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0-05-27张兰红何坚强石峻杨晔

高教学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协同创新

张兰红 何坚强 石峻 杨晔

摘  要: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离不开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分析了校企协同创新进行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指出了当前校企协同创新培养专业学位人才存在的问题。从协同培养机制的建立、协同创新企业的寻求、合作目标的协调、高质量实践平台的构建、协同培养过程中学生通勤负担的减少、以项目为纽带的协同创新方式、校内外双导师的培养与遴选、特色实践环节的设立等方面介绍了盐城工学院在校企协同创新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可为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校企协同;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5-0037-04

Abstract: As high-level applied talents,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degree talents throug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and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degree talents b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at presen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aborative training mechanism, the pursui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ve enterprises, the coordination of cooperative goals,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practice platform, the reduction of commuting burde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collaborative training, and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linked by project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training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throug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uch as the training and selection of double mentor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hool, the establishment of characteristic practice links, and so on. This study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novation;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隨着现代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快速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运而生,并且培养规模在不断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不仅要满足相应的学术标准,还要满足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培养过程更加注重职业性、实践性、应用性与创新性等要求[1-2]。根据培养要求,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联合培养机制成为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有效途径[3]。

校企协同创新是指学校和企业整合科技力量、共享科技资源、集聚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基地,获得创新成果。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利用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可将高校在基础研究、专业化师资队伍、科研仪器设备、知识及技术信息、研究方法与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在市场需求信息、技术转化力量与资金、生产设备与试验场所等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满足专业性的同时,更具有专业针对性,保证学生所学知识与所从事专业的技术现状紧密联系,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目的[4-6]。

一、校企协同创新进行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一)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的需要

教育部2009年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要求各硕士培养单位的大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从应届本科生中招收,并实行全日制培养,我国研究生教育学术型和应用型分类培养就此展开。按照教育部意见,到2015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从以培养学术型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为主的战略性转变,到2020年实现以培养学术型为主转变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培养并重[7]。校企协同创新机制为专业学位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高校可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方向,科学制定分类培养模式,在尊重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和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建和发展各种类型的产学合作平台,通过与生产企业的互动合作,掌握最新技术动态,满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产业前沿接轨的要求。

(二)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的需要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实践教学资源,但目前高校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拨款,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部分经费被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能投入到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只是十分有限的一部分,这就导致实践教学资源缺乏。为了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必须引入市场调配机制,充分吸收和高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高校密切联系地方经济发展,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资源办学是必然趋势。高校协同社会资源,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创新体系过程中,可获得立体式教学资源,既可推动学科建设,又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8]。

(三)高校教师指导研究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的需要

目前高校教师指导的研究生科研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学校内,课题来源于对国家及省市科技项目的申请,研究经费来自于国家及省市财政分拨。但申请到的项目与企业实际技术需求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并且能够申请到的项目数量和经费有限。校企协同创新将广大高校教师的研究目标引向社会需求,引导他们从生产一线寻找项目与研究经费,这样既增加了大批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科研项目,又解决了教师对科研经费的迫切需求,既增强了教师服务社会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

(四)企业自身创新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还在从事来料加工、低端生产等附加值较低的经营生产,技术人员缺乏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有创新能力,产品竞争力薄弱。要快速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只依靠企业自身显然是不行的。采用校企协同创新方式,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既可帮助企业开发出有竞争力的高质量产品,又可培养出毕业就能尽快适应企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人才储备数量,实现校企双赢。

二、当前校企协同创新培养专业学位人才存在的问题

校企协同培养本科生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还属一个新生事物,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具体协同培养机制和监管措施

校企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有效的培养机制和监管措施,因此其管理和运行不只涉及到高校和企业双方,还涉及到各级政府。政府除在校企信息汇聚方面具有优势外,作为协同培养的第三方,在加强具体培养机制制定与监管执行方面应该更具权威性,但目前政府部门只是将校企协同培养放在政策层面上,尚无具体培养机制和监管措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协同培养流于形式。

(二)协同创新各方目标难以一致

协同创新过程中,企业希望以较低成本在短时间内解决技术难题,高校教师希望获得项目和研究经费,增加科研积累,研究生则希望增加实践锻炼机会,提升专业能力,并能按期毕业,三方目标有时难以协调一致,导致企业、学校和学生对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参与热情不高,合作成效不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协同各方的进一步合作。

(三)协同创新项目与研究生课题关联度不高

目前大多数来源于企业的协同创新项目,工程性较强,学术性较弱,常常与高校的学科建设目标不一致,不符合研究生毕业课题的学术标准,而且合作企业常常不能稳定地向高校提供协同创新项目,提供的项目往往学科方向也不凝聚,高校教师储备的科研技术难以复用,研究生学习成本和研究代价较高,因而项目不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难以达到协同创新的目的。

(四)缺乏針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评价体系

学术硕士研究生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培养模式与评价体系已经成熟,受其影响,许多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了与学术硕士研究生相似的培养模式与评价体系。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评价内容也仅局限于课业成绩、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评价体系没有充分反映行业技术需求,这就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从事与企业的协同创新项目思想上不重视,态度上不积极,所做研究仅满足于能发表符合毕业要求的论文,不思考研究内容与生产实际的联系,不关心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五)企业与高校的空间距离阻碍了校企深度合作

目前大部分合作企业远离高校,由于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任务繁重,远距离合作限制了教师往返企业的频度,企业也常因不能得到学校及时的技术援助,影响了双方的合作效果。对于远离学校的企业实习基地,部分学生会因通勤时间长、学习效率低、老师不能及时指导而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多去,实践成效大打折扣,这些都不利于校企合作成果的沉淀与积累,阻碍了校企深度协作。

(六)企业浪涌式生产需求与学校教学安排存在矛盾

市场的不可预测性使得很多企业需应对浪涌式生产任务,企业员工与人才需求变化非常大,这导致很多校企合作任务是浪涌式的,很多企业希望弹性使用研究生,但研究生数量有限,同时高校教学任务大多是事先制定好的,这给校企合作带来挑战。企业繁忙时,希望较多的学生来实践或参与合作项目,但可能会因为学生人数有限,校内有学习任务,不能及时给企业以帮助;企业不忙而学生需要实践与做项目时,会导致学生工作量不饱满,或者根本没有实践与做项目的机会,这就影响了培养成效与学科成果的产出。

三、盐城工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盐城工学院是省属本科院校,从2001年起,盐城工学院先后与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16所院校,采用联合培养模式培养硕士研究生。2011年,经江苏省学位委员会批准,盐城工学院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在联合与试点培养研究生期间,学校构建了“产学融合、项目绑定、过程控制”的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以项目为载体,以共赢为目标,建立了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机制。2018年1月,盐城工学院新增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从此,学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一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一)政、校、企三方合作,建立协同培养机制

校企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机制的建立涉及到政府、学校和企业,我校联合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合作企业设立了协同培养机构,三方均配备了专门管理人员,制定了培养机构管理制度,确定了管理机制,利用政府信息汇聚优势和管理优势,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过程中的生产实践场所与研究课题来源等较难解决的问题,营造良好的校企协同培养氛围。

(二)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寻求协同创新企业

盐城地处沿海,风力和光伏等新能源资源丰富,近年来盐城在全力打造新能源产业体系,推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盐城工学院学科建设贴近新能源发展产业链,主动对接地方产业,与地方产业发展深度融合,2019年9月,专门成立了新能源学院与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在盐城市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和一大批驻盐新能源龙头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协议,制定了较为具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方案。

(三)加入技术创新联盟,协调各方合作目标

为使江苏加快实现能源结构转型及产业提档升级,并通过“立足江苏、辐射全国”,全面提高我国海上特别是深远海风电研发-设计-制造-施工-运维技术水平,在江苏省政府、盐城市政府的支持下,2019年11月中国华能集团联合远景能源、金风科技、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西安热工研究院、南瑞集团在盐城成立了华能海上风电技术创新联盟,盐城工学院作为本地高校,积极加入技术创新联盟。创新联盟打通了各成员单位之间的信息交互和技术壁垒,可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共享资源,实现联合技术攻关的目的。利用联盟高校成员的身份,盐城工学院持续不断地从企业获得了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的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实践要求的研究课题,使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的业务和技术需求,毕业后可直接到企业工作。加入技术创新联盟,对高校来说解决了研究生培养的课题和经费问题;对研究生来说,真正学到了实用技术,还可解决就业问题;对企业来说,解决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来说,贡献了人才资源,有效地协调了各方的合作目标。

(四)共建研究生工作站,构建高质量实践平台

目前,盐城工学院已经与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中车电机有限公司等新能源龙头企业共建了十多个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可充分利用这些企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省级工程实验室,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高质量实践平台。江苏省级研究生工作站是在政府指导下的校企共同参与管理的三级组织结构,由校企双方通过契约机制共同组织,政府有明确的考核和管理办法。以政府指导下的研究生工作站为实践平台,避免了校企双方管理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增强了可操作性和适切性。盐城市政府对获批的省级研究生工作站还有经费奖励等激励政策,提高了企业接受研究生进站实践的积极性,保证了进站研究生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和实践效果。

(五)将企业研发基地引进校园,减少学生通勤成本

利用地处沿海的优势,盐城工学院除了与中国华能集团江苏分公司、清洁能源研究院、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中车电机有限公司、国家电投集团江苏分公司等单位合作成立了盐城工学院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外,还将华能海上风电技术研发中心引进校园,由学校提供研发场所,华能集团提供研发项目与经费,进行海上风力发电的设计、制造、施工及运维技术的开发、集成与应用,这样既降低了企业研发与运营成本,提高了运行效率,同时又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了校内实践与研究基地,减少了学生的通勤时间和成本,提高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和实践效果。

(六)以项目为纽带,进行协同创新培养

盐城工学院采用项目为纽带,和多个企业进行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项目分为两类:一是与企业共同申请政府科研基金和产学研合作基金项目,在政府基金的指导下,使校企协同从自发、无序和短期合作向有重点、有序和长期合作转化,在此过程中,可以产生大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题;二是通过横向项目进行长期的反向创新合作,利用企业处于生产一线、更了解市场需求的特点,采取让市场找技术的方式进行协同创新,定期与企业沟通,请企业提供研发需求,高校进行联合攻关创新,如2019年参加了华能海上风电技术创新联盟的远距离风电输变电技术研究、海上风电场设备健康智能管理技术研究等。与企业的横向反向创新合作项目研发内容贴近产业,既服务了企业,又优化了学校的学科方向,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实践与研究资源。

(七)政策保障,培养与遴选校内外双导师

为了保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盐城工学院对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了校内、校外双导师培养制度,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负责研究生开题、中期、答辩等全流程指导,校外导师指导为辅,负责实践与项目研究等环节指导。

学校专门出台了校内、校外导师的培养与遴选政策。校内导师除考核教师的师德以及专业水平外,还要求有半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历或担任过企业副总,鼓励和资助导师到相关行业企业进行锻炼,使导师能够真正了解行业或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

聘请相关行业或企业专家担任校外导师,要求校外导师所在单位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校外导师本人要主持或参与过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优先聘任由江苏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人社厅和财政厅五部门联合选聘的产业教授担任校外导师,对校外合作导师履职情况进行业务考核和奖励。

(八)注重应用,设立特色专业学位实践环节

盐城工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前四学期分别设立了工程认识实习、工程综合技能训练、工程项目训练和专业实践四个实践环节,体现了学习-实践-研究-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实践能力培养过程。

2周的工程认识实习使学生了解相关工程领域基本知识,形成对工程领域总体轮廓的初步认识;2周的工程综合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使学生了解实际生产流程,认识产品生产工艺及其发展历程;16周的工程项目训练使学生在校内、校外教师的指导下,作为项目主要承担者亲历整个项目的设计与运行过程,培养学生的设计制造能力、生产组织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半年以上的专业实践则使学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参与科研或工程项目、技术岗位锻炼、管理岗位锻炼、案例模拟训练以及其他形式实践等。

四、结束语

校企协同创新是作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養的有效途径,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则是校企协同创新的根本目的之一。校企双方在整合资源进行各项成果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可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实践项目、研究经费、生产一线的知识和信息、试验设备与生产实践场所等资源,作为研究生培养主体单位的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校企协同创新这一有效途径,激发校企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良好环境,不断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实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的。

参考文献:

[1]姚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8(23):65-67.

[2]吴发红,郝子进,李富荣.需求导向型土木工程研究生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教学刊,2019(15):19-21.

[3]王丰元,潘福全,邹旭东.基于校企协同创新机制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0):109-111.

[4]许福,敖知琪,上官大堰.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8(11):76-80.

[5]张俊,吴辉琴,盘荣俊.产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机制和策略的研究[J].大众科技,2018,20(227):103-105.

[6]李金龙.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7]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

[8]王志勇,刘畅荣,申广.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下研究生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机制探析[J].科教文汇,2016(10):1-2.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基于校企协同创新机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JGLX19_167)

作者简介:张兰红(1968-),女,汉族,江苏盐城人,博士,教授,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系主任,研究方向:电气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与管理。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协同创新
重视和发挥中介机构在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中的作用
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危害控制技术课程创新型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分析与协调
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
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