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背景下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认识和思考
2020-05-26贾才毛加丁录邦
贾才毛加 丁录邦
摘 要: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有助于实现国家权力与地方对接,进而实现基层社会的善治。在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背景下,驻村第一书记成为贫困村政府扶贫的关键制度和关键环节的第一人。针对当前青海省海东市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本文从加强思想认识、摆正位置、提高学习能力、重视农户精神层面等四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加强和改进海东市民族地区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推进海东市脱贫攻坚战的打赢及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关键词:脱贫攻坚;驻村第一书记;海东市对策建议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工作的一次有益探索,是乡村治理工作的一种长效机制。国家针对性从省直机关、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中選派驻村第一书记,他们具有较好的思想水平、知识和技能水平、良好的工作作风,同时对各项政策理解和把握的比较准确,也能调动各种资源与力量。
海东市是青海省辖地级市,因位于青海湖以东而得名;属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镶嵌地带,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全市总面积1.32万平方千米,下辖2区、4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2018年常住人口172.6万。近年来海东市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逐步推进脱贫攻坚任务,经过岁那年多的集中攻坚,全市贫困人口减少至2.1万,贫困村减少到76个,为脱贫攻坚战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一、海东市驻村第一书记基本情况
在海东市驻村第一书记培训班上发放调研问卷并且回收统计得:村第一书记的年龄段基本在30—55之间,其中30—39之间的占32%,40—49之间的占20%。这个年龄阶段的干部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广泛的人脉资源,具有帮助贫困村脱贫致富的优势。其中66%的驻村第一书记都是从县直机关选派下去的,有30%的干部之前是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有41%的干部有2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验。这些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原因有“可以做点实事”、“能够锻炼本领”、“充实基层工作经验”、“热爱农村工作”、“由于单位安排”等原因。有66%的干部驻村期间是住在村委会的宿舍中。有27%的干部是住在乡镇政府的宿舍中。有65%的驻村第一书记愿意继续驻村。
二、海东市驻村第一书记的当前任务
1.抓好党建,建强基层组织
基层党组织强有力是开展扶贫工作的前提和关键。因此驻村第一书记,要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通过强化党员管理、抓好村里党员作风建设,协助配齐村委班子,解决一些村子村委班子不团结、软弱无力、工作应付不在状态等问题,物色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建立健全村两委各项制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严肃党组织生活;其次要推动落实村级组织工作经费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村干部报酬和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建设和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服务设施等,三是要提高村党组织在群众中的信任度,改善村两委与村民的关系,让村民支持信任村支两委的工作,使农村党员在农村有面子、有位置,从而打造一直永不撤走的工作队。
2.摸清所驻村的基本情况,推动精准扶贫
有许多驻村第一书记是之前是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特别是村里的工作实践,驻村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对村情、民情展开深入的调查,广泛听取当地干部群众对脱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带领扶贫干事开展贫困户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挨家挨户大力宣传党的扶贫开发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让百姓了解当前国家的政策,方便深入推动各项重大政策的落实;同时根据该村的实际情况协助村两委制定和实施脱贫计划;组织落实扶贫项目,参与整合涉农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促进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帮助选准发展路子,培育农民合作社,增加村集体收入,增强“造血”功能。
3.改变贫困户的思想认识,为民办事服务
重点是推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事项落实,带领村级组织开展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民事村办等工作,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经常入户走访,听取意见建议,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努力办实事;关心关爱贫困户、五保户、残疾人、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三、海东市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面临的困难
通过对海东市驻村第一书记的问卷调研与访谈,发现驻村第一书记在贫困村开展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村两委班子的关系处理困难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将近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驻村书记与村两委班子的关系不协调。村两委班子不配合驻村第一书记开展工作,有的村两委负责人将上级派下来的精准脱贫的任务全都推给驻村第一书记,认为驻村第一书记应该全权负责平困村脱贫致富的任务;有的村两委班子不支持驻村第一书记开展相关工作工作,被动应付,召开村集体会议的时候故意找理由找借口不参与;这一处境,导致了第一书记在村里“伸不开腰”,导致出现“我们也不是支部书记,工作不能错位,官微言轻”,只能“侧面反映村里、的问题”“为村庄发展提出建议”“协助村两委解决村庄实际困难”的抱怨。这两方面都不利于第一书记领导力的充分发挥。
2.异地搬迁之后村民生活生存困难
精准扶贫中有的村子经过异地搬迁,搬到了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但是异地搬迁之后生活的环境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交通比以前便利了,但是由于搬迁之前房子需要装修等带了不少贷款,家里的经济压力变大了。异地搬迁之前一些年老的老人还可以自己耕种,重伤小麦、油菜、洋芋等,够自家一年的粮食,还可以在院子前后种上蔬菜,能够吃一个夏季,但是现在住上小洋楼之后一年的粮食以及平时的蔬菜都只能买,这也是属于一笔不小的开销。还有异地搬迁是由物业公司管理小区,物业公司会按时收取物业管理费,对于这部分开销农户不理解,并且不愿意上缴。
3.产业巩固困难,可持续性不强
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在于产业扶贫,各地要因地制宜选准扶贫产业,提升产业扶贫可持续性,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但是海东市由于属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镶嵌地带,海拔在1650—2835米之间。境内山峦起伏,沟整纵横,发展产业比较困难,基本都是一些养殖或者种植业。但是这些产业的持续性不强、收益不高。如贫困户修建羊棚,发展养殖业,但是由于贫困户有其他较好收益的外出务工机会,未养成羊或者直接将羊卖出去外出务工。
4.贫困户内生动力不强,等靠要现象严重
由于部分贫困户对自己的脱贫不主动不积极,等靠要现象严重,扶志与扶智成效不明显,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扶贫过程中产生的“懒汉”不愿外出务工。村民文化素质低,接受政策能力较差,转变观念差。有的书记给贫困户介绍务工岗位的时候,贫困户存在工资低就不干的现象,眼高手低,不愿意用自己的勤劳区脱贫致富,只想着国家政府能够帮助。在一些贫困地区,依然存在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小富则安的消极落后的小农意识,存在着畏难惧险、懒惰散漫等落后思想和陈规旧俗,成为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的巨大障碍
四、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对策建议
1.加强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
选派机关干部到贫困村做驻村第一书记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过硬过强基层和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之一。同时也是维护基层稳定,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驻村第一书记要充分认识到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要把此工作当做是一项政治任务来做,从思想高度重视,不容马虎,认真学习有关驻村任第一书记文件精神,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任务,力求驻村工作做实和做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作出应有的貢献。
2.摆正自己位置,搞好两委关系
驻村第一书记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和任务就是带领村两委帮助贫困村早日脱贫致富,并且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定位好自己与当地村党支部书记的关系,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的关系应该是互相依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内外结合的关系,村两委要做好内圈的工作团结村里的党员,做好群众工作,而第一书记应该借外力帮助贫困村脱贫致富。因此驻村第一书记首先要摆正心态,转变角色。在起到领导核心作用的同时也要以身作则,不能独断专行,要与村支部书记有商有量,相互帮助。其次要善于进行沟通,做到换位思考。驻村“第一书记”的建议和想法,要通过与村党支部书记的深入沟通商量,以大局为重,形成共识。最后驻村第一书记要在本村起到干事创业的先锋模范作用。
3.提升学习能力,善于调查研究
驻村第一书记是从机关单位里选派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干部,在村里做工作,更要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驻村第一书记要有较高的把握政策水平的能力、辨别是非对错的政治敏锐力和把关定向的能力;要具有综合协调能力,既要调动村两委班子为民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要善于激发村民参与村务工作。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更要善于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准确把握政策导向、改革方向、投资动向,主动对接,吃透上情;更要深入农户家里开展调研,和群众面对面交谈,掌握群众意愿,摸准问题症结;更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把上级精神同本村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落实好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核心问题,走出一条符合本村特点的发展路子。
4.注重农户精神层面,激发内生动力
驻村“第一书记”不仅要关注贫困户的物质生活,同时要注重贫困户的精神层面,“贫穷”和“懒惰”有些时候往往是共同存在的。一些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没有脱贫志向,更不愿脱下“贫困帽”。因此,驻村“第一书记”要坚持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同时抓,用精神帮扶带动贫困户抛掉“等靠要”的懒惰思想,激发“向上向富”的内生动力 。一要倡导良好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驻村“第一书记”要带头倡导良好家风,树立家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村两委的协助塑造和宣传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农村文明家庭,让身边的榜样影响贫困户。邀请党校教师、基层领导等开展文化大讲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要重视教育,一定不能让孩子因贫失学。驻村第一书记要重视贫困户孩子的教育,帮助贫困户申请政府部门资金投资或者社会资金的帮扶,确保每一位贫困家庭的孩子完成学业。三要继续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乡村基础完善了,贫困户的文化生活就相应的丰富了,与外界的交流渠道畅通,贫困人口的视野也就开阔了,能够渐渐抛弃落后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自主脱贫的意愿逐渐强烈,从而形成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精神面貌。
驻村“第一书记”制度是国家层面以“精准扶贫”为抓手,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乡村实践。作为组织力量在乡村社会的直接嵌入,驻村“第一书记”在当前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葛金楼、王宇雄.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助推农村脱贫攻坚[J].山西农经,2016(17):111-112
[2]王卓、罗江月.扶贫治理视野下“驻村第一书记”研究[J].农村经济,2018(2)
[3]再米娜;伊力哈木.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如何发挥大作用[J].人民论坛,2017(36):92-93
作者简介:
贾才毛加,中共青海省互助县委党校,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地区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