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视角下个性化学生转化定律
2020-05-27余晓春
余晓春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个性学生也逐步增多,个性学生的特征也日渐明显,对于老旧的教育理念,没有推陈出新的针对性指导,那么对于个性学生的转变与辅导都将进入一个死胡同。而“生本”理念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体制已兴起,甚至普及。如何站在“生本”角度来进行个性化学生的转变,又是一个新的课题。
关键词:师生交换律;师生分配律;师生结合律
1 前言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该是另辟蹊径,转化角色,蹲下身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的顽皮是不是想引起我们的注意?他们的无所谓是不是因为太在乎?他们的沉默是不是遭受到了别的什么打击?只有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的化身。
2 师生结合律
当下,课程改革如沐春风,新的师生关系开始大面积普及。可在中国的大背景下,在尊师重道的传统制约下,在陈旧未翻新的观念里,教师依然是高高在上,威仪严肃。受人尊敬不假,真正要赢得虔诚的尊重,以及学生的喜爱,那非得付出真心不可。师生不是水火不相融的两个极端,如果学生踮起脚尖也无法站到教师的高度,那么作为心灵的工程师的教师,是否可以蹲下身,低下头,去欣赏孩童们的世界呢?师生结合律,是教师能与学生有种心领神会的契合,找到彼此的相通点,掘开个性学生心身的那块“巨石”,师生有了找到知已般的快乐,那些个性学生工作开展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
3 师生分配律
3.1 架起家校桥
纵观许多的个性学生,往往家庭方面有特殊的状况,导致他与众不同的性格,所以要做好个性学生的工作,要从家庭入手,充分了解家庭情况,才可以对症下药,找到病因所在。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说:“帮助儿童的最佳途径是帮助父母。”可見,父母在孩童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对家长的正确教育观念的引导与方法的渗透,相互形成合力,使每一位个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对于个性学生的教育,我主要从以几方面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
首先,深入了解家庭状况。当第一次发现孩子比较个性,性格比较固执,内向等等时候,就应该立即展开调查。那么,了解家庭背景是首要任务,作为班主任去询问家庭现状,甚至是去“挖掘”人家的隐私,是需要诚心的,要本着一切为孩子服务的原则。比如单亲家庭,比如过分溺爱,都有不同的教育方法,要与家长沟通交待清楚。当然需要做好记录,做好本班级的个性学生转化材料。不仅如此,一定要请孩子家长面谈,让家长坚信我们要改变孩子现状的决心,一定要得到家长的认同与配合。
其次,利用信息时时关注学生变化。不管是个性学生也好,还是普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情绪起伏也大,相对于成人而言,儿童的身心更难以让我们拿捏准确。在教育过程中,要时时与家长沟通交流,有哪些细微的变化,有哪些能力的提升,只有相互“输送”信息,才能面对复杂的儿童心灵的世界,再精心寻找走向内心深处的“路径”。
最后,建立家长访校日,共同关注学生成长。个性学生也十分渴求父母的关注,而现在,很多家长都因为工作关系,忽略了孩子的成长,有部分个性学生的个性,就是为了引起家长与老师的注意,他们希望通过与众不同的动作,吸引逐渐冷落了他的眼球。开放家长访校日,不仅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跟老师进行面谈,共同分享教育经验,探讨教育方法,增进亲子感情。
3.2 科任教师网
作为班主任,是经常与科任老师交流,了解个性学生的近况。班主任不仅只是班级的组织者,学生的管理者,更应该是各科任教师的,学校教育力量的统合者。在教育学生时,要及时向各科任老师介绍孩子情况,比如某位学生特别爱逃课,要引起注意;某学生,个性内向,自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尽量避免挖苦与讽刺。当然科任老师也应该有个性学生的一手信息,通过了解学生情况,作为班主任可以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措施。
4 师生交换律
4.1 心——将心比心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提出:“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的人。”著名的教育家雷夫也提到过:“如果孩子是因为害怕而做好了,是教育者的失败。”管是为了不管,从另一个侧面也诠释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所以作为班主任,应该是以高尚的精神文化去净化学生。
在我的教育理念里,做人比求知更重要。所以会在每天开设一堂班级特色课,每个学期的以不同的主题开展意义的活动。比如上学期的感恩教育,从讲感恩小故事到为父母做件事等等的活动,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活动实践过程中感悟父母的辛苦,班级精神文化对人的感染力是巨大的,这种有意无意的影响,支配着学生的行为,陶治学生的情操。
4.2 心——笼络人心
现在的个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来就就有丰厚的物质基础和很高的“家庭地位”,从而养成了他们那种桀骜不驯的个性。当然,如果对于这些个性学生,一味地专横,一味地打压,后果只能是造成更大的师生间的心理隔阂。
总之,新课程理念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是相互关爱的结果,更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我们应该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使个性学生有展示的机会。老师之于个性生,是要更多的关爱与付出;老师之于个性生,是更真切的交流与爱护;老师之于个性生,是更努力开辟真路径,找到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清乐.尊重学生 放飞心灵——《由模式化向个性化教学转化的研究与应用》课题研究报告[J].小学教学参考,2008(36):9.
[2] 曲芷萱,王朋娇.基于学习分析的学生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J].软件,2019,40(12):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