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台梭利与卢梭的消极教育观比较

2020-05-26田景正刘洁

教育文化论坛 2020年3期
关键词:自然教育卢梭

田景正 刘洁

摘 要:消极教育一经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给思想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也为西方科学教育学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思路。蒙台梭利与卢梭消极教育思想的共同特征是推崇内发论,强调生命的自由生长,要求教育按照自然法则和儿童心理特征进行,强调儿童体验式学习,并认为早期儿童重要的是感觉教育。同时,两位教育家关于消极教育实施观点则不尽一致:在教育环境方面,卢梭强调消极教育的环境是自然环境,蒙台梭利主张要为儿童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在学习内容和形式上,卢梭消极教育的内容是自然学习,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可以进行文化学习,但要采取“工作”方式进行;关于消极教育中教师角色方面,卢梭认为教师应是儿童自然成长的导师,蒙台梭利认为教师要承担好观察者的角色。卢梭和蒙台梭利的消极教育理论对于科学认识儿童、守护童心,推进科学教育学的进一步发展,实施科学的教育工作,特别是科学实施早期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蒙台梭利;卢梭;消极教育;自然教育;感觉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0)03-0012-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0.03.002

Abstract:Negative education, once brought forward by French enlightenment thinker Rousseau, had brought a great shock to the ideological circle, as well as new ideas to the advancement of western scientific pedagogy. The common features of both Montessoris and Rousseaus negative educational thoughts are to promote the interior theory which emphasizes the free growth of life, requiring education to be conduc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of nature a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mphasizes childrens experiential form of learning, and believing that sensorial education is important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views of two educator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gative education are not identical. In terms of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Rousseau emphasized that the environment of negative education is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hile Montessori advocated creating a prepared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 In terms of learning content and form, Rousseaus negative education is natural learning, while Montessori held that children could learn from culture, but they must adopt a “working”approach. Regarding the role of teachers in negative education, Rousseau believed that teachers should be tutors for childrens natural growth, while Montessori believed that teachers should take the role of observers. Rousseaus and Montessoris negative education theori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cientifically recognize children, protect childhood,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pedagogy, and implement scientific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early education in a scientific way.

Key words:Montessori; Rousseau; negative education; natural education; sensorial education

盧梭(1712—1778),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他在所著《爱弥儿》一书中,借对爱弥儿的养育,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自然主义教育,在论及0~1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教育时,提出了消极教育的思想。蒙台梭利(1870—1952),20世纪上半期意大利幼儿教育家、欧洲新教育的主将,她提出的蒙台梭利教育法享誉全球,其独特的自由教育思想有明确的消极教育意蕴。在教育发展史上,两位教育家的消极教育思想为儿童留住童年、争取童年地位,推进教育科学化作出了里程碑式的历史性贡献。

一、消极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积极教育及其对儿童的危害

长期以来,欧洲积极教育弥漫。这里所讲的积极教育,是指当时欧洲社会中不顾儿童兴趣需要,漠视儿童的学习特点,将成人世界的知识向儿童超前灌输的教育现象。具体说来,积极教育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强迫式教育。即用威逼的方式要求儿童规规矩矩地学习其不感兴趣的、远离生活世界的知识。卢梭对此指出,正是成人的远虑使儿童不停地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造成了其种种痛苦的根源[1]87;二是超前的理性教育。即成人操之过急,甚至使用儿童还无法理解的语言去抓紧一切时间给儿童灌输各种知识与观念。其结果也正如中国明代教育家王守仁所指出的,儿童的知识兴趣只有些“小萌芽”,成人“有一桶水在”,便“尽要倾上”,结果“便漫坏他了”[2]。在积极教育的理念下,经院式的教育盛行,“预成论”等儿童观控制着整个社会,儿童处于弱势地位,成人无法意识到这种积极教育对儿童有着多大的危害。

在西方教育史上,卢梭最早觉察到积极教育对儿童有着不可逆转的伤害。他指出,对儿童的积极教育,让儿童学习费解的语言和知识观念,在这样的学习要求中他们失去了自由,丧失了自主性,结果使他们服从权威,养成了一些弄虚作假的不好习惯。卢梭在《爱弥儿》中将这些不良习惯归纳为虚荣、撒谎、狡辩、打断别人说话等行为[1]100-112。晚于卢梭一百余年的蒙台梭利对传统教育下的儿童人格发展进行了深入考察,指出用成人的积极教育对儿童的生活进行盲目干涉与压抑,会导致他们心理产生歧变,比如心灵的神游、心理障碍、过分依附于成人、占有欲、权利欲、自卑感和恐惧等[3]17-19。

2.倡导者对封建文化的极端仇视

卢梭倡导消极教育源于对封建文化的极端不满与仇视,因而发出了时代最强音。卢梭所仇视的封建文化:一是指向封建政治文化。他认为,人的自然状态是善良的,而封建专制文化使人堕落;二是指向封建教育文化。指出封建教育残害了儿童的本性,要么把儿童培养成高居于人民头上的“寄生虫”,要么把儿童培养成低声下气的“奴隶”。卢梭指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私有制,要求回到人人拥有自由与平等的原始社会时期,主张以人权平等代替等级特权,以民主取代专制。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摆脱封建文化的影响,通过消极教育去培养自然人,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

蒙台梭利认为,传统教育采取了一系列的错误措施来干涉儿童的自由,强制儿童去做不愿意的事情,有意无意地压抑儿童的冲动。对此,她对旧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提出了“儿童是成人之父”[3]49这种惊世骇俗的儿童观,有力地冲击了封建教育文化,把教育的儿童中心论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3.培养时代新人的呼喚

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大陆上空的人文主义在持续地影响着人们。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力求摆脱宗教和封建制度对人的束缚,张扬人的价值与尊严,以实现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新人”的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显得更为强烈。

卢梭所处的18世纪的法国,政治上腐朽黑暗,统治阶级骄奢淫逸,广大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教育上经院主义盛行,儿童身心备受摧残。在此种情况下,卢梭主张儿童教育应该避开封建社会的不良习俗、习惯和偏见,以自然教育的路径培养本性善良、有独立意志、思想的自然人,即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新人。卢梭率先提出的消极教育,对于专制沉闷的欧洲教育来说,无疑是一声惊雷。他指出不要过多地让儿童运用心智,因为在这一时期,儿童没有具备运用理性的能力。所以,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1]107。具体地讲,在12岁前,人们不要去教他们任何东西,重要的是防止在不合时宜的时间里人为地去唤醒儿童的理性。对此,卢梭在《致博蒙书》中解释道:“但凡主张先让作为认知工具的身体器官长成,通过感官训练为理智作准备,再传授知识,称作消极教育。”[4]蒙台梭利时代,传统的教育范式致使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冲突严重,成人以自我为中心,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儿童身上,没有真正去理解儿童,忽视儿童心理的需要,致使儿童人格扭曲和非正常化,生命的成长出现了偏差。为了培养正常化、人格健全的时代新人,蒙台梭利在继承卢梭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消极教育观念。

二、蒙台梭利与卢梭消极教育思想的共同特征

1.推崇内发论,强调生命的自由生长

外在灌输与内在诱发,是教育活动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为了在短时间看到教育效果,人们往往重外在强迫灌输,而轻内在的动机诱发,将一堆孩子们还无法理解的知识和观念教给他们。这种做法实则是揠苗助长,忽视了儿童的生命活力及其自由生长。卢梭认为,儿童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儿童从出生到成人是随着内在器官、机能和心理的成熟而逐步发展的,教育必须以儿童的成熟为前提:首先,教育要符合自然秩序。对待儿童,要遵循他们的内在天性,不要过于急迫地达到什么目的。对此,卢梭指出,大自然有教育孩子的方式,人们可以做的就是顺应,而不是忤逆自然而行。其次,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卢梭依据儿童身心成熟状况,将人的发展分为了相互联系的几个阶段,要求教育工作按照每一阶段特有的成熟期去对待。卢梭将人发展的第一阶段称为婴儿期,即出生到2岁,强调教育以身体养育和锻炼为主;第二阶段2~12岁,称为儿童期,这时的儿童感官趋向成熟,因而,应主要对他们进行感观教育,培养他们敏锐的感觉,同时还要培养勇敢的品质。

蒙台梭利吸收了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把儿童生命自由生长作为其教育体系的基础和方向,指出教育就是要培养和唤醒儿童的内在生命力,探究儿童心灵的秘密,将生命的潜能释放出来。她认为,儿童有一种能够吸收知识的心理,创造了自己的“心理肌肉”,蒙台梭利将这种心理类型称为“吸收的心理”[5]357。这种心理利用周围纷繁复杂的事物,构建自己的记忆力、推理、语言,并将周围环境的印象吸入其中。这样,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学校仅仅是为儿童预备的房子,学校教育的任务不是进行教学,而是设置有准备的环境,儿童只是用自己的心灵直接从环境中吸收文化。因为儿童能够吸收周围的环境,对所看到的事物不仅能够记住,而且能够使其成为心灵的一部分[5]392。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就是按照孩子自我发展的自然方法来培养他们。

2.教育要按照自然法则和儿童心理特征进行

卢梭在《爱弥儿》开篇就声明,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1]6,即天赋善良。因而,教育须依据自然法则进行,要按照自然给予的以及在自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完整的教育:首先,儿童“性本善”。自然赋予的都是有益的,所以,我们要遵循自然法则对儿童进行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并要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实施教育;其次,自然法則要求把孩子看做孩子,因而用成人的法则、成人社会的知识观念去教育儿童是不合适的。在理性未苏醒之前,自然在这一时期给予儿童接受形象的天性,应当避免向儿童传授知识和观念。大自然有其独特锻炼儿童身体和使之成长的办法,因而,要使儿童尽情去玩去闹去游戏,多用感官接触周围的世界。

蒙台梭利沿着卢梭消极教育理论的脚步,强调教育要建立在独特的儿童心理发展状态的基础之上:首先,她针对儿童独特的心理胚胎期,提出要为他们创设丰富环境供其接触吸收,从而积累经验,构建内在组织结构;其次,她认为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即儿童在特定的时期有特殊的感受能力,在敏感期里更容易学会掌握某些东西。这种敏感期显示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由外部刺激所引起的,而是受短暂的敏感性,即受到与获得某种特殊品质密切相关的暂时的本能引导的[3]54。对此,蒙台梭利指出,在敏感期要满足儿童的内部需要,在最大的程度上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好这一时期,让某时具有特殊感受能力的儿童在稳定的状态中,构造自己的精神世界;再次,她强调儿童发展具有阶段性,因而,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注重儿童不同的需求;最后,她认为儿童拥有吸收力的心灵,应让他们能通过与周围的人和物接触获得有关的文化,利用感官来满足需求,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3.强调儿童体验式学习

消极教育强调不同年龄儿童的学习应按照相应阶段的学习方式进行。卢梭与蒙台梭利均重视儿童自主探索和体验式学习。卢梭认为,生命遭遇最大的危险是在它的开始,对生活的体验愈少,则保持其生命的希望也愈小[1]80。并指出封建教育制度下,儿童缺少独立探索的机会,无时无刻都被束缚着。成人以为用各式各样的方式把孩子保护起来就能够避免伤害与痛苦,但这恰好使儿童丧失了自由体验的机会,未来在身处各种困境时,他们会在成人自以为是的教育中缺失抵御挫折的经验与勇气。卢梭在《爱弥儿》中多次提到体验式学习:一是某个孩子破坏了什么,对此大人千万不要生气,而要让这个孩子体验到破坏的后果。例如,他打坏所用的家具,不要急着另外给他家具,而要让孩子体验到没有家具的不方便;他打破了房间的窗子,就让他昼夜都受风吹[1]119。因为,这种时候成人命令和教训相反没有什么意义,急于让孩子明白道理不如让他自己体验做错事的后果。二是卢梭有一次将爱弥儿带到森林中,故意让他迷路,然后要他根据掌握的天文学知识找到回家的正确方向。面对迷路的境况,卢梭一步步引导爱弥儿定位,观察所处位置处于熟悉地方的哪个方向,最后成功找到北方的方法[1]263。 三是田野里的孩子为使说话被远处的人听到,要体验学习发音的力度,从而帮助他们正确发音,而不是嘟嘟哝哝地讲话[1]71。可见,在卢梭看来,儿童体验式学习探索能够从其好奇心和需要出发,在身心独立自由中面对痛苦和快乐,克服恐惧,享受童性,从而主动地形成自己的知识、智力和世界观。

蒙台梭利在其著作中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两岁半的小男孩,对大孩子们围成一圈的圈子中有什么感到很好奇。他先是试图挤进去,但无奈挤不进去,接着想了个办法,搬椅子打算站到椅子上去看。这时,老师举起他,使他看到了圈子中的东西。尽管小男孩看到了漂浮的玩具,但却没有体验到通过他自己的力量去征服障碍物所获得的快乐[5]420-421。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老师阻碍了小男孩的体验学习,违反了消极教育的原则——儿童主动地体验探索。就像蒙台梭利所说,看到那些玩具并没有给这个小男孩带来任何好处,而通过他自己努力使用智慧才能发展其内在能力。对此,蒙台梭利指出,儿童的第一本能是在没有任何人帮助他的情况下自己完成的[5]420-421。这一本能就是儿童凭借自己的力量来获得知识与经验进而感知世界。因此,成人要做的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能够发挥大自然赐予其力量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儿童自由探索、体验学习。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核心理念就是儿童自主探索。她强调儿童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即让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由选择学习材料,其学习就是多次操作材料、重复练习,并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纠正错误。

4.认为早期儿童重要的是感觉教育

对于爱弥儿,卢梭认为其早期教育内容是感觉教育,他反对对早期儿童进行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卢梭之所以十分注重对早期儿童的感觉教育,是因为他认为这时期儿童的理性还处于睡眠期,所有的理念都是建立在他们的感觉器官直接作用下的经验理性之上[6]。他强调,在人身上最先成熟的是感觉器官,要按照大自然的法则——儿童的年龄特征去对待儿童,首先要做的一件事,便是锻炼儿童的身体。他说:“锻炼感官,并不仅仅是使用感官,而是通过它们学习正确的判断,也就是说要学会怎样去感受,因为我们只有经过学习之后,才懂得怎样摸、怎样看和怎样听。”[1]178在感觉教育中,他认为触觉是可靠的,为此要增加儿童接触具体事物的机会,使他们通过对物体的触摸,认识形状,感受性质,了解用途以及估计重量。同时,他又认为视觉是与人联系最密切的感觉,主张儿童要多用眼睛观察周围世界,用写生、画图、游戏等活动发展视觉。在听觉上,他强调要发展儿童的听觉器官与发音器官,并且与视觉锻炼相配合。关于味觉,他认为味觉对人类生存有重大意义,要尽量使儿童保持原始的口味,吃最普通的东西,同时吃要节制,防止贪欲。对于嗅觉,他则反对在童年时做过多发展。更重要的是,卢梭不主张简单地通过机械训练,诸如跑、跳、游泳、抽陀螺和扔石头来单个地训练某个感官,而是注重调动一切感官去测量、计算和比较。卢梭觉得单一感官测量可能不准确,建议用一种感觉去验证另一种感觉,比如使视觉器官从属于触觉器官。同时,重视通过游戏来锻炼感官的发展。

对儿童的感觉教育是蒙台梭利消极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强调借用教具对儿童多种感官进行针对性训练,使其感受性更加准确、完善,从而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此,蒙台梭利专门设计了独特的教具——感觉训练教具,她运用这种教具进行教学,引起儿童的自发反应。这套教具能对儿童进行系统的感觉训练,并通过反复练习,改善儿童对不同刺激的感觉能力。一般感觉诸如触觉、热觉和压觉的訓练,儿童亲自触及物体表面来感受辨别感觉;立体感觉的训练是同时通过触觉和肌肉感觉,以多种方式来识别物体;视觉训练包括区别大小、镶块练习、硬纸片练习、色板练习以及颜色记忆实验;听觉训练包括区别声音练习、音乐训练和听觉灵敏度测验。感觉教育遵循的原则有二:一是循序渐进,以感觉训练为基础,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采取相适应的方法,并将感觉教育与读、写、算结合起来;二是自我教育的原则,即幼儿在感觉训练中通过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去进行自由选择、独立操作和自我校正,努力把握自己和环境[5]17。同时,蒙台梭利创设的感觉教具能检查相应活动中的错误,使儿童自己发现并改正,从而保证儿童自我教育。

三、蒙台梭利与卢梭消极教育思想的差异

1.教育的自然环境与有准备的环境

在封建文化环境下,儿童长期处于被压制状态,心灵被封建文化腐蚀,丧失了童年的自由与快乐。对此,卢梭呼吁要让生命免受非自然强加的束缚,要让孩子享受天赋的自由,这种自由至少可以使他们在一个时期中不会沾染生活中的恶习[1]98。他倡导的消极教育,其实质在于摆脱封建文化对儿童的毒害,因而,强调要把儿童置于远离城市的乡村的自然环境之中,在那里任由儿童自由成长。卢梭之所以倡导让儿童去乡村环境中生活,在于他认为,在乡村儿童能自然地保持善良的本性,远离贪欲;同时,乡村有足够的空间可以让儿童去自由游戏、模仿和制作,发挥自己的体力和创造的精神。为此,他大声呼吁,为了确保儿童的天性得以保留,要趁早给儿童的灵魂筑上一道围墙[1]7。即为了保持儿童身心的健全,就得远离专制文化给儿童带来的伤害,让儿童在自然的环境中生活成长。

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的教育环境是一种有准备的环境。与卢梭倡导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是,这种环境由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组成。有准备的物质环境,是能让儿童自我训练和协调工作的环境。蒙台梭利认为,儿童自由活动需要有与之相适宜的环境,其中有与儿童的身体和力量成比例的生活环境设施,比如小手能握住的刷子、轻便能搬动的家具、容易脱的衣服等。身处这一环境的儿童,可以完善动作,发挥自我模仿的本能,从而促进自我发展。有准备的物质环境还包括让儿童进行自由选择和重复操作的蒙台梭利教具。在有准备的物质环境中,物品的摆放都是有秩序的,教具操作完也要放回原处。此外,有准备的物质环境具有美感,从光泽、颜色以及形状上都要能吸引儿童的注意。有准备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每个地区有价值的潜在的文化遗产和成人提供给儿童促进其精神发育的空间。因为儿童的心灵具有吸收力,属于无意识心理,因而,在其生活环境中需要有价值的人类文化遗产便于其自动吸收。关于精神发育的空间,儿童能从其中获得安全感、专注感、创造力。在有准备的教育环境中,儿童能够自由活动、反复操弄,但这种环境与卢梭的不同,是一种人为创造的生活环境。

2.防止“封建文化毒害”的自然学习与借助“工作”的文化学习

卢梭坚决反对将封建文化灌输给孩子的所谓理性学习,强调消极教育的目的在于保持儿童的理性不觉醒,以防止封建文化对儿童的毒害。卢梭认为,儿童的理性未发展成熟,在看法、想法以及感情上与成人不同。对此,卢梭特别强调:“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声称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会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1]101卢梭指出,打乱次序对儿童超前教育的后果是严重的,功利性地不顾天性让儿童掌握过多的知识,不仅无益,相反会影响儿童的正常成长。因此,爱弥儿的学习是自然的学习。这种自然学习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容和要求:锻炼儿童的身体和感官;让儿童的心闲着不用,让儿童保持其无知的状态;反对口头教训、不教而教,实施自然后果法;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而不是争取时间[7]5-9。其实施的基本原则是:一是让儿童的身体保持自然的习惯,儿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使其能享受大自然给予的稍纵即逝的童年时光;二是让儿童从自然生活中,去主动自觉地感知周围的事物来发展自己,而非依靠成人灌输封建文化来成长;三是对儿童进行依赖于物的教育,这种依赖于物就是按照儿童自然的发展次序对他的要求,即卢梭所说的:“绝不是因为他要什么就给什么,而要看他是不是处于有需要。”[1]92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期的儿童天生具备学习知识的能力,完全可以让其进行书写、阅读与计算等文化学习。但她反对通过强制手段让儿童进行学习,提出儿童的学习必须建立在他们自由的基础之上,要把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为此,她提出了儿童学习的基本形式——“工作”这一概念。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工作指的是通过儿童手脑结合、身心协调,与周围环境进行的一种直接的、自主的活动。她认为,3~7岁的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儿童之家”里“有准备的环境”,就是要为儿童能够进行各种工作提供相应的材料支持[8]。蒙台梭利的工作形式主要是通过各种材料反复操作,培养儿童诸如专注等学习品质。工作中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三种,即书写、阅读、计数。书写与阅读方面,书写借助的物化工具主要是图画教材、集合图形、字母表、拼字练习等,阅读借助的物化工具主要是有清晰书写的单词和短语纸片、卡片以及各种玩具。她为书写准备了精美的图画教材,让儿童自由地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练习做运笔动作,在工作中协调肌肉运动机制。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教儿童阅读,因为视觉和肌肉的触觉是与字母读音联系起来了的。计数方面,也同样借助于实际生活训练与感觉训练,教具包括方形卡片、分段的长短棍、书写符号等。可见,在这里,蒙台梭利与卢梭不完全一致,她在工作中借助材料对儿童进行文化知识学习,一方面是满足儿童内在身心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3.导师与观察者

卢梭要求将儿童培养成自然人,强调儿童是在利用自己的内在力量来发展自己。这就决定指导儿童学习成长的成人不是现有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位能够引导儿童顺应天性自我成长的人,是一位优秀的导师,而不是教书匠。卢梭对引领儿童成长的导师有如下要求: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导师要能够尊崇与守护儿童的天性,让儿童追随自然法则发展。因而,必须将教育落实到儿童本身,能够关照到儿童的自然天性与身心发展规律;其次,从年龄来说,卢梭希望聪慧年轻的人来担当爱弥儿的教师,因为年轻人相对于中老年人更能够理解儿童的想法、感情,在日常生活中支持儿童的率性行为[1]34;第三,从性格上来说,儿童导师是纯朴的,在日常生活中能避免有冲动的情绪[1]112。这样,导师不会通过命令支配爱弥儿的言行,爱弥儿天然的淳朴善良就能够保持发扬;第四,导师应受过心理学、教育学教育,能够明白儿童在达到有理智的年龄以前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能够满足儿童发展感官的要求,让他们自主活动、自由游戏。

蒙台梭利指出:“当孩子做练习的时候,教师除观察外,什么也不必做。”[5]173可见,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教师更多地是充当观察者角色。作为观察者这一角色,教师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寻求恰当的时机和机会介入,从而观察到儿童真正的内在需要。蒙台梭利指出,教师的观察:一是观察儿童的兴趣与工作情况,即观察儿童所感兴趣的事物,感兴趣的状态,深入了解儿童的个别差异。面对专心工作的儿童,教师要仔细观察与记录;而面对不守秩序的儿童,教师要用恰当的方式吸引他的注意力,诱导他去进行工作。二是观察环境,如观察工作室环境是否有助儿童身心发展等。对于作为观察者教师的素质,蒙台梭利认为要拥有良好的精神准备,这种精神上的准备包括谦虚的心灵、纯洁的理智以及研究自我的能力。

四、启示

卢梭设想消极教育环境中成长的爱弥儿,到十来岁的时候,是一个身体健壮、生气勃勃、快乐自信的儿童,与积极教育措施下的学生迥然不同。卢梭描述道:他读书没有别的孩子读得好,但他对自然这本书的理解却比其他孩子透彻;他不懂得什么叫成规与习惯,绝不怕什么权威或先例,他觉得怎样合适就怎样来、怎样做、怎样说;他的话句句都忠于他的思想,他的行为完全是出自他自己的心意[1]227-228。他保持着自然善良的天性,其行为能够忠实于自己的意志,有自己的主见、思想、感性,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判断能力,快乐而身心健康。作为思想启蒙者的卢梭,他率先提出了消极教育,并从理论上进行了方向性的阐释,为时代新人提供了崭新的成长路径,给后人以无尽的思考与遐想。

蒙台梭利教育体系是要把儿童造就成“独立和自由的人”[5]123。他们的身体发育良好,人格正常化,为“成人”奠定良好的基础。蒙台梭利沿着卢梭的道路,吸取时代先进的生物学、心理学、哲学以及医学等先进的理论知识,形成了自己的消极教育意蕴理念和范式。她作为新教育运动的主将和儿童世界的揭秘者,指出儿童有自己的个性与精神,有自己的潜在能力,是儿童创造了成人,因此,教育应建立在科学地研究儿童、接近与理解儿童的基础之上。

消极教育针砭长期以来积极教育的弊端而提出,同时对教育活动、教育制度,乃至文化制度中的儿童缺失进行了深刻反思,力求摆脱传统教育中不顾儿童内在需要的种种问题,为人们科学地认识儿童、培养儿童提供了正确的方向,促进了科学教育学的新发展,也为当今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成熟是儿童成长的决定性动力。卢梭和蒙台梭利消极教育理论的基本点是儿童发展主要取决于内在的成熟,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必须依据于自然天性,有准备的环境一定要与儿童的成熟状态相匹配。因此,科学的儿童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说是一种等待的艺术[7]5-9。它要求面向儿童的教育,是与成熟相伴而生的、重视儿童成长自然法则的教育,千万要防止忽视其生命内在动力的强塞硬灌。那种“不输在起跑线上”有悖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特长教育”“兴趣教育”等超前教育不仅无益,而且会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因而是不可取的。

其二,还儿童过儿童生活的权利。卢梭把守护儿童、让儿童过儿童生活作为消极教育的一般要求。他说,绝不要剥夺大自然给予儿童的短暂的时间,一到儿童能感受生命的快乐,就让儿童去享受[1]81。蒙台梭利要求儿童的学习应该与儿童的日常生活需要相结合,为儿童生活服务。因此,科学的儿童观就是要“把儿童当作儿童”,还儿童过儿童生活的权利。这就决定在儿童成长中,我们不能够只是关注他们的知识、技能、创造,更应该关注其生命、精神、个性的完整和谐。儿童的生活更多是其日常生活,学习生活应寓于日常生活之中;儿童的游戏主要是儿童自己和儿童伙伴自发的游戏,而不是教学游戏或课程游戏。教师和家长不能僅仅关注学校、课堂、教科书,更要关注儿童日常生活质量及其自然游戏是否得到保障。

其三,努力探寻“不教”的艺术。蒙台梭利与卢梭消极教育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儿童有自我教育的能力,认为正是自我教育为儿童的率性发展提供了可能。卢梭倡导实施的“自然后果”教育,以及蒙台梭利在“工作”材料中的自动控制错误设计,都是关于教育活动中如何“不教”的可贵探索。对此,首先,成人应不断走近儿童,研究儿童,对儿童的教育决不能采用强行灌输的方式进行;其次,要把学习权还给儿童,不要人为给儿童设定其无法企及的学习目标,让儿童自主生成学习主题,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成人要当好儿童成长的“导师”;再次,要为儿童创设适宜的环境,如在幼儿园为幼儿创设多样的活动区,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供儿童自主探索、创造等。

参考文献:

[1] 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46.

[3] 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马荣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卢梭,吴雅凌.致博蒙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53-54.

[5] 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任代文,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6] 郝琦.《爱弥儿》中的自由教育思想解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7] 刘黎明,钟昭会.卢梭的消极教育观及其当代价值新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1):5-9.

[8] 杨影.论自由教育视域下的蒙台梭利课程及其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85-189.

(责任编辑:钟昭会)

猜你喜欢

自然教育卢梭
人生的最高哲学
大师的弯腰
卢梭的三次弯腰
利用农村花木文化资源,开展幼儿园特色教育活动
自然教育的内涵及其启示
试论指导家长配合幼儿园“亲自然”科学教育
卢梭自然教育观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迪
卢梭:鞭打我吧,我的女王
卢梭——现实社会的失败者
卢梭的绝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