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发挥在职党员在城市基层治理当中的作用

2020-05-26王丽

新丝路(下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党组织党员基层

摘 要:城市基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是推动城市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职党员是城市基层党组织中具有独特优势的主力军,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骨干力量,也是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可靠力量。充分发挥其在城市基层治理当中的作用,对于加强和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在职党员;基层治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城市基层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城市基层社会当中基层党组织是领导核心,其建设水平和作用发挥程度决定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高低。在职党员是城市基层党组织中具有独特优势的主力军,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骨干力量,也是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可靠力量。完善和改善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资源,在职党员正是一支可以被充分调动起来的宝贵人力资源,其在优化城市基层治理工程中可以大有作为。

一、在职党员具有参与城市基层治理的特殊优势

在职党员一般是指在社区居住, 但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仍在单位党组织保留的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类新型经济社会组织中的共产党员。[1]他们是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当中的主力军,与城市党员当中的退休老党员、从事务工商贸活动的流动党员、下岗职工党员、社区员工党员相比,具有特殊优势,在社区建设和基层治理当中最具活力和战斗力。

1.人数众多、年富力强、忠诚可靠

在职党员分布于城市的各行各业,包括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数量极其庞大。他们大多年纪轻、学识学历高、综合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信息渠道多、人际关系广、口碑威信强,有一定的宣传、组织、协调能力,是城市当中最有活力,最有战斗力的一部分人。他们绝大多数工作稳定,与用人单位保持着持久紧密的关系,能响应党的号召,服从组织分配,是一支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

2.散居在群众当中,易于联系、团结群众

他们就业于城市的各行各业,生活在城市各个社区、各个角落,广泛地分布在群众当中,具有了解群众,接近群众,联系群众的天然优势。他们既是小区的居民,又是党组织的成员,更是居民的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近邻,由他们来做群众工作,容易取得群众的信任和亲近,易于得到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其先锋模范作用更容易影响和带动群众参与其中,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3.生活在社区,最能发现基层治理的短板

在城市的每一个小区几乎都有党员居住其中,每一个党员都是党的组织体系的触角,深深地扎根于群众当中,最能了解群众所需、体察群众所急,是党组织收集民情民意,掌握群众动态的最佳信息搜集员。他们因为长期生活在社区当中,对于社区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因有切身体会而认识更深刻,也容易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因身受其扰,对于解决问题也更有动力,乐于参与其中,从而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形成“我的家园我建设”的良好局面。

4.能够广泛动员,成本低廉

加强基层社会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作为支持。而散居在社区的大量在职党员,是一支听党指挥,易于动员的重要人力资源。他们熟悉本住宅区的情况,工作起来好上手;距离近,服务起来成本低;从事于各行各業,可以发挥职业优势,可以将“党员所能”和“群众所需”对接起来。

此次新冠疫情当中,大量的在职党员到社区充当志愿者,补充基层防疫力量就是很好的证明。以渭南市为例,全市共派出4.3万名机关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参与一线防控工作,大大缓解了基层防控压力,尤其是补上了一些无人管理小区的防控漏洞。在职党员全部到社区报到,以居住小区为单位成立临时党支部,筑劳了防控一线的一座座战斗堡垒。在此次战斗中,这些临时召集起来的在职党员行动迅速,组织有力,任劳任怨,打赢了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二、在职党员在城市基层治理作用发挥不足

现有党组织体系是单向垂直管理,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当中每个在职党员都有其归属的党支部,“8小时”之内可以说组织严密,组织生活规范有序,政令上传下达基本畅通,党员可以迅速组织动员起来,也能很好的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8小时”之外,虽然生活在社区,却没有组织隶属关系,缺少党组织的监督和管理,有些党员对自己要求有所放松,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党员所肩负的先锋模范作用和联系服务群众的作用发挥明显不足。

1.缺少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机制平台

居民长期生活的社区,充满了基层群众各种各样的诉求,最易产生社会矛盾,最为考验基层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社区也是党员生活的重要场所,随着国家法定休假的改革,大量党员在社区活动的空间更广泛,时间更长。党员长期生活在居民区,却没有党的组织,不能参加组织活动,无从发挥服务群众、联系群众、凝聚群众作用。在职党员是党员队伍当中的中坚力量,是单位工作的骨干力量。在社区却成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旁观者。很多党员关心社区的建设和管理,热心公益事业,也乐于参与社区共建,但常常因缺少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平台和途径,常常使“英雄无用武之地”。

2.部分党员缺少参与社区管理的热情

有些党员对回社区参与社区共建认识不到位,认为只是发个宣传单,扫扫楼道这些表面工作,甚至认为只是摆个样子,走个过场;有些党员害怕弯下身子参与社区活动会有失身份;有些害怕8个小时之外的工作影响自身休息和家庭生活,增加负担;有些党员担忧社区对自己管理过严,期望太高,完不成任务,显得自己无能。有些党员不愿参与处理类似利益纠纷、家庭矛盾、邻里关系等疑难问题,害怕得罪人。基于以上这些原因,部分党员对于参与社区建设管理的热情不高,心有隐忧。

3.有些党员缺少联系、服务群众的使命感

《党章》规定党员有“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的义务。应该说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需要,哪里就应该有党员的身影。而很多党员在社区缺少党员意识,把自己混成一般群众,不能密切联系群众。不能很好地宣传党的政策、路线、方针,使党的主张深入人心,对于社会上一些抹黑党的言论,不敢为党发声,以正视听。对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不能及时反映上去,对于危害群众利益的事情不敢亮身份,不能坚决捍卫群众权益。

三、如何更好发挥在职党员在城市基层治理当中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我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转型,过去城市以单位管理为主的体制逐渐转变为以社区管理为主,过去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承担的部分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逐渐回归社会,我们面临着社会重构和基层再造的新的历史课题。城市社区的党建和社会治理也面临着重大挑战,党的领导与建设必须适应社会转型,必须牢牢抓住城市社区这个重要阵地,发挥好城市在职党员这支重要有生力量,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1.建立党员双重管理教育机制,发挥党员工作生活双重模范作用

目前,社区党建工作组织者和参与者主要是离退休和下岗失业党员,大多年龄大,身体差,长期脱离社会发展主流阵地,思想和观念上跟不上形势。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区内在职党员的作用,应把居民区党支部的党建工作向在职党员延伸,让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壮大基层党组织力量。

对在职党员实行双向管理法,即“凡是在社区居住的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类新型经济社会组织中的共产党员,除接受其组织关系所在单位党组织的教育监督管理外,还应接受本人所居住社区党组织的监督管理;社区党组织协助单位党组织履行对住社区党员监督管理职责,重点加强对社区党员‘八小时以外的监督管理,确保党员时刻置于党组织监督管理之下。”[2]不仅要教育党员在生产和工作岗位上发挥模范作用,而且要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模范作用。要求党员积极参与居民区党支部组织的社区公益活动,在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发挥应有作用。

在党员“双重管理”工作当中,社区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都是党员教育管理的责任方,需要双方相互支持,密切配合。要使“双重管理”工作真正取得实效,在职党员单位和社区党组织须建立有效互通联动机制,把社区党建和单位党建工作有效统一起来。对于需要通力合作的重大问题双方也可以建立工作的联席会议制度,共享智慧,共谋发展。

在组织策划社区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在职党员的工作实际,且不可搞一刀切,走形式重过场,要注重活动的实效性。既不能影响党员的本职工作和其他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也不能影响党员的个人生活。要以共同要求和共同利益为纽带,让党员真正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激励他们参加活动的热情和动力。

2.建立健全考核监督机制,调动在职党员进社区的热情

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应联合建立对进社区党员的考核监督机制。及时了解党员是否到社区报到,表现如何?对于工作不积极,作风不踏实的党员要进行及时教育、督促和通报。对于表現良好的党员,也要进行表扬嘉奖。可以把党员参与社区工作的时长和效益进行积分管理,并将积分的多少与党员个人的任用提拔、晋级晋升和奖金奖励挂起钩来,共建奖勤罚懒的激励制约机制,以真正有效地激励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和意愿。由上级机关成立专门的督导组,对党员进社区工作情况进行阶段性的检查和督导,引起单位、社区和党员三方的高度重视,通过督促推动工作有力进行。

3.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机制,引导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工作

习近平同志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随着住房商品化和国有企业改制,机关事业单位生活服务逐渐社会化市场化。原有社会管理服务的体制已经打破,而有效的机构和组织还没有建立起来,需求和供应之间存在巨大缺口,党组织和党员应该有所作为,不应完全推给市场,推给社会自己解决。

城乡居民社会日益成为一个生人社会,他们之间很难自发建立互帮互助机制,比如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养老院所能提供的床位都很难满足日益凸显的居民养老需求。老龄居民的居家照料和养老,学龄儿童放学后的托管等问题成了难倒很多家庭的普遍问题,徒增了居民生活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服务管理城乡居民的机构是街道办、社区,每个社区管理很多住宅小区,社区到住宅小区之间大多服务和管理委托外包到商业物业公司。物业公司在满足小区的公共设施维修、公共卫生、水电费的收缴上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在维持生活基本运转之外还存在很多涉及每个家庭,社会公共服务的短板暴露在社区里,这些公益性事业和服务是需要专门的机构和大量的人员来解决,远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市场化物业公司所能承担的。而散居在社区的广大党员恰是可以充分调动起来的合适人群,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机制,引导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工作,做社区工作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谭羚雁、李凤林.社区在职党员的双重管理模式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0

[2]张继民.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有益探索[J].党建研究,2003(6)

作者简介:

王丽(1981--)女,汉族,陕西蒲城人,中共渭南市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猜你喜欢

党组织党员基层
基层巡览
党员之家
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9514.8万 北京市党员总数:240.8万
对67个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巡诊”
水泥处理的基层和亚基层再生沥青性能研究
交纳党费的过程中,下级党组织上缴党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党组织在正式党员减少为3人以下时如何开展工作?
党员标准是什么?
走基层
基层治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