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样态课程理念下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建设与思考

2020-05-26叶倩红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43期
关键词:园本课程课程建设幼儿园

叶倩红

【摘要】幼儿园园本课程的规划与建设是幼儿园主动面对教育改革政策变化的课程建设行为,能满足幼儿园及幼儿的实际发展需求,成为幼儿园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幼儿园课程建设面临着“教师课程意识不强”和“教师课程建设能力有限”等问题。要构建幼儿园园本课程,需在重视教师课程建设能力的基础上,依托幼儿园文化及课程愿景分层推进。

【关键词】新样态课程;园本课程;课程建设;幼儿园

建设“新样态幼儿园”,要有“新样态课程”做支撑。“新样态课程”在强化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基础性、均衡性的同时,更加突出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差异性、创新性和可选择性,也更能满足学生学生活和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伴随课程改革的进程,结合自身实际建设园本课程具有顺应政策和现实发展的双重意义。幼儿园园本课程的规划与建设是幼儿园主动面对教育改革政策变化的课程建设行为,能满足幼儿园及幼儿的实际发展需求,成为幼儿园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

一、园本课程建设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幼儿园开始着眼于园本课程建设,依托地域特点、文化类型、幼儿园历史等,开发了风格各异的园本课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重视园区本课程开发这一新的领域,但目前幼儿园园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程度尚有不足。

(一)教师的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是教师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的基本认识。它通常表现为人们在考虑课程问题时对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作为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内在力量,课程意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思路和行为方式,从而决定着教育的价值取向。长期以来,幼儿园课程往往倾向于通过教材、教师参考用书以及教学计划等文本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指引,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更多的将重点放在“怎么教”上,很少考虑到“教什么”“为什么教”的问题,通常只知道教学活动的存在,只有教学意识,缺乏科学、系统的课程意识。

1.教师对课程概念的理解

对课程相关概念的理解形成了教师的课程观。目前教师对园本课程的理解大多数来自于所在幼儿园实行的课程,将课程理解为具体的教材、学科或科目以及教学活动,也有把特色课程理解为园本课程。这些课程观使教师在工作中无法对课程内容、计划保持敏感度,难以及时根据幼儿心身发展的特点以及课程实施情景对课程内容、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难以自觉地组织和实施教学。

2.教师在课程中的角色定位

教师能否正确认识自己在课程开发中的角色将会直接影响其专业素质的提高和职能的发挥,进而影响课程的发展。目前幼儿园在拥有了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后,教师成为了课程建设的主体之一,但从目前情况看,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在质量上不高,其中教师对自己在课程中的角色定位不准确或定位单一成为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

斯腾豪斯指出:“最熟悉教育现场问题的人,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物。”教师每天与幼儿进行最频繁、最直接的互动,最熟悉教育现场的问题,因此教师就成为了决定园本课程质量的关键人物,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1.教师的教研科研素质

幼儿教师在实践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园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具备的教研素质有较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教科研素养总体水平偏低,尚不具备园本课程开发中所需要的能力。幼儿教师与专业的教育研究人员相比,在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上都有着相当程度的差距与不足。教师课程资源的意识薄弱,也没有能力参与到课程资源开发之中,甚至会错误地把教科书的改编理解为课程改革。

2.教师的课程研究能力

相当部分教师认为课程研究相对困难,表示缺乏从理论层面上的指导是导致课程研究能力缺乏的主要原因。这个原因导致老师对于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更多是停留在表面,没法上升到理论高度。很多幼儿园在实施园本课程的过程中,都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的后期将参与课程的过程整理成较系统的文字材料,对于课程的研究只能停留在基本的描述上,无法从理论高度对其加以系统的解释和研究。

二、关于园本课程建设建议

(一)保证园本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

1.园本课程建设要注重幼儿园课程的历史基础,并以幼儿的整体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基于幼儿园原有课程历史,并适当挖掘幼儿园的环境资源,利用本园教师的专业综合素质,在幼儿园内部逐渐形成的一整套课程体系。因此,园本课程的建设必须考虑幼儿园原有的课程历史和课程基础,考虑幼儿园已形成的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并注重发挥幼儿园长期稳定的优势资源。只有这样,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发展才会有可持续性。

2.园本课程建设要围绕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和办园目标来进行,避免主观性。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围绕幼儿园的办园理念,明确内容不能过于追求新颖性和一味迎合家长及社会的需求追求知识技能的传授,需要全面考虑课程的要素,在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形式和评价方式等课程要素上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系统,具有一定的完整性。

(二)提高教师的园本课程建设能力

1.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

课程建设的能力是专业能力的集合。园本课程建设要求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幼儿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培训加快教师角色转变,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建设,促成教师由一个实施者转变为建设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课程建设中去,并在课程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课程建设的能力。

2.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

专家的指导和引领在园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施的可行性,能为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和启迪。专家对课程的把握的深度比普通教师更加准确、理解更加深刻,能预测教育效果以及该课程建设的教育价值,富有远见。因此,教师在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疑惑能够在专家的引领下得以很好地解决。专家丰富经验的传授帮助教师更快地获得专业技能的提高,教师也能够在与专家的交流互动中不断學习理论知识,完善教育观念。

三、园本课程建设的思考

新样态课程理念的提出和实施能为当下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持。在新样态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程愿景

课程愿景是全园上下所共同持有的意向,它通常遍布到组织全方面的活动中,从而使不同的活动融会起来。愿景通常代表了全体组织成员对幼儿园的期望、信念和价值的共享,它是一种集体共同的目标。由于共同愿景与成员个人的愿景是一致的,因此必将增强成员的主体意识,更好地发挥其工作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首创性。

(二)校园文化

“所有的人类实践都是文化性的实践,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实现的。”因此,园本课程建设从本质上需要课程文化的更新与再生,只有在新生文化的背景支持下园本课程才能顺利实施和发展。因此,一个自由、宽松、开放的校园文化是有效地进行园本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让教师能在一个充分被赋权、被信任、被支持的环境下,乐于分享、勤于讨论、勇于批判,善于合作,共同设计课程、发展幼儿园的园本课程。

园本课程的建设是幼儿园工作的主要任务。在“新样态课程”理念指导下,幼儿园积极营造“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幼儿园生态,更好实现课程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促使幼儿园课程新样态得以更好地呈现。

【参考文献】

[1]陈如平,刘宪华.学校课程新样态[M].开明出版社,2016 (9).

[2]王长江,王恩军,李新乡,课题意义的涵义、价值与生成[J].现代教育论丛,2001(2).

[3]丛玉婷.幼儿园园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J]学前教育,2017(8).

[4]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幼儿园课程图景——课程实施方案编制指南[M].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

[5]郑先俐,靳玉乐.论课程领导与学校角色转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5).

[6]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经验出版社,2001(4).

猜你喜欢

园本课程课程建设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家园联手实施幼儿园本土文化教育课程
浅谈我园美术园本课程游戏化的开展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传统民间游戏与园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