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选篇探究
2020-05-26张捷
张捷
摘 要:南唐后主也称作李后主,是我国的著名词人,他通晓音律,善于写诗词和作画。李煜的作品是随着其处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早期作品多是写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者离愁别恨,后期转向了抒发亡国之恨、凄惨悲凉之感。内容也从写生活转变为对故国和昔日的美好生活的留恋和降宋亡国的悲伤。相对于其早期作品,其晚期作品在艺术表现力上有所提高。《虞美人》也成为了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之词。本文通过分析《虞美人》背景及语言特色提出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虞美人;李煜;亡国之恨
一、《虞美人》的背后历史
有着帝王和词人双重身份的李煜,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个特例。他以其出众的才华,使五代词至李煜达到高峰。相传李煜在自己被圈禁的小楼中唱其所作之词《虞美人》,使宋太祖知道后大怒,于是命人毒死李煜,于是很多人也称《虞美人》为李煜的“绝命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后主李煜的这首虞美人流传至今,成为了我国的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这首词作为为李煜晚期的作品,字里行间处处透出“愁”意。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可以看出,李煜感叹时光消逝之快以及报国无门只恨,还有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在被囚禁的三年里,春花三次开放,中秋月圆三次,时间不断流逝,四季不断更替,而作者身为阶下囚的艰难岁月何时才能结束呢。“词中的“春花”與“秋月”并不是真正的春花和秋月,中国古典诗文中,“春花”、“秋月”这两个意象是美好事物的代名词,在《虞美人》中同样适用。李煜笔下的春花秋月是美好事物的代称,但是花朵会有凋谢的一天,月亮也会西沉,因此,此句词的意思是美好的事物也会消失不见,人生也是不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此外,这句词也有春夏秋冬不停更替,回忆过去美好的事物只会使自己徒增烦恼而已的意思。回首过去,曾经身为国君的自己,为何会落得今日的下场,此句词充满了作者对所处环境的变化而感受到的悲苦和悔恨之情。李煜身为一国之君,在亡国后被俘成为阶下囚的凄凉与悲惨在这首词中被凸显的淋漓尽致。“往事知多少”中的知多少,其背后的意义是作者的悲痛心情,并且这种悲痛也和往事一样,在作者心中挥散不去。“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这句中的“东风”、“故国”以及“明月”都是对前两句的衔接与补充。“春花”与“东风”相对应,“秋月”与“月明”相对应。小楼昨夜又东风,其中的“又”字耐人寻味,表达出此情此景已重复多次,也表达出亡国投降时间又过去一年的凄惨状况,也表达出作者对于这种阶下囚的生活年复一年的惆怅之感。接下来的“不堪”既表达出亡国降宋的不堪往事,也是作者对于沦为阶下囚现状的不堪忍受之情。身为阶下囚,自己苟活所住的小楼又一次被东风吹拂,春花将再次开放,而自己所在的国家早已灭亡,作者触景生情,夜不能寐。词的上阙给人一种高亢而悲凉又凄惨的感觉,而接下来的下阙“雕刻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的“在”和“改”二字表达出了物是人非,往日和今日的大不相同之感。此句表达出上文回首的故国华丽的宫殿依然矗立,但亡国的宫女朱颜已改。“朱颜”其背后的意义是指江山,因此朱颜改这几个字背后的深刻意义是江山易主的含义。而“改”字是表达整首词的精髓,也表达出正是江山易主,才造成了今日的无尽惆怅与凄凉,尽管过去回忆起来凄惨悲凉,但又不得回忆的悲怆之情。最后的“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将前文所表达的种种凄惨悲凉之情倾泻出来,与前文形成鲜明的对比,将亡国之君的无尽惆怅之情比作了绵延不绝的江水,作者用设问的形式点名词所表达的“愁”,将愁比做水不仅表达出愁的绵延不绝,也表达出愁恨的汹涌,使其中的情感被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也成为了千古绝唱,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在我国诗词史上影响力极大。
二、《虞美人》所具有的艺术特色
1.对比强烈
整首词表达出从一国之君到亡国俘虏的身份变化,以及从奢靡生活沦为阶下囚所带来的生活处境的变化,其身份变化、处境变化给昔日的一国之君带来的冲击力可想而知。其中的对比不仅表达出作者的惆怅,也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但这种哲理又充满着无奈,使作者那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的忧思通过对比深刻地表现出来。该首词整体都在表达今昔的不同,用强烈的对比来表达作者对于亡国以及物是人非的感慨之情。诗词往往都是承上启下的,此首词采用了隔句相承的手法,同时利用时间在不断流转、循环往复与人生的无常相对比,耐人寻味。“春花秋月”与“往事”做对比,“雕栏玉砌”与“朱颜”相对比,不断变化的事物以及不变的事物两相对比,将作者心中的惆怅忧思表达了出来。
2.感情真挚,结构精巧
《虞美人》这首词的结构精巧,行文流畅,又表现得波涛起伏,围绕着“愁”这个情感中心以及“改”这个主题,使得整篇文章成为一种流畅又和谐的艺术整体。整首词所表达的感情也极为真挚,悲伤愁绪直击人心,闻者为之动容。身为阶下囚的亡国之君,敢于冒着触怒当朝皇帝的后果去写下这首词,也能够体现作者的愁思之深。整篇文章结构精致,但真正让人为之动容的是作者所抒发出的惆怅之情,同时此首词还包含着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即韶光易逝,世事无常,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
3.通篇问答彰显悲恨相联
《虞美人》整首词通篇利用问答的形式,即采用一问一答、自问自答、问起答结的构架,勾勒出作者的人生经历的特殊。并且通过问答给人以明显的悲恨相联的感受,全文都在“愁”的基调下进行。开头的春花秋月何时了,表达出身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不堪忍受的心情,而接下来的往事知多少是面对良辰美景感叹生命易逝的发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设问,也表现了作者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汹涌澎湃的愁。
4.巧妙比喻带出满腔忧愤
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反映的愁思主要是亡国之痛,其丹青妙笔写尽了深沉的阶下囚帝王的悲伤与无奈。但如何将这种情感更加生动地表现出来呢,作者巧妙地将无形情思化为有形景物来表达愁思,利用形象的比喻,将作者的情感具象化。“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将愁思比做春水,虽然短短几个字,但却将愁思表达得淋漓尽致,将无形之情化作有形之物,也使得这句词成为了千古绝唱。并且李煜在这首词中所写的虽然是作为亡国之君失去故国的苦痛,但表达的不仅仅是君主个人的苦痛,也是所有失去故国的人的愁苦,具有较为强大的概括力。
5.用生动的意象抒发生的活感受
作者的创作技巧是用极为生动的意象来抒发自身的感受。在表达亡国之愁之恨的同时,李煜在词里用到月亮这一意象,并两次提及。意象是与人的主观情绪相连的,不仅包含着事物,更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月亮作为一种意象在我国诗词中被广泛地应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作者用月亮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表达出作者的憧憬之情等。而在本首词中,作者将故国之思与自己的愁思相结合,并将其转化为客观事物月亮。而“秋月”“月明”这两种本来是让人所向往的事物在本词中却被作者反其道而行之,将月亮与所表达的哀情结合起来。在我国的文学历史上,李煜是伤心之人的代表,在现代文学角度看来,李煜也可称得上一位纯情词人。他的情感极为丰富,作为一名君主却有着艺术家的气质,他的诗词态度真诚,对待事物也饱含着单纯的眼光,这也体现在其作品中。但是世界本就应该是纯真的,李煜作为一名君主,其创作能力不逊于其他诗人词人,而他作为词作者的特殊经历也使得其作品与其他词人的作品有着很大的不同,也因此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沉博绝丽、荡气回肠、发人深思的词作。
三、《虞美人》教学策略
1.做好充分的课前分析
在教学前要做好三部分的分析,即课标分析、学生分析以及教材分析,这也是任何内容教学前教师需要做的分析。首先,教师应分析新课标的要求,通过教学《虞美人》,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李煜作品的审美特征,通过学习学生应能够发散思维并提升自身的诗词理解能力。对教材的分析:教师应了解到《虞美人》是高中语文《必修三》中的文章。对学生的分析:教师应了解到目前学生整体上对李煜仅有一点印象,对其没有深入的了解。古典诗歌方面,学生的掌握在此方面为弱项,记忆和理解方式也多是机械性的理解和记忆,没有进行其他方式训练,对于古代诗歌没有更加全面的认知。
2.树立现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在全面分析完成后,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掌握《虞美人》的审美特征,通过学习该首词使学生自身对诗词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并且能够做到发散思维,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在学习完《虞美人》后,学生应对李煜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将李煜的词与其他词人的词作对比。
3.教学过程中巧作铺垫
教师应在教学《虞美人》前先为学生讲解李煜早期的词作,如《浣溪沙》、《菩萨蛮》,讲解完成后为学生讲解李煜后期的词作,《相见欢》和《虞美人》。教师应重点讲解李煜早期和后期词作的变化,这也能使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虞美人》所表达的愁恨之情以及今昔对比的情景。并且在完成讲解后,要求学生根据《虞美人》的写法来鉴赏其他词,如李清照的《武陵春》和贺铸的《青玉案》。
四、总结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的“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词为士大夫之词。”他认为词发展到李煜,题材内容扩大了,词的意韵加深了。而《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之一,《虞美人》一词堪称亡国之悲与过人才情的完美结合,彰显了李煜在词学上非凡的艺术造诣。李煜的《虞美人》所表达的与其他诗词的不同,以及其独特的意向表达形式,问答形式和对比手法,充分地体现了作者心中的愁恨,其精致的文章结构以及表达出的情感在给人以美感的同时又能使作者所表达的愁思之情深入人心,闻着为之动容,这些即是《虞美人》被选入语文教材的原因,这首千古绝唱值得后人去深入学习。教育工作者也应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来教学这首流传千古的《虞美人》。
参考文献
[1]刘雪菲.才子绝代君王薄命—帝王词人李煜[J].潍坊学院学报,2017(03):69.
[2]张鹏.李煜《虞美人》细读[J].安徽文学,2011(06):140.
[3]寧宏.试比较赏析余光中的《乡愁》和李煜的《虞美人》[J].山东青年,2017(07):124.
[4]陈力夫.为人君所短,为词人所长—走进“薄命君王、词中之帝”李煜[J].汉语研究,2012(05):47.
[5]陈默.薄命君王欢娱短,多情才子愁恨长—李煜《虞美人》品析[J].今日南国,2009(01):104.
包头师范学院 01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