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0-05-27杨晓敏

现代交际 2020年8期
关键词:赏识教育方法语文教学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作为一个教育者,应当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欣赏他们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学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学会鼓励孩子每一次细微的进步,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与孩子共同成长进步。赏识教育对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与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赏识教育是应用积极心理暗示的教育方式,在学生的成长中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赏识 语文教学 教育方法

中圖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8-0128-02

绝大多数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赞赏,大部分学生表示,在得到教师的赞扬和赏识后,心情是愉快的,并且更加乐观和自信。有研究表示,教师的经常性表扬和赞赏将会产生持久的激励作用,教师偶尔的赞赏只能起到暂时的作用,经常性的赏识和表扬才会对他们起到长期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一、赏识教育存在的误区

孩子在成长历程中,来自外界的鼓励与表扬是孩子进步的助力。表扬如同巧克力,虽然甘甜,但过多摄入,也难免让人烦腻。如今,以表扬方式为主的“赏识教育”逐渐盛行,但教师和家长应保持清醒,切不可将孩子泡在蜜罐中培养,不然,“赏识教育”就变成了“毁灭教育”。关于“赏识教育”,普遍存在着以下误区:

1.教师在评价中占主体地位

在赏识教育中,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常会出现三类问题:第一,只赏识“优等生”,而忽视“学困生”的需要;第二,习惯于统一化教学的老师将赏识当做一个任务,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完成任务为目标,不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第三,由于教师将赏识当作任务,在赏识的定位上急功近利,注重虚名,有明显的现实功利倾向。

2.赏识目标的评价不明确、不恰当

教师在运用赏识方法时,评价的方式单一、泛化,使用的都是长期不变的赏识语言,使学生对教师的赏识产生倦怠感。古语有云:“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惊。”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是能分清老师发自内心的表扬和敷衍的鼓励。教师在赏识教育时,首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明显的进步,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教学的实施和学生的学习。在点滴中积累学习的优势,让学生感受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

3.鼓励表扬,混为一谈

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教育就是将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为真正的自己。”学生内心力量的增长,是需要通过鼓励激发出来的,故而方有当下“赏识教育”的兴起。从心理学出发,鼓励更多的体现,是一种对学生付出努力的尊重;也是对学生再接再厉、攻坚克难的信任。而表扬则不同,它更多地带有一种取悦供奉的倾向。更关键的是,表扬的程度很难把握,教师不加思考运用的话,到后期很容易发展为“睁眼说瞎话”,从奉承延伸为对孩子的纵容。

4.罔顾实际,先赏后识

赏识字典中的释义:“看中人的才能或了解作品的价值而予以欣赏。”从始至终,我们不难看出“赏”与“识”的先后之别。换言之,教师对孩子的每一句欣赏,都应建立在孩子实际才能存在的前提下。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却与此大相径庭。许多教师,只顾翘起自己的大拇指,罔顾孩子实际情况,空洞洞地说着:“你真棒!加油!”诚然,荣誉感萌生的孩子,的确需要来自教师的欣赏,但不能忽视的是,伴随着荣誉感诞生的同时,孩子的自尊心也已然发展起来了。倘若教师随意敷衍,轻率附和,甚至是“偷懒似的一味奉承”,这无疑在孩子尚未发展完全的自尊心上,撒上一把苦涩的盐。这类欣赏给得再多,也无益于孩子的成长,反而损伤了他们尚未成熟的自尊心。

二、赏识教育的运用

赏识教育的灵魂就是沟通,适当地转换老师和学生的角色,让老师成为学生,学生成为老师,可建立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交流,是赏识教育的途径,对一些不容易交流的学生,需要老师找到与学生交流的方法。有些学生不愿意与老师面对面地交谈,老师就可以通过周记的形式与他交谈,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内心,赏识教育也要创设环境,以指明学生的发展方向。

1.多些鼓励,少些表扬

阿徳学派的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徳雷克斯,也是《孩子的挑战》的作者,他曾说:“孩子们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分的滋养。”他表述得很清楚,孩子们更需要的是鼓励,而非表扬。表扬似糖,甜如甘怡,却难免让人蛀牙。而鼓励似泉,教师要做的就是开泉眼,让孩子的自信与自强如同泉水般,生生不息。有一句“我钦佩你的努力,我期待你的未来”,远比十句“你好棒,你好厉害,你好优秀”来得有用。

2.多些真诚,少些敷衍

在面对孩子的进步时,教师应该秉承着对待同龄人的态度,平等心态,平等对待;不要因为孩子的年龄而轻视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

3.多些引导,少些计较

学生的发展并非是顺风顺水的,在这期间,教师应该对孩子的进步多些关注。只要学生努力过,即使有失误,教师也应找到孩子的闪光点。承认孩子的每一份努力,是对他们的斗志最好的催化剂与强心针,是对他们能够攻坚克难、到达终点所表现出来的信心。

三、赏识教育的效果

老师对学生的赏识是基于爱心、发现内心、无处不在的。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要以肯定为出发点适当批评。学生犯了错误,肯定是要根据规定相应地作出批评,但要分清“对人”和“对事”,在“对事”批评时,一定要肯定学生人是好的、肯定学生好的本质,这是对学生挫折教育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做法是在批评“事”的同时,连“人”一起批评,将“事”和“人”混为一谈,结果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打击。

1.因材施教的前提

孔子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但在当今的教育中,由于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学校规章制度等种种条件制约,又由于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差异,老师很难确定以哪些学生的学习状态为标准调整教学进度,这就大大降低了教师因材施教的可能性。当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实际是脱钩的,教材就成了课堂教学的标准,如果学生的学习过程先于教学进度,他就会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并积蓄力量进一步跟进教学进度;如果学生的学习进程滞后于教学进度,他就会承受学习的痛苦,丧失进一步跟随教学进度的能力,从而败下阵来。教学进度并不是由教师决定的;因此,教师对越来越多的学生败下阵来也感到无能为力,能做的最多也就是让他们晚一点败下阵来。这可能就是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报学习班,让孩子在学习中时刻领先的原因。只有主动地在教学进度前面跑,学生才会在学习中产生优越性,得到更多的赏识。

2.针对学困生的应用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概括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贡献所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反映的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现象。学习也是这样,成绩好的学生,处处得到老师的赏识、鼓励,参加活动的机会多,比赛多,拿到的证书就多,于是就越上进,成绩就越好,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优者更优,强者更强;而那些学困生则永远处于被冷落、被歧视的角落而抬不起头,自卑导致他们更加厌恶学习,讨厌上学,故意不写作业,故意扰乱纪律,如此恶性循环成绩也就越来越差。

找到了差生之所以差的原因,我们的心态自然就会平和许多。学生因为成绩差,往往会对书本知识丧失自信,只愿享受玩的乐趣。因此,赏识这部分孩子的优点,帮他们树立信心,享受做个好学生的乐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有时强制能比学生自愿学习还有效,但那毕竟是饮鸩止渴,孩子更喜欢真正属于自己的发现、收获,这也正是一个孩子心智发展的源动力。

班级里的后进生,往往更需要得到老师的表扬、肯定和鼓励。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反其道的运用“马太效应”,提高后进生在班级中的地位,创造机会表扬、鼓励,抓住闪光点作文章,把班级学生的目光引到后进生身上,扩大他们在班级中的影响力,制造成功后的轰动效应,以此激励他们,以期收到不错的学习效果。总之,不要让学生觉得自己笨,产生厌学情绪。

教师夸一个学差生的进步所产生的效用,往往比夸十个优秀生还能在班上引起震动,会在中等生中产生轰动效用,产生危机感,并激起他们不服输的劲头,发愤向前。

四、结语

“赏识”本身其实是一柄利剑,使用不当的话,容易伤到自己。在教师对学生使用“赏识”这柄利剑时,应该秉承平等对待的原则,真诚的态度,尊重孩子的努力,不要抓小放大,困于一井。更不能計较了当下,失去了未来。赏识,不是奉承式的美言夸赞,更不是将学生捧在手心中。“挫折”与“赏识”应是相辅相成的,倘若顾此失彼,到最后只能两手空空。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从“因材施教”到“因教施学[EB/OL].http://www.studa.net,2009.

[2]陈华云.爱你,所以欣赏你:浅谈赏识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时代:教师,2012(9).

[3]廖光庶.浅谈赏识教育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J].新课程学习:中,2012(7).

责任编辑:杨国栋

[作者简介]杨晓敏,北海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赏识教育方法语文教学
用心感受,用爱教育
“赏识”催开作文花
西部城乡结合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