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性化服务的大学图书馆管理模式转变
2020-05-26吴丽萍
吴丽萍
【摘要】所谓个性化服务就是根据用户的特点、偏好、使用习惯和行为特征等向用户提供最能满足其个性发展和个人需求的一种服务模式。对于当前的大学图书馆管理工作来说,实施个性化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论述了实施个性化服务的必然性,对基于个性化服务的大学图书馆管理模式转变的方向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一系列积极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个性化服务;大学图书馆;管理模式;转变策略
一、在大学图书馆管理中实施个性化服务的意义
(一)个性化服务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对于大学图书馆来说,其服务体系和管理模式建立的核心目标和落脚点是为读者服务、读者至上,因此以人为本、为读者服务是我们工作的根本任务。高校的图书馆不仅是各种书籍和文献资料的集中地,更是读者享受阅读服务、满足阅读需求的重要场所。因此,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图书管理工作中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服务理念,始终坚持以学生和教师等读者为服务主体,确立读者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以满足学生和教师的多样化需求作为我们的工作目标和价值导向。个性化服务的根本核心在于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个性化服务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在新时期落实人本主义思想的重要途径。
(二)个性化服务是网络环境发展的必然产物。各种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各种先进的图书馆网络设备和管理技术,为大学图书馆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性支持。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已经不再适应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需要,如何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科学的信息化服务,优化读者的阅读和服务体验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和挑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个性化的服务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它与传统的服务模式相比,更加关注服务的层次和效率,使读者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例如,利用电子邮件、远程登录以及电子公告等方式可以为读者提供相关的借阅、通知和咨询服务,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节省读者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个性化服务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个性化服务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从根本上来说,个性化服务是以读者的特殊需要和潜在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的,这种价值取向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共通性。我们应当且必须认识到,大学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个性化的服务,个性化服务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个性化的服务,图书馆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参与到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当中,把握学校发展的动态与变化,从而根据学校的学科发展情况和学生的个性化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建设信息资源,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实现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价值的最大化。
二、大学图书馆管理模式转变的方向
(一)从被动型服务向主动型服务转变。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多是以被动型服务为主,这种服务模式的主要运作流程就是图书管理员对图书资源进行加工、采集、存储、分享,并形成信息产品推送给读者,信息流是由管理员流向读者的单向化流动,在这整个过程中,用户都在被动地接受图书馆的服务,无法把自身的需求反馈过去。因此,在新时期,我们基于个性化服务的内在要求,致力于推动图书馆被动型服务向主动型服务的转变,建立双向流动的机制,全面建立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更个性化的需求。例如,在图书馆网站开辟出专门的评论区、意见反馈区,并定期进行满意度调查等,根据读者的反馈以及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进行调整,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与完善。
(二)从内向型服务向外向型服务转变。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属于典型的内向型服务,服务的载体类型单一,信息传播途径较少。在信息化时代,大学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和发展,以纸质图书为基础,加上光盘、电子期刊等使馆藏资源种类丰富,服务载体越来越多样化,借助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都可以进行信息的传播,因此信息的传播途径越来越趋于外向化。鉴于信息获取方式的便捷性,我们也需要不断拓宽信息资源获取的途径,积极推动高校图书馆与一些国际学术计算机网络进行互联,保障高校在世界范围内的基本文献信息服务功能,推动高校图书馆的开放式发展。此外,高校图书馆还需要重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加强与其他高校之间的资源共建与共享,加强与其他图书馆之间的互动联通,扩大信息资源的受众群体,不断推动外向型服务的发展,为满足更多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从浅层次文献型服务向深层次文献型服务转变。长期以来,我们的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是浅层次文献型服务,也就是说图书馆所有的文献信息都是以原始文献为主,以加工、保存图书、期刊、资料等为主要工作内容,在为读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对于文献资料没有任何的提炼和加工。在新时代,这种浅层次文献型服务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了尽量缩短用户找到有价值信息资源的时间,我们应当积极向深层次文献型服务转变,以二次信息的形式把更有价值、更有用的信息传递给需要者,使其能够快速地得到这些信息资源并有效加以利用。例如,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我们还可以提供该领域最新的研究观点、产生背景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等,通过这种创造性的劳动能够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最先进的服务,满足教学工作的个性化需要。
(四)从劳动密集型服务向智能化服务转变。所谓的劳动密集型服务就是指在大学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很大,工作流程十分繁杂,包括从图书的采、编、加工、登记入库、信息录入以及管理、借阅、整理等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参与其中,工作内容机械重复,容易使工作人员产生职业疲倦感。同时,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仅仅把图书的流通量作为衡量服务质量的唯一标准,呈现了明显的劳动密集型特点。当前,基于个性化服务的特点,我们要推动大学图书馆从劳动密集型服务向智能化服务的转变,全面加强网络技术在个性化服务中的应用,对图书资料及信息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利用电子化的形式进行信息资源的存储和管理,信息检索和借还服务都通过智能化设备完成,尽可能减少人工在服务中的机械性劳动,使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够解放双手从事更多更具有创造性和更有价值的劳动,提升個性化服务的层次和水平。
三、大学图书馆管理模式转变的策略
(一)与读者的需求相结合。我们所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主要面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具体到大学说,就是大学生、教师以及相关科研人员,他们对于信息需求的特点具有“专”
“深”“新”的特点。所谓“专”就是指信息资源的专门性和学科性,针对这方面的信息需求我们要做好与各学院之间的互动交流工作,及时根据各学院、各专业的教学动态与专业设置情况进行信息资源的引进与更新,为读者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深”强调的是与研究内容相关的深层次信息挖掘,这要求我们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做好深层次文献服务,挖掘和加工最有价值的文献信息,为读者节约一定的查找时间。“新”是要求国内外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一般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更关注此方面的信息获取,因此我们要做好资源的更新工作,确保信息资源的最新性。
(二)与图书馆建设相适应。个性化服务模式的推广必须与图书馆的实际建设相适应。目前,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正以纸质资源为主的传统实体图书馆向以数字资源为主的现代化图书馆转变,在这样的过渡时期我们开展个性化服务必须与图书馆的实际建设水平和建设能力相适应。加快最新科技手段在图书馆建设当中的应用,把数字化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智能化应用等全部融入图书馆服务体系当中,比如目前所说的特色数据库、虚拟咨询服务、预约服务、在线服务等个性化网络服务,使用户能够享受高质量、多样化、全面的服务,全面提升服务效率与服务水平。
(三)提升图书馆人员的素质。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是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主体,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态度直接决定着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因此提升图书馆的人才队伍素质是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在管理模式中转变的关键。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我们首先应当转变服务观念和工作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服务观念,把提供个性化服务作为新时期的主要工作任务,通过对图书馆现有的服务内容、服务目标及服务成效进行客观分析,重新理清图书馆内部管理关系,促进图书馆的制度化建设。首先,要做好馆内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激发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同时增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培养良好的服务态度,使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够始终把服务读者作为自身工作的首要任务,为个性化服务的开展奠定思想基础。其次,做好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定期培训与学习,使图书馆管理人员不仅具备图书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还能够提供相应的信息化服务,掌握一些必备的计算机技能。最后,图书馆工作人员还应当有意识地提升自身图书信息加工能力和文献资源开发能力,为学校的学科发展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咨询服务,推动深层次文献型服务模式的发展。
四、小结
对于大学图书館管理工作来说,个性化服务是具有创造性和针对性的新型服务模式,它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姬敏康.适应个性化服务的大学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J].科技资讯,2013(8).
[2]何波,章宏远,裴剑辉.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7(12).
[3]肖琳.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管理模式探索[J].兰台世界, 2013(5).
[4]丁肇来,高伟.我国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管理机制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