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内驱力 基于OBE-I&E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
2020-05-27王丽王洪喜王沁
王丽 王洪喜 王沁
摘 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呼唤创新教育改革、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与生成转化、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起点等背景条件下,文章针对影响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机制和学生创新力驱动缺乏的内在因素,围绕激发学生内驱力从而开展基于OBE-I&E(Outcome Based Education-Industry&Education)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包括“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三阶段”模式设计与构建;“内驱力”理论在工科类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上的探索与实践;“产教融合(I&E)协同创新中心”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现。
关键词:三阶段模式;内驱力;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5-0041-05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alling for innovation education reform, quality structure and generation transform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exploring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is paper aims at the education mechanism affecting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t present and the internal factors of the lack of innovation driving force of students, so as to carry ou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based on OBE-I&E(Outcome Based Education-Industry&Education), centering on stimulating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including: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ree stag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cultivatio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ternal driving force" theory in engineering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cultivation mode.
Keywords: three stage model; internal driv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一、概述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和转型阶段,当代大学生除了呈现出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等优点外,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一些大学生形成了很多不良习惯,概括说就是“三无”:未来无目标、学习无动力、生活无乐趣。当今中国传统制造业正向高端制造业发展,正逐渐向创新与服务大国迈进,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是知识和技能水平,而当代大学生是实现科技强国的人才基础,是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内涵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校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在激发学生自主产生创新欲望和具备创新能力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实践平台和教育环境。
創新需要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一种主动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最终表现为一种性格素质和综合素质。而内驱力是以兴趣为强大的基础,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我国工程教育认证主要倡导三个基本理念:1. 学生中心理念(SC-Student Centered);2. 产出导向理念(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3. 持续改进理念(CQI-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创新创业教育的角色和任务就是面向学生,激发内驱力,使专业教育和创新实践教育充分融合并可持续发展。高校重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自身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把价值塑造和人格养成变为内在需求和自觉行动。
针对目前大学生创新兴趣不高、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方法欠缺、创新氛围不浓最终所导致的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问题,围绕影响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机制和学生创新力驱动缺乏的内在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呼唤创新教育改革、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与生成转化、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内驱力理论等的背景条件下,我们开展了激发学生内驱力从而实现基于OBE-I&E(Outcome Based Education-Industry-Education)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
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三阶段”模式设计与构建
西安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根据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精神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在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与就业教育过程中,通过整合各类创新创业活动、规划课程教学、调整管理机制,统一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基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并充分利用学科特色、科研合作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为实现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保障。
(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三阶段”总体目标
1. 初期阶段——即创新意识形成阶段,基于OBE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内驱力、激发潜能,通过引奇激趣、驰骋想象、诱导质疑、鼓励求异等方式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建立新的思维模式;通过案例式、研究性、项目驱动式、开放式等方法建立探索式教育;通过导师制、自选式等开展个性化教育;通过创新创业学涉及到的素质拓展、实力展示、实战演练、创业风险管理、个人与团队素质等模块内容开展使得学生具有宽厚的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人文知识,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完整教育过程。
2. 中期阶段——即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形成阶
段,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尚未形成。建立校级、省级、国家级的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体系,使得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从理论走向实践训练,包括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创客工作室等,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创新创业综合实训、法律援助等服务;省级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开展创新实验、专业比赛、科技竞赛、发明创造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开展的创新研究与创新活动等。
通过初步组建创新工作团队,在完成课题项目、竞赛项目、学科项目等过程中形成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学习团队合作的方法。
3. 后期阶段——即创新人格形成阶段,通过产教融合,打造立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平台,共创协同创新中心,使学生能进入相应岗位、体验工作,感受工作对知识和创新的要求。采取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专业技能学分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进行,唤醒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激发探索的创新精神、增强解决问题的實践能力、形成自主学习和勇于创新的人格。使得教育回归本源。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 构建了“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创新、创业)”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2. 构建了“一主线、三层次、四类型”的创新能力培养实验教学体系。
“一主线”:以“夯实基础、注重实践、开放创新”贯穿整个教学体系的主线;“三层次”:基础能力培养层、综合能力培养层和研究创新能力培养层;“四类型”:机械认知型实验、基础验证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见图1。
3.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
推进课程建设,夯实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在精品资源课程建设以及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中,大力推进创新专业知识融入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开设专业选修课,扩展创新创业知识体系。
(1)扩展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包括创业政策及法律知识、创业风险管理、创业财务管理、创业融资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
(2)创新创业素质拓展:第一个版块个人素质包括:商务礼仪、谈判技巧、沟通训练、情绪管理、情商修炼、计划书撰写等;第二个版块为团队素质包括:团队文化、团队精神、核心领导力提升、团队沟通等。
(3)创新创业实例展示:包括通过现有案例进行分析;与创业成功人士面对面座谈。
(4)创新创业实战演练: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自主撰写创业计划书,在综合评估其可行性的基础上,对创业项目进行模拟运营及成果展示。
4. 考核内容和方式改革:积极推进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包括改革评价标准、强化过程管理、实行动态及格分数线;探索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实施弹性学制。
三、“内驱力”理论在工科类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上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内驱力,激发潜能,通过新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引入,开展教学方法改革。
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的培育只有瞄准在其聚焦的兴趣领域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以聚焦志、趣、激发潜能为导向,以激发兴趣与潜能为目的的课程和实践环节为途径,激活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实现从志到趣到能力获得的目标。
(一)引奇激趣——打开创新的大门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动力和基础,促进学生志趣与潜能的匹配,是激发学生创新内动力的一个重要维度,聚焦志趣促进学生进一步主动寻找并明确自己的创新潜能领域。
如《机械设计》课程中,由-牛头刨床开始,逐步揭示铰链四杆机构的急回特性;《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从黑河引水工程引出水位测量方法的各种尝试和思考;在开放性课程设计中,与日常生活接轨,与家乡的生产实际结合,提出自选题目,开展如桌面护眼小精灵、智能红绿灯、苗圃防盗系统等题目的设计、实验项目。遵从“问题引导”、“问题思考”、“需要的理论知识”、“可行的工程应用”、“创新点”的创造过程,实现了将理论知识的理解创新性地应用于实际工程,见图2。
(二)诱导质疑——养成批判性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贵有疑”,通过激发探究欲、建立寻疑意识、培养自信心,使得学生乐于寻疑、勤于质疑。而在疑问-探索-发现-创新这一路径中,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建立在感兴趣领域深而广的个性化知识积淀之上,有了深而广的个性化知识基础,学生思考问题更深刻,更容易出创新成果。学院精选《机电产品规划与创新》、《机械设计》、《机电系统设计》、《工程测试技术》、《物流工程》、《包装装潢与造型设计》等基础较好的课程开展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驰骋想象——挥动创新的翅膀,引入项目驱动和案例式创新思维方式训练,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构建了多个课内实践项目(如机电产品认识,产品构思实践,机械子系统设计实践,控制子系统设计实践,机械制造工艺设计实践,综合设计实践等)和课外创新项目(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电子制作大赛,智能车大赛,创业大赛,导师科研项目等),在这些项目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题目,组成项目团队,在开放实验室中自己动手,完成产品或系统研究、开发、设计、制作、调试的全过程,在完成项目过程中使枯燥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个人素质。
(四)鼓励求异——形成创新人格
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发表不同见解,和谐的课堂气氛、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发展学生求异创新能力的基础,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推行个性化教育,不仅使学生与教师有专业上的师生互动,还使学生有了理想、道德甚至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五)开展在线课程建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院积极开展网络资源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微课、慕课、SP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等教学改革,通过推行网络化实验教学,开展远程教学,鼓励和推进师生网络讨论、网上答疑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产教融合(I&E)协同创新中心”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现
(一)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
学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自主创新意识培养的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创新创业活动为载体”,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是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科技竞赛和创业的平台,学校建立了包括校级(大学生课外创新基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省级(省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创业改革试点学院)、国家级(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三个层次的平
台。
(二)产教融合,打造立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平台,共创协同创新中心
2006年学校制订了“根植企业行动计划”,其后逐渐建立了产学研深度合作新机制,取得了显著效果。立足校企优势资源,以“八个结合”(即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师资培训与员工提升相结合、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资源共享与分工协作相结合)为指导,构建了从基础理论知识到综合创新、创业的多层次、立体式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平臺。
本着互利共赢、持续发展的原则,推动了学校与兵工企业及陕西制造业的产学研合作,实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共建西安工业大学的校企合作战略共同体,共同建立了工程研究中心、实践教育基地、教师发展中心、企业教育中心等合作平台,形成了人才培养、科学创新与服务社会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创新创业与实践育人的新机制。
1. 依托国家级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体。学校输出知识与成果,获取工程创新环境;企业输出工程技术问题,并获取技术和产品支持。
2. 依托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立实践育人共同体。学校输出学生进行实践锻炼,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企业通过工程实践环境的提供,储备了技术人才,并有可能对生产实际问题进行改善。
3. 依托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立师资联动培养共同体和创业人才培养共同体。学校输出挂职教师,从而达到师资工程素养提升的目的,同时通过提供培训服务,实现了校外学习环境建设;企业通过提供工程实践岗位,获取高校的技术支持和科研合作,同时也达到了企业职工知识更新的目的。
4. 通过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服务信息系统,积极探索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协同创新创业新模式,吸引西部地区兵器、航空、航天、船舶等军工装备制造企业加入基地创新创业平台,最终形成军工特色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战略联盟,从而达到实践育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服务社会的目的。
五、结束语
本文所探讨与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任务和目的就是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产出导向,激发内在驱动力,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充分融合并使得创新育人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本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陕西省工业工程改善创意大赛、清华IE亮剑工业工程应用案例大赛等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与竞赛中获奖864人次,其中国家级21项,省级68项,且学生参与面达65%,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我校学生作为自主创业典型入选陕西高校大学毕业生建功立业先进事迹报告团,近几年根据学生就业单位中5家国有大型企业、12家中西部装备制造企业、7家中小企业、3家科研院所的毕业调查反馈显示,本专业的毕业生88.9%已经取得工程师职称,或成为青年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创新意识与能力、社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方面认可度高。
学校与兵工企业和陕西制造业的产学研合作,覆盖兵器202所、203所、西北兵工集团、陕汽集团、北方动力集团等多家企业,实现了省政府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共建西安工业大学的校企合作战略共同体,并积极探索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协同创新创业新模式,吸引更多西部地区兵器、航空、航天、船舶等军工装备制造企业加入基地创新创业平台,最终将形成军工特色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战略联盟,从而达到实践育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服务社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正飞.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构建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150-154.
[2]李双寿,李乐飞,等.三位一体、三创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111-116.
[3]彭介寿.创新教育与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3(5):81-82.
[4]刘吕高,陈烈.创新创业教育导向下的“双效型”实践育人机制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4):59-60.
[5]林炼琦,邓群钊.在校大学生内驱力影响机制及应用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2013.
*基金项目:2019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OBE的工程学科‘赛、教、研师生共创体研究与实践”(编号:19BYO72)
作者简介:王丽(1972-),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副教授,机电系主任,研究方向:测试与控制理论;王洪喜(1968-),男,汉族,吉林长春人,博士,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机电系统设计;王沁(1981-),男,汉族,重庆人,硕士,讲师,机电学院创新创业校级导师,研究方向:机电系统设计、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