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振兴视野下晋江市深沪镇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
2020-05-26蔡佩瑜曾芳芳
蔡佩瑜 曾芳芳
[摘 要] 本文以福建省晋江市深沪镇为研究对象,从生态资源、旅游资源、经营管理、开发条件4个方面分析深沪镇乡村旅游开发条件,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生态振兴背景下深沪镇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如重点建设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生态旅游项目,强化政府领导、健全机构配置,优化旅游环境、筹集资金深入进行生态建设,以促进晋江市深沪镇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 生态振兴;乡村旅游;开发条件;深沪镇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08-20-3
在生态振兴视野下,乡村旅游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产业,近年来发展效益巨大。经济效益上,能调整农村的生产结构;社会效益上,能提升农村的优良形象;生态效益上,能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1]。乡村旅游是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的综合性产业[2]。本文立足福建省晋江市深沪镇优越的绿水青山资源,分析在生态振兴背景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条件,通过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体系,从生态资源、旅游资源、经营管理、开发条件等方面评价深沪镇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而提出深沪镇乡村旅游业发展对策。
1 晋江市深沪镇概况
晋江市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深沪镇地处晋江市东南沿海突出部,三面临海,一面依山。深沪镇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适宜游客前往居住与旅游。企业以服装业、海运和采矿为主,经济基础好。优良的自然、人文优势使得深沪镇成为中国主要侨乡之一,侨居海外华侨及港澳同胞约1万人。
2 晋江市深沪镇乡村旅游开发条件
乡村旅游资源是指位于乡村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资源[3],了解晋江市深沪镇乡村旅游资源的存量,才能做出科学评价,并提供开发建议。
2.1 生态资源
2.1.1 植被储量方面。晋江市植被总体可分为乔木林、灌草丛和滨潍沼生植被三大类型,其中草本与灌木占比分别达到了19%与35%。由于灌木与草本植物种类繁多,分布类型越来越趋于多元化,植物体系构成日益复杂。
深沪镇的代表性植物多为次生植被和人工林植被,以人工营造的防护林和经济林为主。深沪镇植被储量在晋江市位居前列,为生态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1.2 传统居民方面。晋江市总人口约103万,旅居海外的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约200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晋江人民充分发挥侨台、人文、区位及政策等独特优势,成为全国地级市经济发展最具竞争的地区之一,同时人才吸引力也在逐步提升。
深沪镇有深沪港码头,2003年的数据显示,镇上人口8万多人,来往海外侨胞4万多人,外来人口4.2万,共分布于7个社区、12个行政村。早在1997年,深沪镇总面积只有33 km2,人口仅有4.8万,短短6 a增加了3.4万多人,总体上人口增长速度随着外来人口的加入不断升高。
不同类型的传统居民聚集在一起,会产生不一样的文化,提升了当地的文化包容性,能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2.1.3 民俗风情方面。晋江市深沪镇最具代表的民俗风情是深沪褒歌,早些年深沪镇渔民为了调解情绪,邀请同行的船只一起高歌,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以消除劳动的疲劳。
深沪褒歌是渔民在生产劳动中以所见、所闻、所感为内容创造的,朴实的唱词中蕴含深刻的哲理,具有非常鲜明的行业特色和地域性。深沪褒歌作为闽南地区的渔歌是民间生活的写照,为研究闽南文化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2.1.4 特色产品方面。晋江市深沪镇具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吸引各方游客前来品尝或者是作为伴手礼分享给五湖四海的朋友。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深沪水丸,是用海鱼肉为原料制作而成的鱼丸,其取料精细、制作讲究,制作出来的产品嫩而不烂、极富弹性,为宴席中一道风味菜肴。同时,还有深沪的马鲛羹、野生紫菜、石花糕等特色产品,这些产品都可作为乡村旅游的衍生品。
2.2 旅游资源
2.2.1 交通条件方面。截至2017年,晋江市有公路里程2 400 km,其中高速公路64.56 km(互通出入口7个)。铁路全线上有福厦铁路,全长273 km,共设有14個车站,晋江站每小时最高聚集人数达2 000人[4]。
深沪镇现有大深公路、深金公路、英深公路及泉州沿海大通道等贯穿全境,陆路、海路运输十分方便快捷。虽然深沪镇没有晋江市的交通路网繁华,但是深沪镇在逐步发展过程中路网也在不断健全。
2.2.2 客源方面。游客数量与旅游经济效益直接相关。如果晋江市旅游资源无法吸引足够的客源,那么无法产生强大的经济效益[5]。
晋江市是中国著名的侨乡,旅居的华人、侨胞有10万余人。深沪镇也拥有很多自然旅游景观,海滨浴场沙滩洁净,还有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在人文景观方面,有烽火台、镇海宫等8处文物保护单位,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深沪镇发展“乡村游”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深厚基础。
深沪镇现有的旅游景点很多,但是大多数规模小、单调且分散,经营管理权属不明,政府对旅游景区的开发、保护力度,有待加强。以此,在生态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在不断改善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改善深沪镇的客源市场及条件迫在眉睫。
2.2.3 政策条件方面。政府的政策支持在很大程度上为晋江市深沪镇旅游业发展及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务院在2016年强调要求大力推进农民奔小康,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沪镇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带领全镇人民共同参与,改善深沪镇整体的生态环境和旅游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6]。
2.2.4 气候条件方面。由于地理位置独特,深沪镇气候宜人,能满足游客一年四季的出行需求。良好的气候条件为深沪镇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了自然条件。
2.2.5 特殊文化方面。深沪镇文化繁荣昌盛,离不开早期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兴起,晋江市的文化得到不同程度的传播与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之共同发展的是晋江市深沪镇淳朴的民风、端庄的礼仪文化、浓厚的闽南风情,这些也是吸引外来游客的重要因素。
2.3 经营管理
2.3.1 基础设施方面。近5年,深沪镇在水系治理方面投入了5亿元治理九十九溪。同时,为解决人多水少、水资源分布不均带来的一系列生产、生活问题,晋江市通过建设市引水第二通道工程向深沪镇居民普及自来水,来确保居民及游客的饮水安全。市域水系河道行洪排涝安全、水体清澈卫生、水环境整洁优美,能有效防止在旅游旺季发生旱涝灾害,确保旅客生命及财产安全。总的来说,深沪镇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已经趋近完善。
2.3.2 经济基础方面。2019年调查数据显示,泉州市在福建省生产总值中排名第一,人口基数也是最大的,为当地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另外,晋江市深沪镇是福建省著名的工贸城镇,依托良好的国家一级口岸优势,整体经济发展非常迅猛。调查数据显示,深沪镇现有各类生产企业42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86家,从业人员3.2多万人。
其中,深沪镇纺织业闻名全国,有全国纺织行业发展协会、中国企业联合会的授牌。全镇有染织企业14家,是全市最大的漂染产业基地,已发展成为面向国际市场的区域性生产基地。深沪镇致力于培养技术人才,为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2.4 开发条件
2.4.1 社会保障方面。深沪镇拥有1家一级乙等卫生院、41家卫生所,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通过省级验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全镇的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深沪镇在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蓬勃发展,科学文明已成新风尚,使得外来游客在深沪镇旅游更加安心。
2.4.2 人员素质方面。深沪镇在科学技术发展上取得了良好成绩,其中最著名的是拉链行业的科技创新领跑者以及福成良种畜牧场获得的“泉州市科学技术协作奖”。
2.4.3 教育方面。深滬镇有首峰、深沪2所中学,11所小学,7所幼儿独立园,居民教育意识渐强,有全面发展意向,可提高深沪镇的人文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3 生态振兴视野下晋江市深沪镇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晋江市深沪镇的生态旅游资源是未来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石,但也存在政府、群众等不够重视、过度开发等问题,致使深沪镇生态旅游发展受到阻碍。
3.1 深沪镇生态旅游开发缺乏科学性
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深沪镇大多景区的经营者是当地居民,相对于景区的保护,他们更加重视自己所获得的利益。生态旅游的有效开发是在保护环境下进行的,但是当地居民缺乏专业的环保知识及环境保护理念。
3.2 深沪镇景区政府管理不当
深沪镇的景区在晋江市的知名度很高,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但景区政府派遣的工作人员不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及综合管理能力,存在分工不明确或者部门冗余问题,从而导致景区整体管理不到位。
3.3 深沪镇农村生态旅游意识较为薄弱
到深沪镇旅游的人,或许是慕名而来,或许是他人介绍,不论是游客还是农民,或多或少对于生态旅游的概念存在误差,没有涵盖当地的人文旅游资源,由此制约了农村生态旅游资源的有效合理开发。
4 生态振兴视野下晋江市深沪镇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4.1 重点建设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生态旅游项目
对于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生态旅游项目而言,能在晋江市、福建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形成品牌效应。针对深沪镇特殊的科研价值及人文魅力,政府要予以重视,投入必要的经济资源对深沪镇进行开发与维护,让深沪镇独特的文化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
4.2 强化政府领导,健全机构配置
针对深沪镇的生态环境改善以及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部门应成立专业的培训小组,确定深沪镇未来的发展目标及具体任务,分工到人[7]。通过政府的力量及专业的引导,建立健全的管理机质及奖惩制度,将生态、旅游、文化等部门分离,成立专门的旅游机构,最大限度地利用财政资源发展旅游业。
4.3 优化旅游环境,筹集资金深入进行生态建设
为全面发展深沪镇生态旅游业,深沪镇政府部门要重视当地居民的生态专业知识培训,同时筹集旅游资金,对旅游资源开发实行倾斜优惠,对重点旅游项目要出台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同时,整合旅游资源,实行旅游产业集约性经营,并且加强行业之间的相互带动,建立一体化旅游管理机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7]。
参考文献
[1]黄云轻,李名威,魏名星.浅析将生态效益纳入农村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4):114-115.
[2]李文峰.美丽乡村建设为何发展乡村休闲旅游[J].浙江经济,2014(21):56-57.
[3]吴鸿燕.哈尔滨市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7.
[4]周志坚.晋江市区域交通规划研究与实践[D].西安:长安大学,2011.
[5]陈政,骆培聪,卢冬梅.厦门市旅游资源评价及其深度开发策略[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8(4):74-77.
[6]郑晓婷.晋江市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研究[J].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6.
[7]陈艳玲.发展旅游经济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以山西省晋城市为例[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2):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