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杨贵妃在唐诗中的多重形象

2020-05-27刘晓青

现代交际 2020年8期
关键词:长恨歌杨贵妃唐诗

摘要:杨贵妃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其生命的传奇性与戏剧性使她走入了文学视野,成为唐诗的一大题材。而对杨贵妃的形象,唐人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或赞咏,或讽刺,或同情,或反思,这些共同组合成了文学领域中的杨贵妃。杨贵妃在唐诗中的多重形象实际上就是唐代诗人对历史的不同态度的缩影,反映了他们对历史的反思与感慨。

关键词:唐诗 杨贵妃 《长恨歌》 《丽人行》 《清平调词三首》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8-0096-02

杨贵妃作为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这段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关键人物,她的绝代风华,她的传闻逸事都成为唐诗的一大题材。关于她形象的书写意蕴丰富、多种多样,这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自身的境遇、当时的社会风气息息相关。

一、赞咏:绝代佳人,倾国倾城

纵观唐诗,只有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①是侧重于表现杨贵妃的美貌,并且呈现完全的赞美与欣赏的态度。这既与李白本人浪漫的创作风格有关,也与李白当时的政治处境挂钩。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其一)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其二)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其三)

这三首诗将杨贵妃的美貌展现到了极致,云雾、花朵、水露、春风……种种世间的美景都用来形容眼前的美人,极尽比喻衬托之事,贵妃的美貌已经难以正面去描绘,只能用种种物象去靠近去形容,一位倾国倾城的佳人跃然眼前。李白笔下的杨贵妃是丰腴的、绝美的、柔软的,是盛唐的明珠,带着盛唐的气象,高贵而美丽。也只有在李白的笔下,杨贵妃才是健康的,是生機勃勃的,在这之后,诗人对杨贵妃的关注点就不再是她的美丽与高雅,杨贵妃的形象就开始转变了。

二、批判:红颜祸水,祸国殃民

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唐朝从此重病不起,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情事与这场政治变动重合了起来,杨贵妃似乎成为唐朝的褒姒、妲己,文人骚客们的心理落差与悲戚之情便化作对杨贵妃的批判落于纸上;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杜甫的《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全诗没有一处直接写杨贵妃,而是选取了杨国忠与虢国夫人的地下情事为题材,极尽笔力从虢国夫人的容颜、神态、肌肤、身材、衣服首饰、饮食、社交等方面描绘了虢国夫人的美貌与权势,以外貌之美反衬内心之丑,隐含自身对政局的看法,也表现其对杨贵妃“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裙带关系的不满,委婉但暗含指责批判。

这一倾向的诗作还有李贺的《过华清宫》:

春月夜啼鸦,宫帘隔御花。云生朱络暗,石断紫钱斜。玉碗盛残露,银灯点旧纱。蜀王无近信,泉上有芹芽。

李贺这首诗是其经过华清宫时的一些感慨,连用十四个意象,营造出一种亦真亦幻、亦实亦虚的景象,将华清宫的荒凉展现得淋漓尽致,并展开奇特的想象,将唐玄宗慌忙出逃的窘态呈现出来,一句“蜀王无近信”借古讽今,辛辣且深刻。而造成这一切的都是因为唐玄宗专宠杨贵妃,那“玉碗”中的“残露”点出了唐玄宗耽于美色,不务朝政以致国家命运改写,充满了诗人的批判与感慨。

安史之乱让大唐元气大伤,生灵涂炭,而文人与民众需要有一个人为此买单,接受批判,在男尊女卑的男权思想和皇权至上的封建思想的双重影响下,杨贵妃对国家命运与政治局势的影响力被不断拉大、神化,最终成为亡国之祸水,安史之乱的溃败原因也被简单地归为唐玄宗沉溺女色,不务朝政。

“华清宫”“马嵬坡”等与杨贵妃息息相关的地点都变成了诗人笔下辛辣的讽刺诗作,杨贵妃的美貌是带来灾祸的根源,如同古代的褒姒、妲己,一笑便国破家亡。最为著名的诗作当属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其一)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其二)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其三)

诗人通过三首绝句,以小见大地反映历史现实,抓住与贵妃有关的三件史实“荔枝”“霓裳曲”“胡旋舞”,这在杜牧的眼中都是杨贵妃魅惑帝王致使国运衰败的罪证,如其一,通过不断的推移景物,用细节去展现历史的真实,小小的一颗荔枝与劳民伤财的奔波形成巨大反差,讽刺之意不言而喻,褒贬之意自在画面当中。

杨贵妃的罪责真的有如此之大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将亡国大罪推到一个后宫嫔妃身上显然是不合理的,对杨贵妃美貌的赞赏在国家动荡后转化为对女性美貌的恐惧,而皇权社会不允许他们对君主进行谴责,杨贵妃就成为替罪羊,没有话语权,没有反驳的机会,只能接受指责与谩骂。

三、同情:痴情女子,无辜后妃

对贵妃形象的另一种书写便是着重于她与唐明皇爱情的悲剧性,表现了杨贵妃的痴情。其中值得一提的便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全诗借用汉武帝与李夫人的历史典故,并以此为蓝本统喻全诗,尽管“从此君王不早朝”一句表现了诗人对动乱根源的认识,表达了讽喻与批判之意,但全诗的思想内容却不仅如此,还有更深一层的对李杨爱情,又或者说是杨贵妃本人的同情。这种矛盾而复杂的主题来自于其作为叙事诗,但有浓郁的抒情特色,将写实与虚构相结合,使李杨的爱情悲剧在国家政治悲剧中显得更为动人,唐明皇的痴情与专一甚至带有一种超越性的意味,这时,贵妃不再是贵妃,只是一个民间的普通痴情女子,她与唐明皇的爱情与普通民间夫妇并无二样,“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人的爱情又因国家命运显得更有悲剧意味。杨贵妃的形象变得朦胧而伤感,美丽而动人。白居易笔下的杨贵妃是值得同情的,是令人唏嘘的,是爱情的美好化身,是值得被书写的。

在晚唐,对于安史之乱等历史的阵痛已经过去,国破山河在的悲伤也渐渐远去,此时的大唐国力不再,身处当时的人们自然而然地开始怀念盛唐,而盛唐气象的最好代表莫过于美艳而传奇的女子——杨贵妃了。这时候的诗人开始为杨贵妃鸣不平,翻案,借对杨贵妃的同情抒发对往昔的怀念之情,寄托自身对太平盛世的追念与遥想。

为杨贵妃翻案之作有很多,如李益的《又过马嵬》:“汉将如云直不言,寇来翻罪绮罗恩。托君休洗莲花血,留记千年妾泪痕。”

徐夤的《马嵬》:“二百年来事远闻,从龙谁解尽如云。张均兄弟皆何在,却是杨妃死报君。”

黄滔的《马嵬》:“锦江晴碧剑峰奇,合有千年降圣时。天意从来知幸蜀,不关胎祸自蛾眉。”

这些诗作均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独立思考,站在历史角度上去看待历史、还原真实,去怀疑一个女子是否真的引導了国家命运。这种对贵妃的同情与反思展现了文人的另外一面,不再囿于传统,而是理性地思考问题。

杨贵妃作为盛唐的代表,诗人也常常借此来追忆往日,如张继的《华清宫》:“天宝承平奈乐何,华清宫殿郁嵯峨。朝元阁峻临秦岭,羯鼓楼高俯渭河。玉树长飘云外曲,霓裳闲舞月中歌。只今惟有温泉水,呜咽声中感慨多。”

华清宫依旧,但霓裳舞不再,诗人看着潺潺流动的温泉水,感慨物是人非,大好河山,太平盛世都随之远去。

四、结语

杨贵妃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其存在并不拘泥于历史坐标内,而是进入了文学的视野中,成为唐诗的一大题材。诗人对她的书写实际上是主观情感的另一种表达,或借古讽今,或寄托抒怀,或警示世人,杨贵妃的形象逐渐丰满,有关她的历史事件在文人的书写下也变得格外缠绵悱恻——马嵬坡身故、华清宫赐浴、霓裳羽衣曲……唐代诗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感情出发去描绘杨贵妃,寄予自己的褒贬之意,体现的是一种诗人的家国意识与人文情怀。

注释:

① 文中所引唐诗均出自清代彭定求等编。

参考文献:

[1]叶丹菲.唐诗贵妃题材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3.

[2]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卷7[M].北京:中华书局,1992.

[3]杭勇.试论唐诗中的杨贵妃形象[J].新西部,2017(19):93-94.

[4]欧阳大霖.是非功过后人说:唐代李杨爱情同题材诗歌浅析[J].北方文学,2010(4):35-36.

[5]张峻峰.评议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的诗文拾零[J].人文杂志,1995(1):127.

责任编辑:孙瑶

[作者简介]刘晓青,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长恨歌杨贵妃唐诗
唐诗赏读
长恨歌——笔画设计
长恨歌
杨贵妃死亡之谜
杨贵妃死亡之谜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
王安忆《长恨歌》中的个体意识研究
唐诗新学
金华市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