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画六法论在当代山水画的运用与研究

2020-05-26刘海云

世界家苑 2020年3期
关键词:谢赫

刘海云

摘要:中国古代著名的画论中,谢赫提出了"六法论",这是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框架这个理论不仅仅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绘画的理论总结,并且提出以后使中国绘画从人物画逐渐涉及到花鸟画、山水画等等更广泛的领域,直至今日仍然需要我们深入去学习,六法对今后的中国绘画中也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六法论;画品;谢赫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论",直到今天依然被广泛学习和与运用。气韵生动最早形容人,到后面开始运到其他画科,越来越广泛的被人们熟知。就是我们今天学习到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明确解释了作者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评价标准,解释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相关要求。

六法里面的六点是相互关联的整体。"气韵生动":是《古画品录》里最重要的一条标准,指绘画内容的神气韵味,可以说是一幅画的灵魂,可以表现在描写人物时的内在精神和性格品质,包括人物的内涵等等。整体要生动,使作品富有生命力,原本是评价人物的,后来扩充到了其他的多种领域,成为了绘画的经典要素。古代中国绘画理论植根于古代中国人传统的欣赏方式与生活方式。用六法伦来品评一部作品成功还是失败,一直到现在是我们绘画中自觉衡量作品的准则。"骨法用笔"与"气韵生动"是相互贯通且分不开的。所谓骨法,就是把内在通过表现为外在的容貌或骨相表达出来。作者创作时可以通过用笔来刻画容貌,通过骨法的不同就可以近一步暗示人物的内在,以及骨性所体现的人物身份气质。现在笔者认为在山水和花鸟等不同领域也可以运用这一点,因为不同的皴法用笔绘画出来的氛围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山水中的有不同的力度,用不同的笔法,中锋或者侧风,点子皴或者披麻皴,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心随笔转,意韵也是先在心里有一个预期,表现江南的山石就会柔和湿润一些,而表现北方的山石就会干燥并且坚硬,这些都是通过不同的古法用笔表现出来的,在花鸟画里面亦是如此,表现轻快流畅的画面还是淡雅灵秀,线条是苍劲有力还是松快活泼,不同的用笔可以表现出来,进而体现画面主体的风神韵度。这种关系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的表现客体的思想观点是一致的。通过外在形体的描写来表现主人翁的精神实质,人物画创作过程是对顾恺之”形神”关系更进一步的解釋。谢赫提倡不以工细精谨见长。不同用笔表现方法是可以出来不同完美的效果。中国画画出的线,不仅是主体的轮廓,而且是包涵了"形似"和"骨气"两方面的内容,用线勾勒出主体人物的形象外形像不像,骨相用笔是怎样的,这是通过线条能流漏出来的。一副好的作品,不仅是外形多么的好,更重要的是作者本人赋予了作品生命力,使作品中的人物富有灵魂,而这些之所以有难度,笔者认为很多决定性因素取决于线条的运用,处理好线条之间的关系,赋予每一根线条生命力才能更好的展现出来内在的感情,这是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去探寻深思的内容,同样值得艺术家深入研究。在人物画中,吴道当风的吴道子,他的骨就在于线条的勾勒与众不同,如风动的效果是通过清晰简劲的线条表现出来的,体现出来了古法用笔的力量美,曹衣出水的曹仲达,表现的是贴身的线条。再如任伯年的作品中,寥寥数笔少量的着墨,线条沉着有力,人物线条的勾勒很细腻,神态表现的十分从容,优雅且淡定,现代作家何家英是笔者十分喜爱的画家之一,何家英老师作品中人物刻画的十分柔美,但是又柔中带刚,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风格,用笔自然也是不尽相同。现代的艺术家融合西方的绘画技巧提炼成自己独特的方式依然离不开用笔,例如刘瑶的《旖旎暮色》,画面给人带来一种神秘感,有纯净的笔墨之美,作者通过清淡的线条表达主体身体的灵动体态,线条多但很流畅,使整个画面节奏轻快不拖泥带水。为了抒情孕育的每一根线条,可以工整简洁,流畅轻快,也可以泼辣豪放,通过线条传递给观众不同的感受。

“应物象形”指的是画家在绘画过程中的学习观察的过程。就是说画家在描绘景物或人物时,需要通过外貌来表达内在。作者要学习通过取舍、概括,加上个人的想象去把主体有根据的夸张变形。“象形”要求我们绘画的基础首先要像,不能随心所欲让人不知所云。晋代的顾恺之明确指出了"以形写神"的主张,进一步把形似和传神联系起来,谢赫继承并发展了这个思想,既不轻视造型的重要性,但也不一味的追求”形似”,无论是风景还是人物要有一定的参考不要主管去猜想去随意的创造。

经营位置是讲我们现在所说的构图,构图构好了才可以出来好的作品,不然开头就已经满盘皆输。只有注重构图的规律与法则,才可以准确的表达出来作品的气势神韵。学好构图是一副好作品的开端,在中国绘画中可以叫做布局,构图一词从国外传进来,成功的布局可以使作品更好的表达出来主次关系。要想把图中主题内容更好的表达出来,构成一个和谐的画面,需要我们很好的把握住构图,空间上很好的把握主次关系才可以引人眼球,产生共鸣。构图很重要,我们可以学习前人,拿来借鉴的同时不能墨守成规,要有自己的思考,以及灵活的运用进创作。一副好的作品画面会是均衡的,可以充实但不会布局很拥挤,前后远近的关系都要深入的思考再着手创作,远近高低,虚实聚散都是值得我们取舍进行周密部署的内容。郭熙提出过"三远法",也是论述了布局合理的重要性。可以说我们中国山水画最讲究的就是布局,构图取景是最基本的绘画准则。

谢赫将"传移模写"定为"六法"中的一法,现在有人认为是模仿、临摹,有的人认为是写生、模拟。笔者认为不管是写生还是临摹,前提是都在模仿前人,具有参考作品,同时去吸收借鉴,总结经验教训才可以出来好的作品。只有大量的借鉴,学习的多了,掌握了别人的经验,自己创作时候脑子里面才有题材有灵感可以随时取出来运用到创作里。"传""移""模"可说是艺术家的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把能够打动你的画面印在心里,用绘画的方式临摹下来,虚心借鉴别人的经验成果,用心去学习去体会才可以更好的创作,这与创新并不冲突。学习是为了创造,不是一味的模仿。当然,这一切最终还落实到"写"的实践当中,通过"写"不断的输出自己学到的,最终柔和自己的体会和理解称为自己的这才是最重要的。

学习"六法",不仅要从字面上去解释,还要从"法"的角度,从审美规律与审美特点的角度去理解,六法论一直是我们中国画的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论标准。

参考文献:

[1] 辛晔.浅析谢赫“六法论”[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01).

[2] 刘海栗.中国绘画上的六法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02).

[3] 曹贵.谢赫“六法”原义新考[J].美苑,2013(02).

[4] 施荣华.论谢赫“气韵生动”的美学思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02).

[5] 李德仁.谈六法的最高境界[J].艺苑(美术版),1999(02).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谢赫
谢赫《古画品录》中的气韵生动探析
浅论谢赫《古画品录》中“气韵生动”的美学思想
浅谈东晋谢赫“六法”
谢赫六法分析
荆浩与谢赫画论观点的异同
荆浩与谢赫画论观点的异同
浅析刘道醇之“六要论”
探析谢赫“六法论”与佛造像间的审美关系
西汉秘密花园
从谢赫“六法”看中国画创作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