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际语境顺应分析中国特色用语的英译
2020-05-27杨婧鲍成莲
杨婧 鲍成莲
摘 要:以维索尔伦提出的语境顺应论为指导,以习近平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演讲英译本为例,通过研究中国特色用语英译,显示了语境顺应对翻译的阐释作用,指出交际语境顺应下译者在翻译中国特色用语时如何进行文化阐释和语言选择。为日后中国特色用语的翻译提供参考性。
关键词:交际语境;中国特色用语;翻译
1 引言
文化与语言紧密相连,语言是文化交流与弘扬的载体。对语言的研究必然会涉及到一种语言背后的民族性格特征、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发展历程和地域乡情风貌等一系列互变因素。
顺应论是语用综观的核心,由语言学家耶夫维索尔伦提出。指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选择语言的过程,这种选择发生在每一结构层级中,包括语码、风格、词汇、语音、语调、结构[1],以及语言形式和策略的选择,所以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诸多语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语用顺应论包括语境顺应(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结构客体顺应,动态顺应和意识凸显。中英语言差异巨大,为了让目标语接受者与原语文本读者具有相近的阅读体验,需按照具体交际语境灵活运用翻译策略。交际语境顺应论下经常使用的有归化和异化,归化侧重于接近目标语语言结构,而异化顺应了原语的风格和结构。
2 交际语境关系顺应下中国特色用语的翻译
语境关系顺应下的翻译受词典语义的限制,但补充增添了词语的省略义与文化含义。心理世界,物理世界和社交世界为交际语境的三个层面。
2.1 心理世界順应
心理世界的顺应表现在社交双方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中,包含信念,立场,个性,愿望,想象等。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交际双方长期处于截然不同的社会背景,导致双方心理世界的认知差异,所以用翻译弥补认知差异是必要的。此英译本恰当地顺应了译语接受者的心理世界。例如:
例1:
原文:亚洲...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译文:We Asian people ... promote policy, infrastructure, trade, financial and people-to-people connectivity.
中国具有古老的历史文化背景,四字格结构词汇可谓是浩如烟海。大多都是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3],简明扼要,朗朗上口。四字词的使用不仅可以提高讲话的生动性和文字的表现力,也体现出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功底和文化修养。中国人对四字格结构的重复使用喜闻乐见,例1中动宾结构的四字格中,接连出现了几个表“通”的词汇,意思相同,体现出了对称美和音韵美。但在西方人的认知世界里,这种意义重复,冗长复杂,令人不知所以,欣赏不到美感。译者运用归化策略,将“沟通”、“联通”、“畅通”、“融通”、“相通”用一个名词“connectivity”译出,符合西方人的表达习惯,顺应了译语读者的心理世界。再如:
例2:
原文: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
译文:Civilizations only vary from each other, just as human beings are different only in terms of skin color and the language used.
“姹紫嫣红”一词来源于汤显祖的《牡丹亭》,意为花朵紫红相间,娇艳欲滴,种类繁多,在此比喻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充满活力的特点。如果将姹紫嫣红直译,显然不符合西方人的表达习惯,译者采用省译的翻译技巧,只用“vary”一词,多样性和差异性一并体现。
2.2 社交世界顺应
社交世界是指社交场合和社会环境中交际者应遵守的言语行为准则[2],包括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中国文化充分整合了全国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由于地域条件,历史背景,宗教文化等差异,导致文化内涵词在本民族特定文化语境下的意义显而易见,但很难在另一民族文化背景下被理解。因此,译者为获得原语与译语的等值效果和适应不同的文化语境,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如:
例3:
原文: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译文:We need to uphold the beauty of each civilization and the diversity of civilizations in the world.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来源于费孝通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指世界文化多样,各国文化平等,要认同其个性及差异性,世界文化花园的绽放需要各个文化的和平共处。在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大背景下,结合中国汉字之美,赋予了这八个字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如不具有原语的文化背景知识,恐怕难以理解此句。译者在此运用归化翻译策略和增译技巧,更好地传达了交际目的,表明中国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顺应译语读者的社会文化世界,最大程度消除文化陌生感。再如:
例4:
原文:广袤富饶的平原,碧波荡漾的水乡,辽阔壮美的草原,浩瀚无垠的沙漠,奔腾不息的江海,巍峨挺拔的山脉...
译文:Our vast and fertile plains, beautiful river basins, large steppes, immense deserts, mighty rivers and oceans, and lofty mountains...
此例中,原文顺应了中文读者的写作特点与审美习惯,运用大量的四字格结构描写风景的壮美辽阔。相比之下,译文在描写景色时,使用的形容词就显得非常简洁明了。译语接受者需要了解的是客观描绘的实际景色,译者运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形容词言简意赅,符合译语读者的心理期待和交际目的。
社会制度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在此英译本中,中国的特有词汇如“一带一路”、“两廊一圈”分别被译为“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和“the Two Corridors and One Belt”,“丝绸之路”、“茶叶之路”及“香料之路”也分别被译为“the Silk Road”、“the Tea Road”和“the Spice Road”。在这里译者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保留了原文的结构和风味。
3 结语
顺应论指导下的翻译需要译者动态地对每一层级进行选择。通过分析语境关系顺应下中国特色用语的英译以及不同翻译策略的运用,我们得知翻译作为一种交际活动,需要译者透彻理解语境,修炼跨文化交流能力。此篇翻译分析探讨了交际语境顺应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对翻译实践具有参考性,翻译策略不是固定和一成不变的,望广大译者继续钻研,使译文更加自然,地道并贴近原文。
参考文献:
[1]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Arnold, 1999.
[2] 马卉. 语言顺应论对翻译的启示[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157-160.
[3] 万玉兰. 四字词组的认知与翻译[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01): 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