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性格特点探究
2020-05-26张彩
◎张彩
全国妇联提供数据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尤其是在中国的偏远农村地区,基本整个村庄的儿童被迫成为了留守儿童。长期与家人的两地分离生活状态,让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出现了大量的问题,他们的性格特点中有或孤独寂寞,或委屈难过,或自卑无助,或情绪低落的倾向。在注重青少年综合素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发挥儿童成长小家庭和社会发展大家庭的引导作用,让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关心和温暖,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性格特点,帮助他们快乐阳光生活。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
(一)孤独感强
留守儿童长期不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导致他们的内心缺乏安全感,长此以往,他们内心的防备铠甲也变得坚硬起来,他们不愿与他人交流和互动,在村里也基本没朋友,他们的唯一爱好就是看手机或电视。如此,他们的性格越来越封闭,越来越孤独。在长期孤独的环境下成长不利于儿童将来的人际交往能力形成,也不利于他们的学习交流等。
(二)委屈难过
委屈难过是留守儿童的另一种性格特征体现,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儿童有问题更愿意与自己的父母分享,家庭的生活氛围其乐融融。而对于留守儿童而言,这种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场景也变成了一种奢望,这让他们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普通家庭的孩子可以寻求父母的建议,而农村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如果问题不能解决,他们就产生放弃的念头。长久的如此状态,还会让留守儿童产生“破罐破摔”的心理,对于他们将来的抗挫素质形成极为不利。
(三)敏感自卑
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束和关心,留守儿童在学习与生活习惯上有松懈的心理。在学习上遇到问题,他们不愿意与同学交流,害怕遭受同学的嘲笑;在生活上因为无法得到父母的及时指导,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影响了他们对生活的判断。而一旦同学赢得了教师或家长的表扬后,他们就会认为自己远不如人,产生自卑敏感的心理。
(四)情绪低落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留守儿童在长期看到父母远出打工的生活后,他们的内心会产生诸多的联想,他们一方面不希望重复父母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也在担心将来的出路。在种种的交错思绪下,留守儿童的内心充满了焦虑和担忧,在哪种状态都无法实现的情况下,他们的情绪自然低落。这种性格特点会让留守儿童形成优柔寡断、瞻前顾后的心理状态,也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指导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期的一群特殊儿童,他们的性格特点不是短期就可以修复的,因此,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且要采取多方的措施给予他们关怀和指导,让留守儿童看到人生的美好,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一)增强“小家庭”的教育力量
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对儿童的成长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要想从根本上优化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我们就要先突出儿童成长的“小家庭”生活环境,引导家长发挥其无二的教育力量。学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让家长认识到金钱是赚不完的,而孩子的童年却只有一次。只有引起家长的教育注意,发挥家长的引导教育力量,才能改变他们重金钱轻教育的现状,缓解此状给儿童造成的性格伤害。
(二)发挥“大家庭”的引导作用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学校相当于他们的第二个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很多的玩伴,有教师的指导,可以说大家庭的温情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与性格改善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要结合儿童的需求,依据他们的天性,为他们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教师可以为班级儿童组织一次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等,让班级学生形成几个小队,让他们发挥集体的力量去赢得比赛。如此,可以活跃班级的气氛,可以弥补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缺失的亲情,从而打开留守儿童的心结,排除他们的消极情绪,让他们更加自强自立。
(三)借助“第三家庭”的关爱力量
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地区经济相对比较贫困,所以不得已很多家长才选择到外地谋生。而地区政府的作为与支持可以缓解贫困地区的经济现状。为此,贫困地区的政府等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当地经济的扶持力度,发挥“第三家庭”的引导力量。具体而言,贫困地区的政府可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支持,扶持贫困地区办本地的农场和工厂,给贫困地区的农民提供就业的机会,如此,可以减少农民工外出的频率,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儿童的个性就会变得开朗和敢于表达,可以改善他们的性格缺陷。
总而言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发展问题,需要发挥多方的教育引领作用。只有关注留守儿童的性格与心理,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亲情,让他们感受到关注与关心,他们才会拥有儿童本该有的性格,最终成为快乐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