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除精准扶亲的“文化基因”
2020-05-26吴兰友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20年3期
吴兰友
相对于动辄贪腐千万元亿元的贪官,2020年1月下《杂文月刊》选摘的《“精准扶贫”不能变成“精准扶亲”》一文,评论的云南一村党总支副书记赵真敏违规享用扶贫资金3767元,实在算不得大数额。其实,类似赵真敏的人还有很多,只是为何他们竟然眼睁睁看着贫困户受穷,却敢动用扶助贫困户的资金?
问题的根源不仅仅是透明做得不好,也不仅仅是监督不到位,还不仅仅是处罚力度不大,因为无论监督和处罚力度再大,只要相关人员“贼心不死”总能发现制度和工作的疏漏。类似赵真敏们的生活也许不缺这三千多元,他們向扶贫资金伸手的真正原因是耻辱文化观扭曲。
过去多年,在很多地方,在很多领域,多吃多占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价值观占据支配地位。扭曲的价值观必然带来扭曲的行为,而扭曲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市场,相关行为非但不会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还可能成为周围人羡慕的对象。
经济学家冈纳·谬尔达尔指出,“当腐败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行为模式,成为全社会的行为准则,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一种稳定的社会心理时,腐败文化就形成了”。如此社会生态一旦形成,必将产生“劣币驱逐良币”,不按所谓规则出牌的异类会被联手排挤。
所以说,根除精准扶亲产生的文化基因,需营造任何有违公共利益的行为都是耻辱而非荣耀的文化氛围,只有如此不愿腐的目标才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