念干预中取样食物的多样性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2.2 正念与暴食行为
暴食行为被定义为个体在短时间内大量进食并伴随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和缺乏控制感的一种进食行为(Association,2000)。暴食行为包括一般性暴食行为、失调性暴食行为与休闲性暴食行为(Van Strien,Frijters,Bergers,& Defares,1986)。其中,失调性暴食行为是指在身体疼痛或负面情绪时缺乏进食控制的一种饮食行为;休闲性暴食行为是指在休闲环境和/或高热量食物面前缺乏控制的一种饮食行为(Van Strien et al.,1986)。有研究发现,较高的特质正念水平与饮食障碍,尤其是暴食症呈负相关(Elmquist,Shorey,Anderson,& Stuart,2017;Kerin,Webb,& Zimmer-Gembeck,2018)。同时,特质正念水平与较少的暴食行为有着显著的联系(Bahl,Milne,Ross,& Chan,2013),正念强调顺其自然并且对这些消极状态做出适应性选择,因此较高的特质正念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消极思想和情绪与暴食的联系(Kabat-Zinn,2005;Kerin et al.,2018)。同时,较高的特质正念水平可以通过激发较强的自我意识实现对暴食行为更多的控制和选择(Ouwens et al.,2015)。
现有研究针对暴食这一不良饮食行为,提出了一系列基于正念的训练方法。研究发现正念训练可以通过增加人们的饱腹感,进而促进人们形成健康的饮食方式,同时还能显著提高传统练习冥想的效率(Allirot et al.,2018;Fisher,Lattimore,& Malinowski,2016;Godfrey,Gallo,& Afari,2015)。不过,也有相关研究表明,对于患有严重饮食障碍的患者,由于他们的饥饿/饱腹感信号的感知受损,正念训练对他们的治疗效果并不明显(Marek,Ben-Porath,Federici,Wisniewski,& Warren,2013)。
2.3 正念与厌食行为
有人因为饥饿感知受损,表现出对食物缺乏食欲甚至是厌烦。更为严重的是,有人为了保持较低的体重,会过度评估自己的体型、体重以及控制这些指标的能力,并表现出对增重或肥胖的强烈恐惧,最终发展成神经性厌食症。对于前者,正念构念中的语言描述维度可以有效降低人们厌食的倾向(Bahl et al.,2013)。对于后者,基于正念的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被优先纳入治疗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回避心理,通过增加患者对体重相关认知的感受,将患者对瘦的渴望重新导向更健康的方向(Heffner,Sperry,Eifert,& Detweiler,2002)。正念训练可以有针对性地减少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反刍思维和经验性回避,进而引发认知-情感过程以及饮食行为的改变(Mateos,Cowdrey,& Park,2014)。
以往研究通过检验正念训练对矫正厌食行为的有效性,解决了有关饮食障碍的精神病理学问题,为促进健康饮食提供了更有效的解决方案(Bahl et al.,2013;Mateos et al.,2014)。然而,这些研究局限于探究正念训练对厌食行为个案的矫正影响(Alberts,Mulkens,Smeets,& Thewissen,2010;Heffner et al.,2002),研究结果缺乏一定的普适性。如Heffner等人(2002)通过单案例研究发现基于正念的接纳与承诺疗法可以减轻厌食症症状;Albers(2010)通过单案例研究发现正念饮食训练可以有效减轻厌食行为。这些基于小样本的研究容易受到样本选择偏差的影响,个体差异因素如患者的动机或改变意愿等是否会影响正念训练作用效果仍需进一步地探讨。此外,引入正念策略的最佳阶段仍有待确定,如果体重严重不足、严重抑郁或饥饿的患者使用未经修改的正念策略,会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他们的回避行为,让正念训练的效果适得其反(Cowdrey & Park,2012)。
3 正念矫正饮食行为的作用机理
大多数正念训练包括“觉知”、“接纳”和“去身份化”三个基本技能。根据对食物的渴望这一情境,Lacaille等人(2014)把正念训练的这三种技能分别定义为①监视一个人渴望的能力即“觉知”,②避免控制和评判渴望体验的能力即“接纳”,③将自己与自身的渴望念想区分开来即“去身份化”。本文沿用该研究归纳的三种技能,对正念影响不良饮食行为的作用机理进行归纳总结。
3.1 觉知
在饮食方面,“觉知”意味着对视觉刺激、味觉、饱腹感线索和与进食体验相关的个人事件的即时观察(Cassell & Gleaves,2000)。正念训练不仅可以通过增加参与者对健康食物的注意觉知,促进参与者对健康食物的享受,从而改善参与者的挑食行为(Singh et al.,2008);而且可以通过增强人们对身体的注意觉知,让人们对自身的饥饿和饱腹感信号做出正确的反应,从而增强对过度饮食的控制能力(Bahl et al.,2013;Marchiori & Papies,2014)。此外,研究发现正念-认知行为疗法(Mindfulness-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MCBT)可以通过增强自我意识,从而降低参与者暴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减少参与者的厌食行为和对身体形象的不满情绪(Woolhouse,Knowles,& Crafti,2012)。具体而言,正念训练通过使厌食症患者采取对身体不评价的态度,提高他们对身体和自我的接纳程度,从而减少他们对自我肥胖的错误认知(Rawal et al.,2009)。因此,觉知作为正念的第一要义,是影响饮食行为的重要作用机理。
3.2 接纳
“接纳”包括对渴望不加评判的态度,并且不抵触与伴随渴望而来的不舒服的、消极的感觉(Alberts et al.,2010)。“接纳”倡导积极主动地接触内心,意味着直接充分地与内心对话,在减少不必要防御的同时有效地采取行动(Hayes,Wilson,Gifford,Follette,& Strosahl,1996)。因此,在饮食方面,“接纳”常常通过增加对外表评价不置可否的意识和人们体验情绪的意愿,从而减少由消极自我评价驱动的限制性饮食和由回避应对这些情绪而驱动的情绪性进食(Alberts,Thewissen,& Raes,2012)。具体而言,正念训练通过培养参与者对普遍受欢迎食物的不批判性接纳,促进了参与者对普遍不受欢迎食物的接纳,从而减少人们的挑食行为(Hong et al.,2014)。此外,正念训练中的接纳策略会让个体从旧的习惯性情绪反应中解脱出来,通过加强执行控制和弱化习惯模式,促使人们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进而减少暴食行为(Bahl et al.,2013)。再者,正念训练可以增加患者对体重相关认知的接纳,促使厌食症患者对瘦身有更健康的认知(Heffner,Sperry,Eifert,& Detweiler,2002)。由此可见,除了觉知,基于正念的接纳策略是一种控制对食物渴望的有效方法。
3.3 去身份化
基于正念的“去身份化”技能可以有效地阻止个人追求或回避某些经历(Lacaille et al.,2014)。具体而言,“去身份化”通过引导人们把自身对诱人食物的渴望看作是一种暂时的心理状态,来消除对诱人食物的自发接近反应(Keesman,Aarts,Häfner,& Papies,2017;Papies,van Winckel,& Keesman,2016;Tapper & Turner,2018)。研究表明,“去身份化”策略更大程度上改善了不良饮食行为,尤其是减少了参与者的外部性饮食行为和增加了参与者对个人饮食行为的责任感(Moffitt,Brinkworth,Noakes,& Mohr,2012)。相比于“觉知”,正念中的“接纳”和“去身份化”策略可以更好地使参与者降低对不健康食物(如巧克力)的渴望(Lacaille et al.,2014)。然而,也有研究指出减少评价和反应并不如简单提高觉知重要(Gilbert & Waltz,2010)。这就表明何种正念技能或正念技能组合对矫正不良饮食行为更有效率尚未得到充分的探讨。此外,现有正念中“去身份化”影响不良饮食行为的相关文献,主要聚焦于其对暴食行为的改善作用,而尚未探索其对挑食和厌食这两种不良饮食行为的影响。整体而言,“去身份化”策略是减少个人冲动进食的有效方法。
4 基于正念的不良饮食行为矫正方法
由于正念也被描述为一种超越概念或实践的存在方式(Zinn,1994),其在改善不良饮食行为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因此,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基于正念的不良饮食行为矫正方法(Chen,Matthews,Allen,Kuo,& Linehan,2008;Proulx,2007)。整体而言,基于正念的不良饮食行为矫正方法主要包括正念状态干预和基于正念的临床疗法两种。正念状态干预包括正念干预、正念饮食与生活、正念饮食觉察训练、正念慈心禅和认知行为正念干预。正念状态干预旨在通过帮助参与者培养对自身行为的注意觉知以及对情绪的控制来减少不良饮食行为,尤其是暴食行为(Dalen et al.,2010;Leahey,Crowther,& Irwin,2008);基于正念的临床疗法包括正念-行动认知行为疗法、接纳与承诺疗法、正念认知行为疗法、辩证行为疗法和认知情绪行为疗法。基于正念的临床疗法旨在帮助临床饮食障碍患者,在临床医学领域有特定的疗程和长期稳定的治疗效果(Alberts et al.,2012;Courbasson,Nishikawa,& Shapira,2010)。这些临床疗法主要是通过将正念加入到传统疗法中(如正念认知行为疗法),来拓展传统疗法的效果(Alberts et al.,2012)。具体分类内容详见表2。
现有研究验证了这些基于正念的不良饮食行为矫正方法的有效性(Corstorphine,2006;Courbasson et al.,2010)。然而,从正念矫正方法的分类可以看出,现有研究对于正念操作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差别,正念的核心心理因素也暂不明确,这使得各研究结果之间的可比性、一致性较差。未来的研究需要在充分认识正念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给予其明确的操作定义,尤其需要重点探讨这些方法对改善饮食行为的独特贡献,以帮助人们理解正念在矫正不良饮食行为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此外,现有研究都只是报告了非常短的随访期(Leahey et al.,2008),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这些方法对改善饮食行为的长期影响。
5 小结与展望
经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在饮食领域正念正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自正念被引入心理学界和医学界以来,正念训练已经成为改善不良饮食行为较为有效的方法,大量的实证研究检验支持了正念训练在不良饮食行为矫正中的初步有效性,其部分作用机理也得到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尽管如此,关于正念与饮食行为的关系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不管是确定性还是研究方法都有待进一步分析和探讨。具体而言,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5.1 进一步探索正念对健康饮食行为的作用
正念对不良饮食行为的矫正作用已经得到了较为详尽系统的研究,然而鲜有研究尝试探讨正念对健康饮食行为的影响(Allirot et al.,2018;Arch et al.,2016;Kerin et al.,2018)。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更关注的是其对健康饮食的影响。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其所提倡的正面情绪会带来认知的灵活性和广泛类别的行为倾向(Fredrickson,2001)。这表明我们不仅要关注不良行为的矫正,也要提倡促进良好行为的发展。正念既是一种特质,也是一种实践,它通过强化执行控制和弱化习惯模式,支持自上而下地维持健康习惯(Marek et al.,2013)。正念训练可以通过减少一个人对消极思想和情绪的反应来促进人们从事健康的行为(Bishop et al.,2004)。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探讨正念训练是否对健康饮食行为有维持和增强的作用。
5.2 从生命周期的视角考察正念对饮食行为的影响
现有的实证研究大多是在一段相对较短的时间范围内对同一个或同一批被试进行重复的干预实验(Arch et al.,2016;Hendrickson & Rasmussen,2013;Kerin et al.,2018),缺乏对参与者整个生命周期中饮食行为失调的动态过程进行探讨。一方面,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有必要确定需要进行多少次正念训练才能产生更持久的效果。未来的研究可以针对某种特定功能或状态下的正念训练设计实验,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明晰其作用机制,也便于形成成熟稳定的实验范式。另一方面,基于个人生命周期的视角对不良饮食行为进行因果推理以及发展其理论模型可以为预防和干预不良饮食行为提供依据。有研究指出,青少年在青春期会因为激素的变化影响食欲和能量消耗的变化(King,Gibbons,& Martins,2010),青少年食欲的不稳定可能会影响到正念训练的效果。同时,一般的自我控制能力从儿童到青少年逐步增强,在成年早期趋于平稳(Skinner & Zimmer-Gembeck,2016;Zimmer-Gembeck & Skinner,2011)。具体而言,高度影响自我控制决策的人类前额叶皮层在20岁左右才成熟(Diamond,2002),而边缘系统中与奖励相关的区域涉及更多的冲动行为(例如纹状体,伏隔核),成熟得比较早(Casey,Jones,& Hare,2008)。正念可以通过增强自我控制,减少人们对食物的冲动,从而矫正人们的不良饮食行为(Singh et al.,2008)。因此,正念对饮食行为的影响是否会随着成长阶段的变化而变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5.3 基于思维压抑视角探讨正念的作用机制
尽管现有研究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正念改善不良饮食行为的有效性进行了诸多探索,但是对正念改善不良饮食行为的作用机制的探讨尚不充分。正念训练对减少如病理性赌博、吸烟、酗酒等成瘾行为的作用机制在饮食行为领域是否也适用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表明,思维压抑在正念训练课程和酒精使用间扮演了重要的作用(Bowen,Witkiewitz,Dillworth,& Marlatt,2007)。个体参与正念训练之后,其思维压抑显著减少(Bowen et al.,2007)。正念训练强调对思想、想法和感觉的接纳、不评价和不回应。与正念训练相反,思维压抑表现为对不愉快的情绪、身体和认知经历的拒绝接纳(Hayes,Wilson,Gifford,Follette,& Strosahl,1996),并且已被证明与各种情感性精神障碍有关(Purdon,1999)。同时,研究表明减少思维压抑对于控制情绪性不良饮食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O’Connell et al.,2005;Soetens,Braet,Dejonckheere,& Roets,2006)。因此,正念训练是否可以通过减少思维压抑进而改善不良饮食行为,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5.4 检验正念不良饮食矫正效果的边界
现有关于正念影响饮食行为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实验室研究,外部效度有待提高。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更简单更快速的正念操作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改善不良饮食行为不得而知。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操作性更强的正念训练方法,通过确定正念训练中影响正念参与度的因素从时间和空间上提高正念训练的效率。例如,写日记可能会是一个比较容易接受和坚持的方法,可以让参与者在正念训练期间撰写他们“如何进食”这种具体建构日记(concrete construal diaries)(Mantzios & Wilson,2014)。同时,文化差异对正念训练效果的影响也有待研究。心理状态的形成会受到文化的影响。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世界观可能影响个体应该如何看待自己(Neff,Pisitsungkagarn,& Hsieh,2008)。研究表明,自我同情作为正念训练的一部分与特定的文化特征相关(Neff et al.,2008)。在泰国,大约95%的泰国人是佛教徒,佛教世界观强调对自己和他人的同情,并且把经历的苦难、失败和不完美视为生活中自然的一部分。研究结果也表明,与台湾和日本相比,泰国民众的自我同情水平最高(Neff et al.,2008)。自我同情包括以开放的态度对待自己遭受的一切,对自己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友善,对自己的不足和失败采取一种理解的、不带批判的态度,并认识到自己的经历只是人类共同经历中的一部分(Neff,2003)。有研究表明,培养自我同情是正念训练重要环节(Mantzios & Wilson,2014)。因此,探讨文化因素对正念训练效果的影响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表2 正念矫正饮食行为方法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