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对体育的影响
2020-05-26许英杰
摘 要: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近代中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变迁,整个社会都被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伴随着近代社会的种种变迁,人们的体育价值观也不断演变。近代体育因其自身特点不得不承载国人寄寓的种种期望。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人们对体育价值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
关键词: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近代体育
近代中国社会急剧变革,侵略与反侵略、民主与专制、激进与保守、进步与守旧的矛盾和斗争充斥其间。作为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不可能脱离现实,超越社会而发展。伴随着近代社会的种种变迁,人们的体育价值观也不断演变。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近代中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变迁,整个社会都被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就在这个时候,中国近代体育开始传入、兴起,并逐步发展起来。在这种社会剧烈变迁的特殊历史时期,近代体育因其自身特点不得不承载国人寄寓的种种期望。对近代体育的军事价值、社会价值、健身价值、教育价值的复杂而曲折的追求,就是这些期望的体现。
中国近代体育始于19世纪中后期,从西方传入中国,20世纪初近代体育在中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人们对体育价值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化过程与当时社会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对中国体育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洋务运动与“体育强兵”观念
近代西方体育传入中国,要从洋务派引入西方“兵式体操”说起。19 世纪 60 年代,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蓬勃兴起。为了训练一支与西方军队一样的新式军队,洋务派在编练新式武装时,把“洋操”引入清军的军事体育训练中,如曾国藩在湘军的水师、李鸿章在淮军以及清廷在警卫军中,聘请外国人教练兵勇,改习“洋枪”、“洋炮”、“洋操”。1862年美国人华尔在上海训练“常胜军”时便采用了西方的军事体操。此外,洋务派还开办了一些以军事教育为主的新式学堂,如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广东陆师学堂、广东水师学堂等,这些新式学堂首次设置了体育课程。当时北洋水师学堂的体育课程有击剑、拳击、哑铃、竞走、跳远、跳高、足球、游泳、木马、单杠、双杠及爬山等。一般三十人左右组成一个班上课。
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剧,中华民族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民族矛盾逐步尖锐。此时,救亡图存、求富自强成为这一时期的历史主题,成为整个社会的时代强音。洋务派从“需要”的角度出发,把体育当做一个“手段”加以引入,“自强之术,必先练兵”。而所谓练兵,不再是传统的骑马、射箭,而是指使用西洋新式武器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洋式操练方法,它与八旗、绿营旧式训练有着明显的时代区别。所以洋务思潮影响下的中国人在初始建立的朦胧体育观念上,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浓厚的军事烙印,体育成为人们心中强兵救国的工具。
二、体育强种救国观念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社会危机四伏。为了“救亡图存”,为了“保国、保种、保教”,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为了顺应时代主题的变换,提出了引领中国出路的“变法维新”政治主张。20 世纪初拒俄运动后,宣传讲求体育、强健国人体质,激扬国民尚武精神,希图全民皆兵以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军国民思潮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在维新思潮和军国民思潮影响下,近代中国人开始从更深的层面上认识到: 近代体育不仅有军事上的强兵作用,更有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上的强种、强国作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面临巨大变迁的时期,外侮不断,内乱不止,觉醒了的爱国人士纷纷致力于寻求救亡图存的新道路。人们不再单纯寄希望于军队的强大,更看到了整个国民的强弱是国运兴衰的命脉。于是,人们主动地将体育和民族振兴、建构民族未来联系在一起,开始深入体察体育的意义和社会价值。救亡——尚武——体育成为人们的普遍思维模式,而体育则成为改变国民孱弱体质,“强国强种”、抵御外侮的有力工具。所以,也可以把人们对体育的态度看作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重要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20世纪20年代以后体育救国的口号很少人再提,但这种观念却一直没有消亡。只要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候,如九一八事变以后,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体育强种救国的呼声就会重新高涨。
参考文献
[1]崔乐泉.中国近代体育史话[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王恩溥.谈谈六十三年前的體育活动[G].中国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技术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3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8.
[3]夏东元.洋务运动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M].台北:文海出版社,1996.
[5]熊晓正.20世纪中国人体育认知的轨迹——从“师夷长技”到“民力富强之本”[J].体育文史,1997(02).
作者简介
许英杰(1997—),男,汉族,湖南人,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新闻与传播。
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