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三全育人”模式及其经验
2020-05-26张珍张新英
张珍 张新英
摘 要:高校“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这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客观需要。对高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进行系统地梳理,可以将其依次划分为萌芽阶段、恢复与发展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三全育人”教育模式体现出全面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系统性与协调性相统一、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统一的特征。现如今,梳理与研究该模式的发展过程及其体现出的特征,有利于总结“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基本经验,从而促进该教育模式进一步向前发展。
关键词:高校;“三全育人”;经验
一、高校“三全育人”的提出及发展过程
(一)高校“三全育人”的萌芽阶段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三全育人”理念也开始了萌芽。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百废待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当时就认识到了教育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签发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明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教育地位的基本定位。“1950年8月2日至11日,中国教育工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在与会代表的倡议下,提出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口号。”此口号的提出,不仅是一次教育领域内历史性的改革,更是一种对教育模式的全新尝试。此后,1957年,在毛泽东同志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又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各部门都要负责。共产党应该管,共青团应该管,政府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其实这里就是三全育人理念全员育人思想的萌芽。
(二)高校“三全育人”的恢复与发展阶段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自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与此相适应,教育领域也开始逐步恢复之前的教育理念与原则。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在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召开了,与此相适应,教育体制的发展也迈入了新的阶段。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05年1月17日至18日,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各高校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十七大和十八大又都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阐述,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高校“三全育人”的创新发展阶段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并明确指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我国教育系统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仅仅抓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注入“源头活水”。在新时代背景下,一系列的理论及举措极大地推动了“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综合改革,通过打造网上网下、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协同育人的“立交桥”,进而有力地构建了“三全育人共同体”,这样就切实赋予了“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新的时代内涵。总的来说,“三全育人”理念在新时代下内涵更加丰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者的统一度、结合度、协同度也更加紧密。
二、高校“三全育人”的特征
(一)全面性与整体性相统一
“三全育人”模式体现出全面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的特征。“全”是“三全育人”的重心所在。在以往的教育理念之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主要的育人主体,各个职能部门的育人作用往往都会被忽视。而全员育人模式则实现了育人主体的整合,坚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之下,以辅导员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各职能部门的配合来推动管理、教学、服务的联合运行机制,进而实现了全体教职工的育人意识。传统育人在时间上有很大的限制性,“三全育人”通过全程育人这一模式把校内外资源整合在一起,一切都以学生为工作的出发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立德树人貫穿于其中,实现了把育人这一目标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达到了育人无时不有的目标。而全方位育人则使得育人的空间得以扩大,使教育的各个要素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通过优化教育内容的供给、创新教育工作载体、整合教育资源环境,达到了教育无处不在的目标。高校通过齐抓共管各个职能部门,使全体教职工都参与其中,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更加紧凑,教育的各要素更加协调配合,从而使得“三全育人”模式体现出全面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的特征。
(二)系统性与协调性相统一
“三全育人”体现出系统性与协调性相统一的特征。该育人模式讲求各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性的关键所在。育人在整个高校教育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子系统,是德育体系中的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这种教育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注重育人主体的协调性,强调育人过程的连贯性,把育人这一工作的整体性突显出来。各个教育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是实现育人这一目的的基础与前提。首先,育人主体之间要相互配合,要坚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之下,齐心协力、共同管理,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其次,各辅导员要在根部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尽可能及时地把握好学生的各方面动态;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做好立德树人的表率工作;最后,各行政及后勤部门要积极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发挥出服务育人的作用。“三全育人”有效调动了各部分育人力量,把服务与管理贯通起来,将育人工作渗透在各个方面,构建起了育人的联动系统,从而使得“三全育人”模式体现出系统性与协调性相统一的特征。
(三)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统一
当前我国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态势,在国际上,世界经济发生巨大的变化,各种文化之间发生激烈地碰撞,各个大国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地调整,致使国际意识形态斗争极其严峻;在国内,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很多的弊端逐步显露出来,社会发展的各方面也都存在很多的不平衡与短板。由于国内外发展形势严峻,由于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还不成熟,他们的理想信念很容易动摇,因此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就呈现出复杂化的特征,这就要求育人工作实现过程化。“三全育人”模式以整体为出发点,通过处理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生活中的关联问题,弥补课内与课外的衔接问题,从而将育人工作渗透在各方面各阶段。“三全育人”教育教学模式通过推动各部门之间的联合,打造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构建出一种负责任的育人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长见识,坚定理想信念,进而培养新时代的素质型人才。“三全育人”教育模式从过程性原则出发,牢牢把握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着重关注学生的心理思想变化动态 ,抓住了学生发展的关键期,从而使得“三全育人”模式体现出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统一的特征。
三、高校“三全育人”的基本经验
(一)系统整合,牢牢把握“育人”核心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并且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进而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断地在努力中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这一要求是今后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方向。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因此,育人应当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中心环节。育人在“三全育人”德育模式中起着提纲携领的作用,“三全育人”的目的就是通过最大程度地挖掘德育资源将其进行有序整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育人要素,进而通过发挥其合力作用更好地实现育人的目标。正是因为有了育人这一核心点,所以才使得“三全育人”德育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能够更好地实现组合优化,进而使得“三全育人”模式找到了目标和方向,拥有了存在的意义和建构的价值。“三全育人”模式中“育人”的重要性,无异于经济建设在整个现代化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育人的成败与否是检验“三全育人”德育模式成败的标准、重心和归宿。
(二)齐抓共管,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近年来我国的德育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但一直以来都存在德育合力的不足的问题。“三全育人”德育模式极大地增强了德育的合力,要求全员育人,凝聚了社会各界力量,形成了一个以党委为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新时期思想政治育人格局。全员育人成为“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一大特色,传统教育认为立德树人的任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专职,而思政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通常也是采用传统的灌输教育,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准则和规范,这就会极大地降低立德树人的效果。当今社会信息化的高度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媒体上具有大量的不良信息,对新鲜事物敏感的大学生而言,这无疑会造成强烈的冲击和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种状况,单方面的仅仅依靠思政课教师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这就需要调动起来全部的人员,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以便使其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地解决。全员育人,一方面激发了教育者对于德育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不同德育工作者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凝聚了强大的教育合力,进而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三)全程跟进,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点
德育工作的终极目的就是将受教育者内有的观念外化于心,使其得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形成稳定的品质。“三全育人”提出全程育人,实现了育人的全程跟进,也抓住了德育这一关键点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这样就既保证了充足的育人时间,又能够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度过多个关键期,在这些特殊的时期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焦虑迷茫等情绪,这时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及时地教育,保障大学生顺利地度过成长过程中的转折期。全程育人需要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也要融入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强调的那样,高校要做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另一方面,就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言,全程育人要做好有效的衔接,向前要拓展到基础教育,做到前后照应,形成对接;向后要延伸到社会大课堂,既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又能为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作贡献。
参考文献
[1]范小凤.论新时期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及其运作机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王丽萍.“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9.
[3]王文学.对素质教育中加强“三育人”工作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03(03).
[4]毛洋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01):63.
作者简介
张珍(1996—),女,汉族,山西晋中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张新英(1995—),女,汉族,河北邯郸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