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戏曲年画研究综述
2020-05-26张子豪
张子豪
摘要:戏曲与民间版画本来就有相通之处,都是民族文化特征浓郁、为社会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戏剧艺术是由时间与空间相结合而产生的艺术,经过时间的洗刷,古代所产生的戏剧大部分只能以文本的形式存留,而戏曲文物则能一定程度弥补场上演出缺失的遗憾。年画作为一种中国画,从古代的“门神画”发展而来,是一种中国民间艺术,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到了清光绪年,年画才被当做正式称呼,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绘画体裁,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百姓张贴在新年时,用以装饰环境,寄予着新年祝福、吉祥喜庆的美好愿望,因此为得名。作为戏曲文物之一类,承载着古代戏剧的表演场所、服饰化妆和道具乐器等文化信息,是我们深入研究中国戏剧艺术舞台历史与审美特征的重要凭借。
关键词:戏曲 年画 戏曲年画研究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7-0039-02
“图像”研究在西方风生水起,“图像”一词主要来自西方艺术史译著,通常指image,icon,picture和它们的衍生词。中国古人的治学方法是“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像于图、索理于书”,故“图像”一词在传统文化中亦颇有渊源。“图”指图形,“像”指图形中的含义,是以“图”为媒体的形而上的文化概念。年画作为一种图像信息,其中包含着作者的内心诉求,反映了其传播性能。研究其图像内涵,有助于研究其社会传播价值,反推戏曲的发展。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年画作为一种图像信息,其中包含着创作者的内心诉求,反映着民间欣赏习惯,具有直接的戏曲传播功能。研究其图像内涵,有助于研究其社会传播价值,反推戏曲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年画作为一种商品,自然要考虑市场需求,出版的时间与发行和流传可以反映曲目在当时的兴衰。不同地区年画的区别与相同之处可以反映区域之间的戏剧交流。从地方特色的戏曲年画的发展中可以反推区位因素对当地戏曲发展的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民族的审美、文化和精神的体现,具有现代工业社会所产生的其他文化产物无法取代的独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和存留,对其纸面留存和固态保存较少,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不可再生的。一旦消亡或流失,在落后的记录手段和技术条件下,基本无法恢复或再生。而年画作为固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遗留物,对其研究对于今天的非遗保护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对于戏曲(出)年画的研究,集中在国内学术界。此外,对于戏曲年画所出版的图书有32种。其中以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所编的《中国戏曲志》较全地记录了各地戏曲年画的发展和历史材料。对图像资料的记录有上海画报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由张道一编选,高仁敏图版说明的《老戏曲年画》。以及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由杨小华绘,刘正,杨小华编的《戏曲年画与脸谱》。还有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出版的由冯骥才主编的《年画研究》。关于戏曲年画所出版的图书有17种。直接相关的图书有8种,包含戏曲年画的有9种。
相关期刊论文最早有1958年王树村发表的《年画形式的海报》一文,但在长达三十年的过程中,少有人对戏曲年画乃至年畫的研究。在2013年的“梅兰芳与京剧的传播——第五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李祥林作有《“最有学问的年画”——民俗学视野中的戏曲年画》一文。此后在2015~2017年间涌现大批关于年画的研究论文,但对于戏曲年画的专门研究计有45篇期刊论文。
学界有大批立足于地方视角进行年画研究的文章。其中王长征的《区位因素与近代年画内容的革新——以武强和杨柳青的两幅戏曲年画为例》一文首次明确提出区位因素的研究角度。其文通过对比武强与杨柳青年画的影响力,得出区位的优越性对年画传播的影响,却并没有深入探讨对戏曲传播的影响。
此外,还有部分文章以时间为线索,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年画。以考证、考述、考释为方法,对年画的历史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其中最早有凌清的《明清戏曲年画初论》,文章解释了明清时期年画发展达到顶峰的原因,并解释了戏曲年画的由来和地位。但对于戏曲对年画的影响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索,仅从外部原因进行分析。此类研究文章,多是断代研究,没有对戏曲年画的发展进行系统的、从源流处的论述。以其兴盛于明清而见其意义,以木板印刷的兴起作为其崛起的转折点,以年画作者的文学地位为据,印证戏曲年画的地位发展。这些观点固然有理,但对于戏曲年画的潜伏和没落没有探讨。
对于戏曲与年画之间的关系研究则相对稀少。多是从戏曲内容出发,研究其对年画的影响。对于年画所反映的戏曲内容,其图像的审美内涵少有涉及。李祥林在《亮相在民间美术中的戏曲身影》中对于戏曲与年画的互相影响做出了阐释,其文多阐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但从图像的角度,并没有做出深入的探索。
按照学界的说法,依存在民俗生活中的艺术形态被称为“民俗艺术”,包括能融入传统风俗的民间艺术部分。是以民俗传统的象征符号为存在形式,是一种民俗生活化的艺术产物,在岁时节令、人生礼俗、民间信仰、社会交际、衣食住行、消遣娱乐等方面广泛应用。年画是传统绘画艺术中最受老百姓喜爱的,以地区为发展,产生了像杨柳青年画、杨家埠年画、朱仙镇年画、桃花坞年画、武强年画、凤翔年画、绵竹年画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年画品种,在当代社会与诸多戏曲剧种一样被列入从世界到中国、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再度得到社会关注的对象。把戏曲题材加入年画中的戏曲年画,是古往今来人们喜闻乐见之物。戏曲年画向民众传播了有关戏曲艺术、传统文化、过去历史的种种“学问”,其跟“高台教化”的戏曲本身一样对华夏民间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戏曲与年画之间的互相影响关系,可以让我们通过研究年画这一固态图像,来逆推戏曲的发展历史,对于戏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不同时代的年画产生,是文化自发性的结果还是纯粹的商业需要。对于现代戏曲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此课题也将就此探讨不同时代的戏曲年画的生产原因、生产方式。对解决当下戏曲的推广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或可作为新时代下戏曲焕发新生机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引。在文本化的今天,相对于少数受众的现场演出、影音留存,年画作为一种图画更易被接受。
综上所述,对于清代戏曲年画的研究虽有成就,但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从年画对戏曲史的反映这一角度的研究较少,没有充分发挥年画对戏曲的证史作用。对于戏曲年畫的研究虽有成就,但缺乏系统性的研究线索,缺乏对图像内涵角度的探索,以及其生产的研究论述。对于年画本体的研究,多从其民俗性角度探讨,对年画的本体图像的研究较少,缺乏对图像审美角度的探索。对戏曲年画的研究落脚点存在模糊,针对专业要求,应当以戏曲为落脚点,研究与戏曲相关的年画。区分戏曲年画和年画中的戏曲题材,从戏曲学角度看,年画反映民间大众的兴趣爱好,区别于精英文化。要从年画上的戏曲题材入手,明确版画不等于年画。年画是反映民俗愿望的产物,应从其集强人物,传播信仰、历史知识和愿望的角度去研究哪些题材人物能够代表。从年画反推、对照,小说与戏曲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很好的抓点。同时,年画所反映的戏曲道具、服装是否具有传承性。中国戏曲服装舞台在年画中体现的符号性也是研究的点。同时对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少有提及,这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1-22册[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2009.
[2]张仃.中华民间艺术大观[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
[3]赵宪章,顾华明.文学与图像(第3卷)[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4]沈泓编.非遗·中国年画经典系列[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5.
[5]李祥林.画中有戏 百看不腻——从民俗艺术角度看年画中的戏曲呈现[J].民族艺术研究,2014,(03).
[6]傅谨主.梅兰芳与京剧的传播 第五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
[7]李祥林.纸上唱出“千台戏”——从民间年画看传统戏曲[J].民间文化论坛,2011,(03).
[8]李祥林.亮相在民间美术中的戏曲身影[J].戏曲艺术,2011,(02).
[9]王长征.区位因素与近代年画内容的革新——以武强和杨柳青的两幅戏曲年画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08,(05).
[10]廖奔.明清戏画[J].艺苑,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