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视角,实现文本解读

2020-05-26施时玉

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儿童视角文本解读小学语文

施时玉

【摘 要】 随着生本理念的逐渐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也需要转变教学身份,由课堂的主导者转为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重点探讨了儿童视角下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策略,旨在提升小学语文文本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儿童视角

文本解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基础能力。单一和扁平化是儿童解读文本的共性特征。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教师需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积极引导小学生展开高质量的文本解读之旅,切实提高小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一、立足儿童视角,寻找内在联系

文本解读的基础是词句,只有明确词句含义,才能真正读懂文本。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乏丰富的阅读经验,所以他们经常用单一的方式解读文本,对文本的认识也停留在表面。如果教师不加以指导,学生将很难深入发展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往往高于学生的认知,如果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的思维很可能局限在某一点,无法从更高的角度理解文本。鉴于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打通文本间“点与面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例如,《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建成过程,其中有一句是这样描绘的:“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如果教师让学生解读“随遇而安”这个词语,学生也多半是检索工具书,最后得出一个简单的词语概念。根据词典注释,“随遇而安”指的是一种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得到满足的心态。但是,这种词汇一般用来形容人,此处作者却将其用来形容昆虫,就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难度。所以,尽管查阅了词典,学生依然无法理解此处“随遇而安”的深层次内涵。基于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看看作者写了哪些相关的内容。于是,在回顾过程中,学生发现作者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本来形容人的精神状态的词汇加在了昆虫上,目的是和蟋蟀的“特立独行”作对比。事实上,原文中早已经给出答案,“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此处“随遇而安”指的是昆虫的一种习性,它们不会花时间搭建自己的住宅,显得很随意,和蟋蟀对“住宅”的高要求产生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蟋蟀的特别。于是,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对待事物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所以在解读文本时很可能只着眼于某一点,显得流于表面。如果教师可以从旁指点,帮助学生疏通文本,就能提高小学生的解读能力。

二、立足儿童视角,化抽象为具象

文本是由文字符号构成的,而文字符号背后很可能隐藏着一个个妙趣横生的世界。对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形象思维较为发达,所以很容易对生动、鲜明的图画产生兴趣。如果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在文字符号和现实生活中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将抽象的文字内容转化成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画,激活学生的思维,就能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换言之,能否链接文字符号和生活世界对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例如,在教学《赵州桥》这篇课文时,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如果仅仅凭借文章中抽象性内容的描绘,学生很可能无法想象赵州桥的样子,对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等特点也无法产生深刻认知。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多媒体设施,将文字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现。比如,教师可以提前搜集世界著名大桥的建筑式样,利用投影仪进行呈现。接着,教师重点呈现赵州桥的建筑式样,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印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快发现赵州桥的“与众不同”。它横跨在宽阔的江面上,中间却没有一个桥墩,而且在大桥洞顶上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这种设计和教师给出的其他大桥的建筑风格有着显著不同。此时,学生脑海中不只是闪现一个个文字符号,更是切实出现了一座宏伟、壮观的桥梁。这样做不仅降低了学生的阅读难度,而且也让学生对赵州桥背后的故事产生了更多期待。

和成年人不同的是,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更加发达。这一思维特征意味着比起抽象的文字和逻辑,学生更喜欢也更容易理解的是图像。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化抽象为具象,就能提高教学效率。

三、立足学生实际,注意适度原则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年龄以及认知基础等因素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必须注意适度。所谓适度,指的是一种教育原则,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阶段水平以及知識基础展开教学,不能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给学生带来压力。换言之,教师既不能过度解读文本,也不能随便降低难度,确保教学合乎法度。

学生的每一次学习都意味着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展。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常常将学生当成“白纸”,忽略了学生既有的知识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既占用大量时间,对学生吸收新知识也构成一定影响。例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原文中有这样一句描绘:“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坛。”有的教师讲解到此处,要求学生分析作者将小兴安岭比作什么,然后仿照“什么像什么”这一句式造句。其实类似的练习,在一、二年级就已经进行过多次了。如果三年级学生仍然停留在这种简单的练习中,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结合这一句,教师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赏析语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是如何用细腻生动的笔触写出了草地之美,然后要求学生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景物进行仿写,这样才能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提高。

在文本解读中,教师需要注意“度”的取舍,既不能过分解读,加重学生负担;也不能降低难度,让学生原地踏步。只有合乎法度的教学,才会带给学生更多收获。

总之,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对教师而言,只有始终立足于学生的视角,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认知规律展开教学,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象化,才能让小学生领略到语文天地的广阔,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齐光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三部曲”[J].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2019(09):28.

[2]魏永宝.试论素质教育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新课程(中),2019(08):147.

猜你喜欢

儿童视角文本解读小学语文
尊重儿童视角 生成个性阅读
“基于儿童”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