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的发展不平衡在社会主要矛盾中的突出地位
2020-05-26李欣广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新的论断,观察社会现实,当中最不平衡最不充分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当代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表现在四个方面:智力技能、生理体力、情感与性格、道德风尚与价值观。它们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变化:社会进步的主要方面要转到人自身的再生产上,从物质资料再生产位于中心地位转到人的再生产位于中心地位。为实现人的发展进一步平衡、充分,要从各个方面努力:经济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扩大公共服务、调节经济关系、保障安全的商品劳务供给;政治上通过政治文明建设,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文化上做好教育、舆论、文艺三方面的系统工作;生态上加强生态维护、生态建设与强化商品的生态效用。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人的发展;人类自身再生产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0)02-0082-05
收稿日期:2019-11-01
作者简介:李欣广,男,广西大学商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基地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一、社会主要矛盾中最不平衡最不充分的发展来自哪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这一论断意义非常重大,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是对原有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更新、是与时俱进的科学论断的层面上,还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深思:在这个矛盾背后反映出什么问题。
既然“需要”与“发展”之间有矛盾,那么,具体是些什么矛盾?它们发生在哪些地方?这是首先要弄清楚的。
是物质产品的需要与供给的矛盾吗?不是。虽然中国经济生活中还有许多行业,例如,住房、交通、养老与幼托服务、医疗等严重供给不足,虽然社会上仍然有贫困群体、贫困地区,但总体上社会经济已经由短缺状态变为过剩状态,全国人民多数进入了小康生活行列。产能过剩反映了生产力的结构失衡,商品财富是量有余而质不足。因此,经济领域存在着“需要”与“发展”的矛盾,但这不是主要的问题。
是精神产品的需要与供给的矛盾吗?不是。近十多年来,精神生产能力急剧增长,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扩张了精神产品的传播力,而社会精神需求的增长却十分迟缓。例如,在书籍增长的同时读书的风气却每况愈下。还有许多人有这样的切身感受:这么多精神消费品,我都没有时间消费了。尽管精神产品质量仍有不足,但供需矛盾并不严重。
是社会领域中的矛盾吗?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们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从严治党、整肃政风、制度防腐、法治建设等方面已经是大有作为,公平、正义、安全都有显著改善,人民群众对这方面的进步十分赞赏。但是,一方面社会在进步,一方面又有新问题不断涌现。就拿安全来说,十多年前长途班车经常遇到车匪路霸,现在已基本消除了。但是,近年来电信诈骗层出不穷,“碰瓷”一类新骗术花样翻新,使人防不胜防。警察人数增多了,防范措施增加了,安全成本提高了,生活便利降低了,比起十多年前,安全指数却没有明显上升。社会在解决安全问题时,颇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情形,问题不在“道不高”,而在“魔在长高”。看来,社会领域中的矛盾,不能就事论事。
是生态产品的需要与供给的矛盾吗?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清洁的空气、水、土壤,优良的自然环境,在各地的供给是不均匀的。像前段时间京津冀地区的雾霾严重,问题严峻,但不可能长久。只顾经济开发、不顾生态平衡的做法越来越难以推行,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思路成为许多地方的选择,山清水秀的图景已为许多地方所追求。因此,中国有的地方这个矛盾突出,有的地方矛盾不大。
认真观察下来,中国当代最不平衡最不充分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由此造成各个领域一系列矛盾,许多还是难以克服的矛盾。正是这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最突出方面。
二、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
中国当代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的智力技能方面。中国经济发生的变化包括: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快速发展,大步进入信息化社会,开始从制造大国转为制造强国,启动了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推进的进程。这些变化主要靠人才支撑,一批批科技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工人正在涌现。但是,跟上述产业变化的势头相比,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远远不足。在三次产业的人才状况中,服务业较好,制造业居中,农业人才则很不足。由于农村教育水平长期低下,能够从事现代农业的劳动者远不能满足需要。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数只能从事技术简单、以体力为主的工作。将教育的发展与生产领域的人力资源的增加更直接地联系起来,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
(二)人的生理体力方面。中国的人均寿命逐年提升,说明总体上中国人的身体状况改进。但也有不容忽视的问题。据统计,中国人所患的许多疾病,例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占人口的比重,超过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社会经济中,医疗业是短板,直接原因是医院与医护人员的增长总是赶不上求医者的增长。再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中国青少年四体不勤两眼过勤,体能不足而近视比例过大。这是由于相当多的青少年沉溺于电脑游戏与手机信息消费造成。中国有再度淪为“东亚病夫”的危险,不同的是解放前的“东亚病夫”是国家贫穷落后造成的,而今后可能的“东亚病夫”则由生活好了同时生活习惯不良所造成。
(三)人的情感与性格方面。社会总的发展趋势是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际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越来越小。这也就要求人越来越善于调节相互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追求和谐。然而,这种社会客观要求却得不到实际的满足。人的情感与性格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同样是社会成员,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与处理人际关系非常糟糕两者的分野愈益增大。许多并不严重的社会矛盾演变成剧烈冲突以致惨痛悲剧,就是由于情绪失控造成。没有犯罪动机而仅仅由于矛盾失调而犯罪的,占了越来越大的比例,人们称之为社会上弥漫着“戾气”。对于人际之间的矛盾,即使矛盾还处在萌芽状态一些易走极端的人也升级为用杀人手段来解决。还出现了这样的人群,由于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却将怒火燃向毫无关联的人群,甚至对天真可爱的儿童痛下杀手。世界上出现的恐怖主义分子,就是这么一股势力,他们有某种政治诉求,不是通过政治手段来争取,而是将人民群众作为他们的人质,通过对无辜平民的恐怖行为来制造影响,表达诉求。实际上,他们实施的罪恶行径对于达到其目的根本没用,只是增加了社会的痛苦与负荷,也显示了他们绝望的本性。社会上零星的恐怖分子时有出现,成为文明程度逐步提升的社会身上的毒瘤。这样一来,社会就必须以极大的物力财力技术力量来维护公众的安全,所以我们看到了以前不曾出现的安检措施,以及幼儿园设立的保安岗位增加。
(四)人的道德风尚与价值观方面。思想多元化是社会的一个趋势,本来应当存在于认识领域,但实际也伸向伦理道德领域。损人利己,自古以来就有,但此类行为从来就是只做不说,很少公开宣扬。当代却出现对此失德自我标榜的思潮。整个社会,财富越来越多,但人们对金钱的追求却越来越狂热。现在社会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对“唯钱是从”是大有改进,城市的公园、厕所不收费了,义务教育不再成为逼迫缴费的场合了。但这点进步,未能抵挡更广泛的逐利揽钱狂潮。偷盗、抢劫、诈骗、绑架、贩毒等类犯罪,其共同点就是非法图谋钱财。案件频发,反映社会上有部分人选择了以犯罪为一辈子的谋生之道。他们身居下层,但已完全迷上富贵生活,彻底抛弃了勤劳节俭的品德。法律的惩罚仅仅被视为谋生的风险,他们愿意冒此风险。另外,过去提倡学习雷锋,有积极响应、引为楷模的,有口头响应、缺乏行动的,也有冷漠视之、不予配合的,但却没有算计“雷锋”、敲诈“雷锋”的。人们很难想象有意去陷害好心帮助自己的人,借以谋取丧尽天良之利。现在“碰瓷”一类陷害对自己好心的人,且手段还不断精细。人性的“恶”在“进步”,反衬了“善”的弱势。这与社会经济的进步、精神文化的丰富多彩、旅游带来人们眼界的开阔等极不相称,极不协调。文明被扭曲了,好像一个越长越健壮的人,身上的毒瘤也越长越多。道德沦丧的,还有官员贪腐、渎职、胡作非为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对此就不再细论了。
在人的发展中,诸如此类的倒退、低谷、负面,构成相对于进步、高地、正面的不平衡状态,也体现着社会成员在德、智、体、情的发展不充分。
三、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历史性启示
人的发展成为中国当代最不平衡最不充分的发展,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变化。
马克思创立了社会再生产理论,经过后人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理论体系。刘思华教授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面再生产理论是五种生产与再生产的统一: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类自身生产与再生产、自然生产或生态生产、社会关系生产与再生产[2]。笔者对其中的人类自身生产与再生产有自己的新观点:这类再生产不限于“人的增殖或种群繁衍”,它总共包含四个内容:一是以人类的生命繁衍为目的的人口生产,这类生产联系着计划生育、卫生和保健事业。二是以人的生存和生活为目的的消费活动,涉及直接与消费者相关的产业,如零售商业与生活服务业。三是以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为目的的人力资源积累,主要有社会教育与国民教育事业。四是人的社会群体再生产,包括群体类型(家庭、家族、氏族、部落、部族、民族)及群体关系的生产,涉及到家庭形态、婚姻形态、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传承。
人类社会的早期历史,主要进步发生在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上。为了与自然界斗争的需要,即获取食物的需要,人类必须使自己的种族强大,人类的社会调节首先是婚姻制度的变革,从远缘相交的科学繁殖中使每个个体健康强壮,这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有明确阐述[3]。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随着社会分工与阶级社会的产生,人类主要的进步力量是来自物质资料再生产,主要效果是不断满足部分社会成员的肉体与感官需要。对人自身的进步则既有前进又有倒退,相比物质资料再生产,进步就不够明显。概括来说,社会经济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在“客体”方面大有进步,在“主体”上有进有退。人类在生产劳动上的技能总体提高,对世界的认识更加丰富深入,而体能、处理人际关系的素质以及心灵境界,很难说有多少超越古代、近代的状态。一个旁证就是,当我们看到古人对于自然界、对于社会历史的内部结构、对于客观规律的描述时,往往会觉得他们的认识幼稚可笑,但是对于古人关于人际关系、自身修养的论述,则感到很有教益,这是因为我们现在还远远没有达到古人的认识境界。而古代留下的医疗健身、武术健身的文化遗产,现在仍然成为人们保健的重要指南。
因此,从现在起,社会要进入这样一个历史转折的时代:从物质资料再生产位于中心地位,人的再生产位于辅助地位,转变到人的再生产放在中心地位,物质资料再生产位于保障地位。社会发展要在这个意义上,某种程度向人类早期历史“回归”——将发展进步的主要方面放在人自身的再生产上。马克思早就指出,未来社会中人的能力、个性的全面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源泉。这一论断突破了工业社会的眼界,超越了人们把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放在工具即机器体系上的局限。当代一些西方经济学者认为有关“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更重要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上述论断的不自觉的感受。对马克思说的这个能力,我们不能停留在传统认识中,认为它仅仅包括人类与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能力,其实它也包括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的能力,还包括人一定程度上恢复适应自然的能力,就像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过的适应能力。所以,将来的教育,必有一部分是以广义的体育为内容的,就是锻炼人的抗热、抗寒、抗体力疲劳的能力,锻炼多种类型食物的消化能力。从物质享受转到物质磨练上来。这时,人类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就会与当前的商业文化格格不入,生产关系的变革必将伴随。而观念的变化就是这种变革的反映与指导。
开启这样一个历史转折,是我们针对社会主要矛盾、解决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根本行动。
四、促进人的发展进一步平衡、充分的思路
为实现人的发展进一步平衡、充分,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各个方面努力。
(一)经济上。在有质量、有效益的经济增长中,争取解决好这些问题:“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1]9上述提到的问题,除了教育、医疗方面的问題解决还有自己的方式方法与自身内容外,其余的都可以通过经济发展来对付。
我们必须认识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不仅是发展目标的选择问题,在发展过程中还充满“以人为本”的理念。这要从“四根支柱”体现出来。
一个支柱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1]46。为此,每个工作单位尤其是企业,都要多支出一些成本来改善工作条件,坚持8小时工作制并开展工间操活动,完善各种防止职业病的设施,改进工作环境,同时注重为个体经营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让农贸市场更宽松、更清洁、更敞亮,使其不再成为拥挤、肮脏、缺少新鲜空气与自然光的场所。
一根支柱是扩大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非市场交易事项,一个完全彻底贯彻市场交易的社会,必将促使社会成员陷入疯狂赚钱敛财的生活状态中。我国社会曾经有过处处要钱的时候,进公园要入园费,进厕所要入厕费,问路要信息费,其后果就是助长拜金主义社会风气。基本的公共服务是健康的市场经济的要件,而扩大的公共服务是走向更高文明形态的良性因素。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包括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是重要的公共服务。这根支柱的历史意义,就是弱化当前所处的“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在生产力所能提供的财力基础上增加社会成员的自由度。
一根支柱是平等的经济关系。市场有两重性,一是它不认人的社会身份及其中的特权,讲究平等竞争;二是它不管各人的具体条件,在竞争中必定会扩大差距,趋向两极分化。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实现第一重性的效果,又要大力调节第二重性的效果。要发挥政府各种再分配调节职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居民的劳动收入比重应当逐步超过财产收入的比重。通过开展扶贫攻坚,将历史、地理条件造成的经济贫困消除掉,让所有社会群体走上平等发展之路。
一根支柱是安全的商品劳务供给。重点是在教育、医疗、食品、药品领域,消除假冒伪劣产品的供给,保证消费者的付出能够得到等值或大致等值的供应。保障老人、儿童在接受专门的服务中不受虐待。
(二)政治上。通过政治文明建设,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日益增长的要求,使人们能够充分有效地行使民主权利,感受人人讲道理、讲规则的社会氛围,营造每一个人的经济权利和人身权利都不被侵害的生活环境,使公众对国家、区域、社区的事务越来越积极参与,从而也越来越理性。和谐的社会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公民既要有当家作主精神,不要“为谋利甘为奴”,又要遵纪守法,自觉约束自己。对社会事务,既要主动关心、积极建言建策,又要理性平和、设身处地、认真负责。政府与群众都要学会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待不同观点应形成“和而不同”的风气。
(三)文化上。社会要通过教育、舆论、文艺三方面的系统工作,开展倡导精神文明建设,鼓励社会成员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高素质者。有理想,是与社会科学中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大众化、民族化、时代化相联系的;有道德,是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的;有纪律,是与城乡管理、团体管理相联系的;有文化,指狭义的文化,应创造环境气氛与物质条件,引领人们爱好读书看报、歌舞、书画、摄影、体育武术,达到开拓眼界、放宽心胸、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效果。人们能够不断提高情商、智商、健商,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精神保障。
(四)生态上。在生态上有两项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的措施。一是通过生态维护与生态建设,保持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保障。从大的环境来看,应将保持大气、水域、土壤的清洁等纳入发展规划,确立与实施更多的环保措施,消除雾霾、沙尘暴、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提高各地的国土整治、城乡建设生态水平,提升经济发展的生态化程度。从小的环境来看,要有更多的治理方法与限制规则,促使三次产业中的经营单位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解决废气、废水、废渣、粉尘的排放,消除生产、生活上的污染。加强绿化、美化,实现生态城镇、生态乡村、生态社区、生态厂区、生态矿区,保证人民群众获得清洁美丽的环境。二是在物质产品上,推广、普及越来越多的生态产品,消除有害人们健康的反生态产品。对于商品的生态效用,有一个科学认定的问题,要通过发展食品科学来提高人们对商品生态效用的认知水平,要突破商业利益的阻扰,大力普及商品生态效用的相关知识。食品是生态效用最突出的商品,食品中既有可直接食用的农产品食品,也有农产品原料经过加工的工业食品。近年来社会面对的最突出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就是农产品的生态效用每况愈下,因为农产品生产在技术进步的借口下走上了歧路,生产者盲目强调节省劳动、缩短农产品的生长周期,利用生物技术来人为地干扰生物的自然生长,产生对作物、畜禽催生催长的效应。结果资本循环加快了,投资利润率提高了,但农产品的品质严重下降,有数量没质量。人们食用这样的农产品,只能多害少益。对此需要有重大拨乱反正,就是要让经营者放弃缩短农产品生长周期、放弃不合理的生产效率来满足消费者的生态需要。所有行业的食品生产,都应当树立生产效率服从于生态效用的原则,也就是经济效果服从于人本目的的原则。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刘思华.生态马克思主義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89.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
责任编辑莫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