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真实性问题浅析

2020-05-27陈昕彤

现代交际 2020年8期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逐渐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媒体环境的改变,使新闻真实性有了新的内涵,新闻基本要素之外的构成受到关注。通过阅读相关研究和新闻传播个案,分析了新媒体对新闻真实性的双重作用,以及过度追求时效、看重点击率、缺乏监管机制三个导致虚假新闻的主要原因,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真实性问题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新闻真实性 新媒体环境 虚假新闻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8-0087-02

新闻报道是大众了解外界的信息来源,这决定了对新闻真实性的极高要求,无论在何时,真实都是新闻的底线。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媒体,使新闻传播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新闻真实性有了新的内涵,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新闻真实性的定义

1.传统定义

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等单位专题研讨了新闻真实性的科学定义,归纳了新闻真实的三个层次:具体事实的真实;事实的概括必须真实;具体事实与总体事实一致。具体来说,这要求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基本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等,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同时,新闻的陈述和评价语言也必须是真实的。在传统的电视、报刊、广播传媒体系中,新闻传播途径有限且互相独立,舆论环境相对单纯,因此新闻真实性的传统定义即是最基本的“新闻与客观现实符合”,强调新闻事实的重要性。

2.新媒体环境下的解读

新媒体,是指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例如博客、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新媒体的出现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徑,也改变了新闻传播的环境。当代学者提出了相对于传统定义的“隐形真实、细节真实、人性真实、原生态性真实”概念,即被雪藏的真实、细节化报道的真实、报道者感情的真实与事件呈现面貌的真实。传统媒体报道受篇幅和人力物力限制,而新媒体以即时性、全民性、便捷性优势使新闻报道有了更加细化深入的可能。大众在新闻传播中的直接参与,也使舆论声音的地位提高。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真实更加注重新闻基本要素之外的其他构成部分。

二、新媒体对新闻真实性的双重作用

1.积极作用

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信息传播优势。

第一,新媒体能以最快的速度收集信息,为新闻真实提供了可能性。传统媒体往往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时间的投入,才能获取足够的信息并整合发布,而新媒体则打破时空限制,借助互联网实现了即时的信息共享。以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为例,地震发生于14:28,18分钟后的14:46,新华网已发布根据国家地震台网核定的地震时间、震源经纬度和震级,并且推出专题《地震应急措施》,而中央电视台在地震发生32分钟即15:00后才在新闻频道播出第一条新闻,可见新媒体传播新闻的速度之快,效率之高。

第二,新媒体让新闻报道更加完整、细节化。传统媒体有时受控于政治或相关利益团体,在表达时必须对信息加以选择,从而出现隐瞒部分事实的现象。同时,由于篇幅有限,传统媒体不得不对新闻加以删减,只保留概况或者最吸引读者的部分,这就导致新闻完整性被破坏。而新媒体大部分不受制于利益团体,它们挖掘民众想了解的事实真相,并且敢于尖锐、直接地揭露,使新闻得以完整报道。另外,新媒体数量相比传统媒体更为庞大,能够从多方渠道收集大量信息,为新闻报道细节化提供条件。

2.消极作用

与此同时,新媒体对新闻真实性的破坏作用也显而易见。

第一,信息发布成本低使网络新闻真假难辨。新媒体在为大众带来海量消息时,也携带了不少危害社会的虚假消息。新媒体的全民普及,使人人皆可利用新媒体发表所见所闻,信息传播成本大大降低。网络这一特殊传播途径,又给新闻求证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鱼龙混杂的网络新闻借助新媒体平台快速传播,污染了新闻传播的良好环境。

第二,商业利益或个人心理驱使新媒体平台新闻造假。新媒体平台包括组织运营和个人运营。组织运营除了国家机关下属平台和公益平台,大部分为商业盈利团体。在利益的驱动下,部分新媒体不惜制造假新闻,以获得关注度和经济效益。而一些个人新媒体平台为了成为“网络红人”,也发布危言耸听的假消息或者蹭热度散播谣言来搏取眼球。这些都是新媒体平台催生的乱象,给新闻真实性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三、虚假新闻的成因分析

互联网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但也成为虚假新闻的滋生地。近年来网络新闻造假情况频频出现,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1.过度追求时效

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常以碎片化形式呈现,给新闻工作者的提取和整理带来很大难度。同时,新媒体平台发布新闻的特点之一是“快”,这让媒体环境在变得更活跃的同时,也出现了“看谁更快”的恶性竞争。为了先发制人,新闻工作者核实信息的时间和耐心被大大压缩。正如美国评论家戴维?萧所说:“网络新闻的报道速度已经对新闻的准确性和新闻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挑战。”2019年10月24日,“广州公安”微信公众号称,在猎德大桥附近珠江水域打捞起一具女性尸体,初步证实为失踪三天的暨南大学女生李某;同一时间,“南方都市报”微信公众号却报道称“暨南大学失联女生已被找到”。经证实,后者为误报并删除了报道。当事新媒体对同城事件进行求证并不难,但是为了抢夺报道先机而忽视了最基本的求实环节。诸如此类案例层出不穷,新媒体急功近利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对新闻真实性是一大威胁。

2.缺乏职业道德

点击率和浏览量是新媒体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为了“达标”,采编人员往往会选择“吸睛”的标题,甚至不惜编造假新闻。例如, 2018年的十大假新闻中,《武汉中学生成立反二胎联盟:妈妈若怀孕就让她抱孙子》就是新媒体为搏取眼球所编造的,猎奇的题目加上二胎政策的热点,一时被大量转发,引爆朋友圈。想要从海量新闻中脱颖而出没有错,但是不应该以降低职业道德底线为代价。“标题党”、新闻造假的行为违反了媒体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严重伤害了新闻权威性。

3.监管、问责、惩戒机制的缺乏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匿名发言,且电子屏幕为所有人提供了一道“保护”的屏障,这就给约束信息和溯源追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新媒体监管机制的建立需要一定的科学技术,在新媒体不断更新换代的情况下,监管机制不一定能够及时覆盖所有信息发布范围。道德水平低下的人利用网络这种特点造谣生事,游走于法律难以定性和追究的灰色地带。缺乏监督、问责和惩戒机制的约束,当下媒体环境明显不如传统媒体时代有序。

四、结语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条铁律不管对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是不能逾越的底线。新媒体的出现使新闻真实有了新的定义,为新闻真实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同时也带来诸多不规范现象。新闻真实的维护需要多方的努力,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甚至是非新闻从业者,都应该坚守道德底线,学会辨别虚假新闻,捍卫新闻真实。

参考文献:

[1]王海玲.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真实的新形态[J].电影评介,2009(8).

[2]金菊爱.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问题探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5(6):50-52.

[3]周拉弟.论突发事件当中的新媒体与新闻真实性[J].东南传播,2008(12):62-64.

[4]朱小羽.从新闻真实性谈反转新闻[J].东南传播,2017(3):108-110.

责任编辑:孙瑶

[作者简介]陈昕彤,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编辑出版学。

猜你喜欢

新媒体环境
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新媒体成为高校党建“新武器”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出版企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路径选择
出版企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路径选择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困境与对策
新媒体与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试析央视六一晚会的视觉传播及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