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实证研究
2020-05-26陆蓉慧林小芳谢世杰
陆蓉慧 林小芳 谢世杰
摘 要:为了探究民办高校大学生学校适应情况,采用方晓义等人编制的《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350名民办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高校大学生学校适应情况较差。单亲家庭与非单亲家庭学生在学习适应上存在显著差异;担任学生干部与未担任学生干部学生在学校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择业适应、自我适应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学生在学习适应、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习成绩排名学生在学校适应、学习适应、择业适应上存在显著差异。最后得出结论: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学校适应情况更好,尤其在人际关系、择业及自我适应上表现更突出,大一学生在学习适应方面更好、满意度更高,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学校适应情况越好。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校适应;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20)05-0023-03
学校适应是一个多元且广泛的概念,早期对学校适应的研究是从心理问题的视角来进行考察[1]。随着学校适应研究的深入,有学者从预防科学、生态学等不同角度考察学校适应,对学校适应进行了不同的定义。大学生身处校园衔接社会,其生理发育基本完成、心理上相对独立但经济上尚未完全自主,他们所处的特殊阶段决定了大学生的学校适应不同于中小学生,不管是学习、生活环境还是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本文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认为大学生学校适应是指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对学习、人际、自我、环境等方面的适应。
大学生学校适应情况反映了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大学生学校适应不良不仅会严重妨碍其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而且会严重影响其就业以及工作后的表现[2]。大学生学校适应不仅是青少年适应社会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对大学生自身而言能否适应大学生活完成自我角色的转变对自身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对教育者来说提升大学生学校适应水平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意义。大学生学校适应作为高校教育者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有学者针对大学生新生[3]、农村大学生[4]、留守大学生[5]、少数民族大学生[6]等特定群体学校适应进行了调查,有研究发现:不同类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学校适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就业自信上一般本科院校大学生得分显著低于“211”“985”高校学生[7],也有学者研究发现独立学院新生的适应情况比普通本科院校新生好[8],不同类型高校学生的学校适应情况有所差异。在我国,相比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社会认可度更低,就读民办高校的学生其学校适应状况如何值得探究。本文拟通过了解民办高校大学生学校适应情况,为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学校适应水平提供数据支撑,为民办高校学生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意见。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江苏某民办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75份,去除填写不完整的问卷,收到有效问卷350份,有效率为87. 5%。被试情况如表1所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学校适应情况进行调查,问卷分为基本信息和学校适应量表两个部分,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采用方晓义等人编制的问卷[9],问卷包含学习、人际关系、择业、情绪、自我、校园生活和满意度七个维度,采用五级评分,量表重测信度为0.918,信效度良好。
二、研究结果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学校适应总体情况
通过将学校适应及其7个分维度与常模数值51进行单样本t检验发现: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远低于常模适应水平(t=-107.901,p<0.001)。总体上看,民办高校大学生学校适应情况较差,尤其在满意度(M=14.97)、校园生活适应(M=26.2)及自我适应(M=26.58)上得分低,这可能与学校办学性质有关。
(二)不同背景变量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学校适应特征分析(见表2)
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民办高校大学生学校适应及其各维度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单亲家庭学生与非单亲家庭学生在学习适应上存在显著差异,非单亲家庭学生学习适应水平显著高于单亲家庭学生。担任学生干部与非班干的学生在学校适应总分及人际关系、择业适应、自我适应上存在显著差异,担任学生干部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非班干学生。
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年级学生在学习适应及满意度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成绩排名学生在学习适应、择业适应及学校适应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在学习适应及满意度上,大一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其他年级间没有显著差异;在学习适应上,成绩排名前十的学生得分顯著高于排名靠后的学生;在择业适应上,成绩排名前十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排名31名及其以后的学生;在学校适应总体得分上,成绩排名前十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31名及其以后的学生。
三、分析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江苏某民办高校3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大学生学校适应低于常模且差异显著,这在 表2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办高校办学基础较为薄弱,社会认可度较低。依靠社会力量办学的民办高校的质量、规模、办学经费以及师资力量、教育设施等都比较薄弱[10],其办学社会认可度较低。此外,民办高校在高考招生中录取的生源质量相对较低,这也可能导致民办高校学生学校适应情况较差。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校适应在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方面没有显著差别,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11],民办高校大学生学校适应不受其性别、生源地及是否独生子女的影响。男女大学生在学校适应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与董增云[12]、伊学慧[13]的研究结果一致。但有研究发现男大学生学校适应性显著高于女生[14],还有研究发现女大学生学校适应水平高于男生[7],出现不同结果可能是由于不同量表、施测对象等多种原因所导致。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学校适应水平显著更高,尤其在人际关系、择业适应、自我适应表现更好,这与罗良针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4]。一方面可能是学生干部本身具备更好的人际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遇事更有主见,表现的抗挫折能力更强、适应性更好;另一方面学生干部在协助教师管理班级、组织活动过程中,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个人的适应性不断增强。非单亲家庭大学生适应水平显著更高,在其他维度上非单亲家庭学生得分更高,这表明家庭环境尤其是夫妻关系对学生的成长的重要意义。依据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个人的家庭环境会影响其在学校的表现,单亲家庭的学生只能与父母其中一方甚至是与祖辈一起生活,在学习、生活上获得的支持和帮助相对较少,容易遭受情感忽视,对环境适应性较差。单亲家庭学生的家庭环境及氛围影响其个人的适应和发展,这符合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
大一学生学习适应性普遍更高,这可能是因为大一学生刚从高中进入大学,其学习基础和习惯能较好地适应专业学习,加之本研究调查学校大一学生有早晚自习制度,这可能是导致大一学生学习适应更好的原因。而大二和大三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任务较重,尤其是到大三时候学习任务更为繁重,而大四课程基本修满,忙于实习,学习上负担较轻。大三学生的满意度显著低于其他年级,这结合学习适应情况来看,大三学生学习任务更重,且大三衔接大四面临毕业去向的选择,应对的事情更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满意度。排名越靠前的学生学校适应水平越高,这表明高学业成就对个人发展具有积极正向的作用,成绩越好的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表现显得更优秀。学习成绩排名越靠前的学生其学习适应水平越高。在择业适应上,班级成绩排名前十的学生均值显著高于31名及其以后的学生,这进一步反映了学业成就对个人其他方面发展的影响。学习成绩较优的学生对待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法较优,这在择业上进而体现出来,对自己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和定位,在职业规划上思路更为清晰。当然,造成学习成绩更好的学生在学校适应上表现更好这一结果值得更为深入的探究,大学生学业成就对个人发展的哪些方面有影响及如何影响等。
四、建议与对策
尽管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高校大学生学校适应状况不尽如人意,这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但这不能否定民办高校大学生,甚至否定民办高校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因此,为进一步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学校适应水平,本文针对调查结果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意见以便参考。
从學校层面说,拓宽办学经费渠道的同时合理充分使用办学经费;在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师资力量、管理水平,加强教学手段等软件设施建设,比如在师资上,通过以老带新、教学大赛等多种激励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坚持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同时采用多样方式引导学生增强适应能力,比如开展主题团体辅导活动、开设学校适应选修课、开展有关的征文朗诵等比赛活动。
从学生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层面说,针对不同背景学生采用不同的思想教育办法。在对象上,学生工作者要关注、关心来自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学生,对不同年级学生有侧重地进行指导。在方法上,学生工作者可以采用主题班会、学生座谈会、谈心谈话、团日活动等多种方式为学生答疑解惑,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和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婵,盖笑松.中小学学校适应的理论模型与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72—175.
[2]许拥旺,张卫,许夏旋.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自我决定的中介作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83—87.
[3]何爽,等.家庭亲密度和大学生新生学校适应的关系:分离—个体化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4(5):87—90.
[4]张向东,刘慧臣.农村大学生的角色认同与学校适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1):6898—6900.
[5]张艳敏,胡成洋,等.合肥市留守经历大学生学校适应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83—85.
[6]李泰.朝鲜族大学生学校适应的问题研究[J].现代交际,2016(9):32—33.
[7]邹小勤.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特征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4(5):100—104.
[8]杨鸣,孔蕙敏.独立学院与普通本科、高职学院新生的适应比较[J].社会心理科学,2011,26(8):89—94.
[9]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95—101.
[10]郭航,郭巍巍.民办高校竞争战略分析——基于波特竞争五力模型[J].黑龙江教育,2019(2):8—10.
[11]唐辉一,令狐绍凤,等.贵州省在校大学生学校适应水平的现状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3):26—28.
[12]董增云.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13]伊学慧.大学生的学校适应及其成人依恋的关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14]罗良针,林昱衡.当前大学生学校适应状况调查[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8,39(3):104—108.
(责任编辑: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