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斯大林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展示

2020-05-26顾海良

社会科学动态 2020年3期
关键词:斯大林列宁苏联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近来出版了俞良早教授等著《十月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在苏联的发展》一书。该著作从思想上和学术上系統展现了20世纪上半期在苏联以列宁主义和斯大林思想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一部精品力作。

该著作对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和实践作出了新的探索。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主张在工矿企业实施“计算和监督”的措施,即主张在企业建立工人组织,由工人组织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分配过程进行监督,对有关账目进行计算。它是在不改变企业所有制性质的前提下进行的,或者说是在不剥夺资本家财产的前提下进行的。列宁提出,必须在苏俄实施国家资本主义的措施,认为苏俄必须向德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学习。这项措施是以不改变所有制的性质即不剥夺资本家的财产为前提的。上述措施以一种渐进的、缓和的方式对待革命后资产阶级的财产和生产资料,有利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实际。这是对列宁关于社会主义过渡思想的理论创新。

该著作阐述了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关于执政的共产党面临危险的思想。列宁当时看到的这种危险,一是表现为国内战争时期实施战时非常措施使农民利益遭到损害而造成的工农关系紧张的危险;二是表现为实施新经济政策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得到增长的危险;三是表现为党和国家机关中的官僚主义严重存在的危险。列宁要求党的干部和全体党员充分认识到上述危险,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克服危险、推进党的事业发展的策略和措施。这是对列宁关于党的建设思想研究的拓新。

该著作对列宁逝世前提出的俄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同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排斥的理论作了探讨。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经济得以较充分的发展可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俄国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特殊性,即无产阶级在生产力未充分发展的时候夺取了政权,此后利用手中的政权发展生产力和发展经济,准备条件,在条件成熟时走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俄国特殊的社会发展道路,满足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必须有较高的生产力的要求,同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矛盾和不排斥。这是列宁主义研究方法上和学术上的创新。

该著作还对列宁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问题作了创新探索。1920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前夕和大会期间,列宁论述了东方社会发展的问题,意味着这一理论的产生。1922年底1923年初,他就东方社会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观点,标志着这一理论的形成。其主要内容是:关于东方国家容易发生革命的观点;东方的民主革命容易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东方国家虽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但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的观点;东方国家可以先于西方进行新制度建设的观点;东方国家必须渐进地组织经济建设的观点;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进程伟大而曲折的观点。列宁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的主题是东方社会主义问题,实现了社会主义主题由西方向东方的转移;将俄国、中国、印度等东方一系列国家的发展问题联系起来作研究,高度评价了这些国家的革命运动在世界历史上的作用;同日益发展的东方社会主义实践相联系,能够指导和说明20世纪东方的社会主义实践。

该著作对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理论发展作了全面探索。列宁逝世后,苏俄向何处去的问题摆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面前。面对当时国内和国际的错综复杂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态势,斯大林提出了苏联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内容是:在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地方”,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可以首先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和建成社会主义;一国社会主义建成的标准是苏联无产阶级依靠本身的力量战胜本国资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正确处理无产阶级同农民的关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工业同农业之间的关系;苏联对世界经济的一定的依赖性,不妨碍苏联保持经济上的独立和一国建成社会主义。此理论虽有不足处,但它在历史上发生了重要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斯大林提出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该著作还对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在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中的地位作出新的探讨。针对有人关于共产党可以创造经济规律的说法,斯大林指出,经济规律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存在,共产党人可以发现规律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规律。针对有的经济学家关于社会主义的苏联不需要进行商品生产的观点,斯大林指出,在苏联由于存在着社会生产的两种形式,一种是国家的或全民的形式,一种是集体农庄的形式,国家所能支配的只能是国有企业的产品。因此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是必需的。他还指出,由于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所以价值规律仍然起作用。它不限于商品流通的范围,扩展到生产方面,影响着生产。斯大林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特点和要求可以表述如下:用在高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斯大林的这些观点,深刻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从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视野。

该著作还对布哈林理论作了探讨。布哈林指出,俄国由于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无产阶级建设的社会主义必然是“落后的社会主义”,它具有同西方先进国家的社会主义不同的特点。但是“落后的社会主义”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逐步地走向完全的社会主义或比较先进的社会主义。他探讨了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提出它可以“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即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不必采取暴力剥夺的方式,可以用经济的方式如税收调节的方式制约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支持和增强社会主义的经济力量,进而使苏俄走向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布哈林的观点是对列宁主义相关理论的重要阐发。

该著作对联共(布)领导的反法西斯战争以及相关理论作了研究。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联共(布)领导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战争,并在战争过程中形成了重要的理论。譬如,关于坚持党中央的领导,形成党的核心领导力的理论。关于动员全体人民保卫祖国,形成人民战争伟大力量的理论;关于全面加强红军建设,发挥其抗战骨干力量的理论;关于实行战略转移和积极防御的理论;关于正义战争必定取得胜利的理论。这些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革命战争的理论。

俞良早教授等撰写的《十月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在苏联的发展》,是由我任总主编的《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九卷本的第三卷。这一卷既有独立的专著的价值,升华了列宁斯大林思想研究的学术境界,又有作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系统研究的价值,呈现了20世纪上半期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发展的华彩乐章。

作者简介:顾海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首席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100871。

(责任编辑  陈  艾)

猜你喜欢

斯大林列宁苏联
武装保护苏联
“你以为斯大林只剩这一条裤子了?”
委内瑞拉总统自称长得像斯大林
拉美有多少“列宁”?
斯大林坠马
纪念列宁
雾在做迷藏
影子
最后的岁月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