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斯洛人本激励理论视角下的艺术生态

2020-05-26袁婕

青年生活 2020年9期
关键词:马斯洛

袁婕

摘要: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Maslow)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开创者,主张心理学研究应从人的本性出发,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艺术活动的产生和发展从来都离不开人的主体行为及创造性,可以说是人赋予了艺术以“艺术性”。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艺术”概念不断发展成熟,艺术学的相关学科也逐渐丰富和完善起来,经过一代代专家学者的努力,不论是艺术史还是艺术批评领域,都发展出了不同的方法和视角,引领我们通过不同的维度不断丰富对艺术的认识。随着十九世纪实证主义的发展,我们看到艺术研究也倾向于以文献的考证和社会、政治、经济等具体历史环境因素为出发点,其意义及科学精神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给予人类本性这一艺术生发的内驱力以重视。本文将结合马斯洛人本激励理论,以“人”为出发点,尝试对艺术生态中一些相关现象的出现、存在和发展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马斯洛;人本激励理论;艺术现象

马斯洛认为人是一种不断产生需求的机体,需求是机体行为活跃的激励因素。他将人的需求分为若干层级,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即对个人生理机制正常运转、基本生存得到保障的需求;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即对于免遭危险、自身安全得到维护的需求;社交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即希望在群体环境中愉快地生活,对精神上的支持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即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即希望自己的潜力得以实现,对自我完成的需求。[1]

马斯洛对于其需求层次所做的阐释,或许可以给我们理解艺术生态中的一些现象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

马斯洛认为人的行为会受其需求的激励,调动其所有能力来实现需求的满足。一般来说,所属层级越低需求越为强烈,且会越为优先地成为机体行为的激励因素。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便成为机体行为新的最为活跃激励因素,已相对满足的需求不再作为行为活跃的决定因素和组织者,以潜在的方式存在。

回顾艺术史,不难发现不论东方还是西方,艺术最初的发生都与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息息相关。关于艺术的起源流传较广的几种学说中就有“巫术说”和“劳动说”,而“巫术说”虽然在现在看来具有精神性,但先人最初施行巫术活动的目的仍然是为了生存。由于“艺术”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概念,内涵不但丰富而且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变,我们很难厘清艺术最初的原点究竟应该落在哪里,也没有必要做一个具体单一的归属,不同的学说会给我们提供不同的视角,但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古希腊的“tekhne”还是中国的“艺”,其内涵都是“技艺”、“技术”,其项下所包含的门类中不仅包括现代意义上的视觉艺术和音乐、诗歌等,还包括一些农业和手工业的类别。亦即是说,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绘画、雕塑、建筑与农业、手工业一样,核心价值在于其具有的实用功能,发展出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满足生存需求。同时相关的“美”的概念其核心要义也并非是能够产生视觉上的愉悦或满足人类审美上的精神享受,更多的是包含着“真”和“善”。《说文解字》中称“美:甘也。从羊,从大。”“美与善同意”[2],可见“美”的相关概念虽然也具有精神性,但在早期其核心要义仍是体现于对人类生存需求的满足。

当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更高层次需求成为激励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即安全需求。马斯洛指出常规意义的危机状态包括:疾病、自然灾害、战争、犯罪浪潮、社会解体、精神病变、权威的崩溃等。对于安全的需求会促使人们调动其一切能力来规避这些危机状态。古希腊时期雕塑家菲狄亚斯曾说:“再没有比人类形体更完善的了,因此我们把人的形体赋予我们的神灵。”[3]古希腊人在绘画和雕塑中创造比现实的人更完美的人体,最初即是为了创造神的形象,把最高的美奉献给神,以祈求神灵庇佑。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对安全的需求进一步促使人们不断完善着社会组织,同时着重强调和利用艺术的教育功能、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教化功能和维护政治或宗教统治的功能。中国发展出祭祀礼器,左丘明的《左传》中有如下论述:“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4]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归纳了:“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需求层次中的第四个层次为尊重需求,这一需求逐渐成为机体行为的主要激励因素在中国集中表现于“文人画”概念的形成和不断发展,在西方集中表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们为摆脱“工匠身份”,提高艺术和艺术家的地位所做的努力。他们一方面努力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并在创作中加以体现,另一方面建立理论:中国自苏轼至董其昌,文人画的精英文化属性不断得到阐述和推崇;瓦萨里提出“designo”概念,强调艺术是理性的结果,而非纯体力劳动,达·芬奇也将绘画同其艺术做对比,强调绘画中的科学成分和其中蕴含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以上需求得到满足后,自我实现需求成为行为的主要激励因素,中国画家们致力于在水墨中探求着崇高境界,西方画家们也开始着力探寻艺术在再现之外的可能,发展出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对自身艺术理念的探索中,在用艺术表达其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和对人生的思考中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

以上部分是将一个文明中的多数人作为主体,后将范围缩小至艺术家群体所做的论述,探讨了主体需求层次结构的变化如何引发了艺术生态中的种种现象的出现,以及引发了怎样的艺术现象,这里做进一步说明:

首先,一个阶段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可视为上一阶段多数人通过努力使其主要需求得到满足的结果,而这一结果成为这一阶段多数人的主要需求向更高层级过渡的条件和动力,故而一个国家中多数人的需求层次结构发展同该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直接相关、相辅相成。所以,尽管不同国家在不同时间点的文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其多数人的核心需求从一个层级渡到另一个层级所用的时间也不尽相同,亦即各国的文明和多数人的需求结构的发展速度不同,但在早期,不同国家的需求结构和文明水平通常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层层发展递进的,与此同时,作为文明的一部分的艺术其发展线路也大致相同。然而文明的發展并不总是一脉相承的。西方文明从古希腊文明至古罗马文明,再及后来的中世纪文明,直至现代文明,其间由于几大帝国的兴衰和连年的战乱,曾导致其文明有过不同程度的断裂。而偏居一隅的中国由于高原沙漠的阻隔,得以远离西亚、欧洲那些迭起的庞大帝国的兴起、扩张与衰落,几千年来在这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单元中保持着华夏文明的延续。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若以时间点为参照系对东西方艺术的发展状况进行对比会发生的错位,不难理解尽管西方艺术造型能力的发展要早于中国,但对于艺术中“自我实现”一端的极致发展却要远远晚于中国:文明的断裂不断地将西方文明多数人的需求拉回至“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层级,致使其只能调动其一切能力为满足其当下的需求服务,而这也同时解释了西方艺术在满足该需求方面尤为充分的发展。相应的,保持着文明延续的中国其艺术则有机会较早地实现在“自我实现”层级的充分发展。而由此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在十九世纪末叶遭遇撼动后直至建国和改革开放,中国艺术领域的一系列变化。

其次,各需求层次间不是绝对孤立的,也并非一层需求百分之百地得到满足后,更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而是人们的所有需求同时存在,并且都部分得到满足,部分未得到满足。只是按需求的强度来说,越是低层次的需求越是不可缺少,并且会越为优先地成为机体行为的激励因素。所以,即使在文明发展的早期,即使人类的行为选择最优先考虑的是满足其生存需求或是安全需求,但仍然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的存在并且通过部分得到满足,借由艺术进行感情交流、表达思想和自我实现的情况在早期艺术中也会存在。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在文明发展更为成熟的阶段,也有人困于生存需求阶段,放弃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故而不能忽视的一点便是在文明发展的大环境下,个体存在的独立性与多样性。

参考文献:

[1][美]亚伯拉罕·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唐译编译,吉林出集团,2013,18-30.

[2][汉]许慎:说文解字校订本,[M].班吉庆、王剑、王华宝校,凤凰出版社,2004,310.

[3]程志华:外国建筑史,[M].中国工业出版社,1993,17.

[4][战国]左丘明:左传,[M].[晋]杜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335.

猜你喜欢

马斯洛
马斯洛需要理论指引下双维分级护理模式对老年晚期肿瘤患者的影响分析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敲石工人的话
基于内容激励理论的小学德育教学实践
管理心理学马斯洛理论应用研究
敲石工人的话
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薪酬管理研究
浅析无意识设计理念的设计动机
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下的大学生社团建设长效性机制研究
对医务工作者进行满意度测评的危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