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分析
2020-05-27黄兴
黄兴
(武警江苏省总队南京支队卫生队,江苏 南京)
0 引言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胃食管腔过度暴露于胃液而导致的食管黏膜损伤和胃食管反流疾病[1]。该病病因复杂,如食管外机械损伤和食管抗反流机制缺陷均可发病;该病临床无特异症状,患者常表现为胃灼热和反酸、吞咽疼痛和吞咽困难等[2];在改变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药物治疗是临床主要的治疗方式[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选取的62 例患者,其病程、性别等临床资料分组后的数据组间比较,P>0.05,不影响两组相关指标的比较结果。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1 个疗程(6 周)的药物治疗,且在药物治疗期间,患者均实施饮食控制,禁食刺激性食物、禁酒;所选药物及用法用量:雷贝拉唑,口服10mg/次,1 次/日,根据病情可增至20mg/日;伊托必利,口服50mg/次,3 次/日,饭前服用,根据年龄症状酌减。
1.2.1 对照组患者单纯服用雷贝拉唑进行治疗。
1.2.2 观察组患者服用雷贝拉唑与伊托必利,进行药物联合治疗。
1.3 统计指标及评价方法
1.3.1 疗效相关指标
该指标包括治疗总有效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三项内容。指标数据根据患者临床实际情况进行获取;患者疾病复发率,通过对患者系统治疗后1 年的随访调查结果,进行相关统计数据获取。
1.3.2 基础胃酸分泌量(BAO)、血清胆汁酸(TBA)水平[4]
BAO 指在无食物、药物刺激状况下,连续1h 的胃酸分泌量;本研究检查所用刺激药物选择五肽胃泌素;患者检查前24h 禁食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检查前12h 禁止饮水;BAO 正常值为(3.9±1.98)mmol/h。
TBA 是清胆汁的酸类物质,反映急性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检测方法为:取患者晨间空腹静脉血,使用专用检测设备和五代循环酶法进行检测,统计记录检测结果。TBA 正常值<10μmol/L。
1.3.3 胃食管反流病诊断问卷(GerdQ)[5]评分、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6]评分
GerdQ 评分使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问卷对患者进行症状性诊断,根据问卷对患者反流、烧心、恶心、上腹疼痛等症状的发作频率,影响夜间睡眠频率,额外用药频率分别进行赋分评价,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评分均值。
GIQLI 评分使用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量表对患者的核心症状、心理症状、躯体症状等进行打分评价,分值与生活质量成反比。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后BAO、TBA 组间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BAO、TBA 均降低;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的降低幅度更大,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erdQ 评分、GIQLI 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GerdQ、GIQLI 评分均有所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两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疗效相关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均有1 例患者出现了药物不良反应,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显著高于对照组(70.97%);经对患者系统治疗后1 年随访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9.68%,明显低于对照组(29.03%),P<0.05。见表3。
3 讨论
临床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药物治疗以抑酸为主要目的,通过抑酸药物阻断患者的胃酸分泌,以减少酸反流和胃酸对损伤的食管黏膜刺激,达到缓解和逐步消除临床症状、改善病情的目的[7]。作为一种新型胃酸分泌抑制药物,雷贝拉唑对胃酸分泌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对胆碱受体和组胺H2受体无拮抗作用,因此,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服用该药,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伊托必利具有受体阻滞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的双重作用,是一种胃肠动力药,能够增强胃与十二指肠运动、促进胃排空,并具有镇吐效果。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使用雷贝拉唑和伊托必利进行药物联合治疗,可在抑制患者胃酸分泌的同时,降低血清胆汁酸水平,更好地维持患者胃内部酸碱环境的稳定,对胃食管反流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明显[8]。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O、TBA 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O、TBA 对比
表2 治疗前后两组GerdQ、GIQLI 评分对比
表2 治疗前后两组GerdQ、GIQLI 评分对比
组别 例数 GerdQ GIQLI治疗前 治疗后 P 治疗前 治疗后 P对照组 31 11.50±1.65 6.55±1.05 <0.05 98.50±14.25 65.50±10.05 <0.05观察组 31 10.85±2.25 4.85±1.25 <0.05 96.50±16.05 51.45±12.55 <0.05 P->0.05 <0.05 >0.05 <0.05
表3 两组患者疗效相关指标对比[n(%)]
综上所述,对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使用雷贝拉唑联合伊托必利进行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安全性好、有效率高、不良药物反应少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