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班主任履行心理契约责任对学生行为影响研究

2020-05-26张慧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0年5期
关键词:心理契约班级管理班主任

张慧

[摘 要] 本文从心理契约概念出发,阐述了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契约理论运用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小学班级管理中学生和班主任之间的心理期望,并依据心理契约理论归纳了双方在心理契约中的责任。通过实证方法,分析了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履行心理契约责任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并给出了小学班级管理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小学生,班主任,班级管理,心理契约,行为影响

一、心理契约的理论基础

心理契约是1960年组织心理学家阿吉里斯在其所著的《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阿吉里斯认为在员工与组织的相互关系中,除正式雇佣契约规定的内容之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它们同样是决定员工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这就是心理契约。心理契约理论自提出后,被广泛地运用在组织管理领域,对丰富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心理契约,早期主要着眼于该理论在营利性组织中的研究应用,之后又被引入非营利性组织的管理应用领域。就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心理契约在非营利性组织中的运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公立医疗机构管理者和雇员之间,高校管理者和教师,高校的教师和学生等几个方面,而对于心理契约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在已经发表的文献中还很少看到。

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契约理论也有其适用性。首先,新时期小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相对成熟。在我们调查的学生中,96.73%的受调查者对自己的班主任存有心理期望,其中90.52%的学生对老师至少有5个以上的心理期望;同时,班主任也对学生有着多样化的心理期望。小学师生和班主任之间丰富的心理期望是他们心理契约缔结的基础。其次,我国小学班级具有明显的组织性特征。在大班额中,班主任是第一管理者,为了更好地管理班级,还有班长、课代表、生活委员、文体委员等完整的组织管理架构。再次,师生之间的教与学还有着一定的“交易性”特征。师生之间知识产品的传递是一种无形产品的给予和受让过程,学生的勤奋学习和知识获取、教师的辛勤教育和工作业绩获取都体现了一定的交易性特征。最后,师生之间以班级管理为中心的互动活动,都是伴随着双方心理活动的展开而展开的,这种心理活动具有过程性、互动性和内隐性。小学班级管理的上述四个特征说明心理契约理论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同样适用,值得我们去研究并加以运用,促进小学班级管理的方法创新和水平提升。

二、小学班主任与学生心理契约的内容构建

心理契约是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因此师生之间相互的心理期望是心理契约构建的基础。根据这个认识,我们对学生和班主任展开了双向调查,以期了解学生对班主任的心理期望和学生对班主任的心理分別有哪些。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旨在了解班级层面的师生心理契约,即把班级所有学生看成一个整体,了解这个学生整体对班主任的期望,同时也了解班主任对这个学生整体的期望。至于学生个体与班主任个体间的心理期望不作为本研究的对象。

1.班级管理中学生对班主任的心理期望

通过对相关学校发放调查问卷,我们归纳出了在班级管理中学生对班主任的期望,这些期望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对班主任管理技能方面的期望,这些期望包括:班主任具有良好的书写技能;熟知并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广博的知识;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具备完善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知识等。另一方面是学生对班主任敬业品格素养方面的期望,它们包括:班主任要关心爱护学生;要及时表扬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要经常鼓励学生;要和蔼可亲,具有亲和力等。

2.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期望

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也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德育方面,具体包括:学生应该诚实守信,品德高尚;尊敬所有任课老师;同学之间应该友爱互助;关心班集体,有集体荣誉感;良好的沟通能力;学生要处理好人际关系等。另一个是智育方面,具体则包括:学生要制定中长期学习计划;要清楚知道课程的重要程度;要做好课前预习工作;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要积极提问,弄清疑惑;要认真记笔记;在课后要及时复习等。

3.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与学生双向心理契约的内容构建

师生之间相互存在心理期望是师生心理契约构建的基础,但是心理期望和心理契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有联系但也有区别。根据我国心理契约研究专家曹威麟(2007)等人的研究成果显示,师生之间的相互期望必须通过一定的契约化过程,部分期望才能达成相应的心理契约,才能确定这种契约关系中的相互责任。其形成过程如图1所示。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与学生对自己期望相交集才能形成心理契约中的学生责任部分;同样,也只有学生对班主任的期望与班主任对自己期望的交集部分才能成为心理契约中班主任责任部分。因此,班主任与学生双方心理期望能否成为心理契约中的契约责任取决于各自的期望是否被对方感知以及自我期望的水平。从这个认识出发,我们通过师生访谈,对前文提到的双方期望进行了进一步优化,提出了小学班主任与学生心理契约中双方的契约责任,如下表所示:

三、小学班主任履行心理契约责任对学生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小学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心理契约缔结之后,双方履行心理契约的行为究竟会对对方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本研究的方向。为了避免研究的宽泛化,本研究重点考察班主任履行心理契约责任对学生行为的影响,研究周期为一个学期。为了得到相对客观的研究结论,参考杨光旭(2009)给出的方法,我们在小学中高(3-6)年级中抽取了232位学生和30位班主任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学生有效问卷226份,回收班主任有效问卷30份,共计回收有效问卷256份。问卷调查回答方式采用Likert5级法,班主任和学生分别就表1中的问题进行自我打分和对对方履行情况进行打分,在此基础上获取班主任和学生双方数据并输入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

1.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对于搜集的数据,首先进行变量的相关性分析,即对班主任管理技能和班主任敬业品格变量与学生德育品行和学生智育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进行检验。把数据输入SPSS后,相关性结果如下图所示。从四个变量的相关性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班主任管理技能和学生德育品行变量的相关系数为0.397,和学生智育变量的相关系数为0.426;班主任敬业品格变量和学生德育品行变量相关系数为0.512,和学生智育变量相关性为0.461。三个变量在99%的置信水平上显著相关,一个变量在95%置信水平上显著相关,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班主任和学生心理契约关系中,班主任的履约情况和学生履约情况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

2.班主任履行心理契约对学生德育行为影响分析

在明确了班主任管理技能和敬业品格责任履行和学生德育品行责任和学生智育责任履行有着正相关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考察班主任履行心理契约责任对学生德育责任履行的影响,本研究把班主任管理技能责任和敬业品格责任作为自变量,把学生德育责任作为因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到可决系数R2=0.315,说明两个自变量共同解释变异量的31.5%,且均达到显著水平,满足一般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需要,模型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班主任管理技能和敬业品格责任履行对学生德育品行的标准回归(试用版)分别为0.557和0.326,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班主任敬业品格责任履行和班主任管理技能责任履行对学生德育品行责任的履行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也就是在心理契约中,班主任心理契约责任履行得好,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德育品行责任的履行,进而能促使学生德育水平提高和良好品行的养成。另一方面,班主任敬业品格责任的履行比班主任管理技能责任的履行更能促进学生德育品行责任的履行。我们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认为教师具有“替代父母”的特征,所谓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学生的德育品行是以老师为榜样和参考的,老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敬业品格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超过了管理技能的作用,也就是说,一个有着丰富班级管理技巧的老师如果在带班过程中不敬业,品格不高,那么可能会对学生的品行、态度产生不良的影响;相反,一个在带班过程中敬业工作,品格高尚的老师,能够用他的这种精神弥补其可能存在的班级管理技巧缺陷,成为一个对学生有正面影响的、值得学习的榜样。

3.班主任履行心理契约责任对学生智育行为影响分析

在分析了班主任履行心理契约责任对学生德育品行影响的基础上,我们还把班主任管理技能责任和敬业品格责任作为自变量,把学生智育责任作为因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到可决系数R2=0.233,说明两个自变量共同解释变异量的23.3%,也满足一般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需要,模型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從回归标准系数(试用版)0.181和0.175可知,班主任履行心理契约中的敬业品格责任和管理技能责任对学生智育责任的履行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两者系数相差不大,说明班主任敬业品格责任和管理技能责任的履行对学生智育责任行为的履行所起的作用没有明显的差异。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小学生属于低龄学习者,他们的学习态度有待矫正,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学习技巧还掌握不全,这些方面都需要班主任老师的全方位引导和调教,因此班主任的敬业品格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的管理技巧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学习技巧,这就使得班主任在心理契约中的两项责任履行对学生智育责任的履行起到了同等程度的促进作用。

4.结论

从小学班主任和学生心理契约构建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可以看出,小学班主任和学生之间是存在心理契约缔结基础的,心理契约可以在小学班主任和学生之间构建。师生之间缔结的心理契约存在两个维度四个方面。实证研究显示,教师履行心理契约责任对学生履行其心理责任有着正向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应该注重对教师高尚品德的培养,加强班主任管理技能的培训,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德育和智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文婷.心理契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3(4):277.

[2] 张博.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班级管理[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1):131-133.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重点课题“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研究(课题号:C-b/2016/02/33)”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文 宝)

猜你喜欢

心理契约班级管理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夸夸我的班主任
班主任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班委干部管理及培养研究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