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2020-05-26李艳清刘玉婷周雪静李兆子
李艳清 刘玉婷 周雪静 李兆子
【摘要】 目的 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7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5例。两组患儿均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干预6 h后血气指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干预1周后并发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气胸、鼻黏膜损伤等]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6 h后, 两组新生儿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较本组干预前明显升高,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较本组干预前明显降低, 且观察组SpO2(95.97±2.64)%、PaO2(86.30±14.76)mm Hg(1 mm Hg=0.133 kP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42±2.20)%、(68.75±12.30)mm Hg, PaCO2(38.20±3.13)mm H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53±3.88)mm Hg,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机械通气时间(2.82±0.24)d、住院时间(15.56±1.35)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20±0.48)、(23.65±1.24)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57%,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2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再辅以综合护理干预能更好改善血气指标,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无创呼吸机;综合护理干预;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1.078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早产儿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 主要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导致肺顺应性降低所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气促、发绀, 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呼吸衰竭, 是导致早产儿病死的首要原因[1, 2]。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临床普遍应用, 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 而与机械通气相关的护理策略则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日常护理中至关重要, 通过正确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地降低机械通气并发症的发生率, 改善临床预后[3, 4], 且针对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的相关护理策略报道较少。本研究比较常规护理干预和综合护理干预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过程中应用的护理效果, 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7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5例。对照组中男21例, 女14例;胎龄27~36周, 平均胎龄(32.0±2.4)周;出生体重990~2940 g, 平均出生体重(1725±420)g;1 min阿普加(Apgar)评分:≤3分5例, 4~7分18例, ≥8 分12例。观察组中男20例, 女15例;胎龄28~36周, 平均胎龄(32.3±2.3)周;出生体重990~2950 g, 平均出生体重(1736±414)g;1 min Apgar评分:≤3分5例, 4~7分19例, ≥8 分11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①符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②具有机械通气指征;③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 2. 2 排除标准 ①先天性呼吸系统畸形;②存在心、肝、肾等脏器疾病。
1. 3 方法 两组患儿均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通气护理:通气过程中密切关注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各项生理指标变化, 根据监测指标调整通气频率、潮气量, 避免出现通气过度或通气不足。②排痰护理:足月儿予叩击排痰法, 对胸部及背部给予快速有节奏叩击, 每个部位持续2 min, 早产儿予震颤排痰法, 于前胸部、背部、双侧腋下自下而上作轻柔的上下抖动, 每个部位重复6~7个呼吸周期, 排出痰液后再进行肺部听诊。③吸痰护理:每隔30 min检查患儿呼吸情况并及时进行吸痰, 采用浅层吸痰, 使用一次性吸痰管, 注意湿化人工气道, 插管过程中可适量使用镇静剂, 吸痰管插入气道的深度为气管导管长度, 吸痰时动作要轻柔, 每次吸痰时间控制在5 s内, 可重复数次;④口腔护理:定期清洁患儿口腔, 使用2.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口腔, 3~4次/d, 预防口腔感染。⑤发育支持护理:减少光线对早产儿的影响, 保持病房安静、干净、整洁、通风及合适的温湿度, 减少侵入性操作刺激所引起的疼痛, 依据患儿具体情况给予患儿高蛋白、高热量营养支持。⑥药物护理:患儿依次取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及仰卧位, 将肺表面活性物质先加温至37℃, 每种体位分别给予总药量的1/3, 给药时间<5 s/次, 给药后立即给予复苏囊加压辅助通气1 min, 促使肺表面活性物质均匀分布于肺部, 缓解给药所致的缺氧症状, 给药过程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临床症状调整呼吸机参数。
1. 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干预6 h后血气指标, 包括SpO2、PaO2、PaCO2。②记录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③干预1周后, 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 包括VAP、气胸、鼻黏膜损伤等。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新生儿干预前后血气指标比较 干预前, 两组新生儿SpO2、PaO2、PaCO2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 h后, 两组新生儿SpO2、PaO2均较本组干预前明显升高, PaCO2均较本组干预前明显降低, 且观察组SpO2、Pa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新生儿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新生儿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57%,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2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机械通气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手段之一, 可分为有创机械通气和无创机械通气2种, 不论哪种机械通气均可能引起VAP[5, 6], 常导致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并发症发生率上升、治疗费用增加等。无创机械通气相比于常规机械通气疗法能有效提供氧气支持, 改善呼吸困难症状, 气道正压通气能锻炼患儿自主呼吸能力, 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张萎缩肺泡, 改善动脉血气指标, 且无需进行气管插管, 能降低气管损伤发生率, 同时不影响患儿进食。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在婴幼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时规范操作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新生儿干预6 h后SpO2、PaO2均较本组干预前明显升高, PaCO2均较本组干预前明显降低, 且观察组SpO2、Pa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文献[7, 8]研究相符, 表明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再辅以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维持患儿通气功能, 改善患儿血气指标, 这是由于综合护理干预通过排痰及吸痰护理可有效清除气道内的痰液, 有助于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 口腔护理可有效避免细菌定植, 避免口腔感染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与文献[9, 10]研究相符, 提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辅以综合护理干预能有助于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而机械通气时间与VAP发生率呈正相关[11, 12], 因而, 综合护理干预能有助于降低VAP發生率。VAP是导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的重要原因, 其病死率可高达26%, 因而, 如何预防VAP发生是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的关键。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57%,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2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辅以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VAP、气胸、鼻黏膜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再辅以综合护理干预能更好改善血气指标,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 钟丽花, 王亚洲, 李欣. 海南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临床肺科杂志, 2019, 24(1):22-25.
[2] 宋丹, 梅花, 谢华, 等. 内蒙古部分地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治现状的多中心调查分析.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9, 26(2):107-112.
[3] 黄春丽. 机械通气在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与护理研究.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7):136-137.
[4] 张振娟. 对接受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分析. 当代医药论丛, 2018, 16(22):211-213.
[5] 张莉, 郑肖瑾, 张耀, 等. 晚期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5, 23(12):27-30.
[6] 邓荣英.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机械通气相关护理措施分析. 中国医学工程, 2015(10):177-178.
[7] 廖艳芳. 护理干预在行无创机械通气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5, 34(6):778-780.
[8] 邓敏芝, 姚志红, 温才娟. 综合护理在行持续性通气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中的应用.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25):3147-3149.
[9] 夏婷婷. 护理干预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医疗装备, 2017, 30(22):172-173.
[10] 邓丽莲, 梁尚云. 综合护理干预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持续性通气下的应用效果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7, 12(20):158-159.
[11] 杨晓彤.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常频机械通气常见并发症及预防策略. 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12):1631-1632.
[12] 刘显峰. 机械通气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研究. 江西医药, 2014, 49(5):413-415.
[收稿日期:2020-01-17]
作者单位:529300 广东省开平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