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传播时代的新闻内容及其来源

2020-05-25谢金文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0年2期
关键词:新闻来源新闻传播

谢金文

摘要:移动新闻是广义上的新闻,即真实、新鲜、传播对象需要的信息。其传者特点带来内容多元化、草根化、实用化;媒介特点带来形式短小化、多媒体化、超链接化,内容多样化、碎片化、娱乐化;传播特点带来快而新、广而全,个性化、评论化。新闻的基本作用有反映、告知、宣传、了解、消遣和造就新闻媒介,移动新闻除了舆论监督作用更强,还有很大的个人表达作用和社交作用。移动新闻又有其信息来源特点和问题,增加了对信息的选择、分辨、核实、整合能力的要求。

关键词:新闻传播 移动传播 新闻来源

移动传播给新闻的内容及其来源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移动传播中的新闻简称移动新闻,就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传播的新闻。它们有新闻的一般特点,又有自己的特点。它们是广义上的新闻,又有快而新、广而全等一系列内容和传播特点。它们有新闻的一般作用,又有个人表达、社交等作用。它们还有自己的来源特点和问题。这些都要求对新闻内容理论进行更新,以适应新发展,指导新实践。

一、移动新闻是广义上的新闻

广义上的新闻是指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即真实、新鲜、传播对象需要的信息。

“各种形式”包括口头、书信、文件、微信或大众传媒等各种媒介中的;演讲、新闻发布会、新闻公报、时事评论、报道作品等各种形式中的,经过或未经公开传播的。“汶川地震了!”“拉登死了!”这样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发出时,不论是口头还是书面,短信还是视频;不论是通过手机、互联网还是广播电视发布,都是新闻。

有新闻价值,就是信息中具有真实、新鲜、传播对象需要的素质。这是“新闻”的根本特征。

新闻是事实性信息,不是文艺作品、理论文章、心灵鸡汤等等。

狭义上的新闻则是指大众媒介上以新闻样式存在的、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包括标题新闻、一句话新闻,及其它各种报道。它们是广义新闻的一部分,但其传播对象不是少量、个别人,而是广大受众,

移动传播中大量的是报道以外的新闻。

政务微博中发布的救灾进展情况,中央银行网站上发布的降低利息消息,算不算新闻?对公众而言,确实是新闻。

移动传播的分群化、个性化、“长尾效应”,使许多不为大众媒介所关注的信息也得到了传播。移动传播的碎片化,又使许多片断的、零散的信息也得到了传播,如知情者的揭秘,路人拍的现场视频等等,还有许多新闻性信息是在移动传播的评论中。2016年的雷洋案、2017年的于欢刺杀辱母者案等等,多数人都不是从大众媒介上的报道获知的,而是从社交媒介上的各种告知和评论中了解的。

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对大众媒介中报道的新闻更关注,所谓新闻传播,也是指狭义上新闻的传播。而在移动传播时代,大众媒介以外的新闻传播十分方便,其数量和影响与日俱增,这也是一种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需要我们及时更新新闻及其传播的概念,及时重视广义上的新闻,更好地搜集、发现、制作、研究、利用那些零散片段的新闻;长期存在、正在发生、将要发生的新闻;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中的新闻;党政机构、企事业单位信息发布平台上的新闻;聊天、演讲、评论等等中的新闻。

二、移动新闻的内容特点

(一)信息的基本特点

移动新闻也是信息的一种,首先有信息的特点:

信息的内容特点有:1.客观性。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新闻信息源于客观事实。2.多样性。同一种信息可有多样的表现。比如“我高兴”这一信息,可通过我的笑容或笑声,我的说或写,我的照片或录像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传播出去。

信息的存在特点有1.扩缩性。信息可以被不断增加、丰富、扩充、发展,也可以被减少、提炼、压缩、简化。2.传播性。信息的存在方式就是传播——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移动与变化。信息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有效的传播。(3)寄载性。许多信息是寄载于一定的符号,有形体和动作符号,语言和文字符号,声音、节奏和音乐符号,颜色、图像和影像符号。

信息的使用特点有:1.相对性。信息在不同的地方、时间,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质量、价值和用途。上海的天气预报在北京没多少用;今天的新闻到明天就会成了历史记录。报刊上的新闻对许多人是新鲜的,而对经常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的人往往就只是旧闻了。正是由于信息的这种相对性,新闻价值也就有了相对性。2.共享性。信息可以被众人共享,不会因为使用而减少或降低质量。一般来说共享者越多,效用越大。但也有例外,如魔术诀窍。

(二)新闻信息的基本特点

移动新闻又是新闻的一种,有新闻信息的特点,首先有新闻价值,即真实、新鲜、传播对象(或受众)需要,此外还有如下特点:

1、时效性。仅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越及时效果越大。因而新闻报道要迅速及时,越快越好。既不同于宣传要讲究时机,选择适当的时候进行传播;也不同于文学可以隽永,值得反复修改提炼,“十年磨一剑”。有些新闻被延迟报道,只是考虑到社会影响、宣传效果等其他因素,与考虑到保密的需要而不予报道一样,并非出于新闻传播的本性。因而新闻报道、新闻媒介的制作和更新周期较短,并尽可能快速地送达受众。

2、公开性。非公开的新闻如内部参考、情况简报中的,不属于狭义上的新闻。公开不仅能冲破阻挠封锁,迅速广泛地传播,还能产生特别的效果,如公诸于众后产生公论,如对被揭露者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当然公开也会扩大负面影响。

3、主客观统一。好的新闻报道应客观反映事实,但仍会带有主观性。材料的选择,内容的加工制作,包括角度、主次等安排,词语、编辑手段等使用,都不免带有主观的影响。深度报道还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有的报道以客观的方式融入主观倾向,则有自以为是或别有用心之嫌。同样的镜头,经过不同的蒙太奇组接,会传达出完全不同的含义。如果有三个镜头:一个人惊恐的脸,一个枪口,一个人的笑脸,按照这样的顺序组接,与按照相反的顺序组接,传达出的含义完全相反。可见尽管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也会由于事實的选择、报道的角度、内容的编排等按照作者的主观意图,而含有主观性。作为新闻的传者,要尽可能排除自己的观点、态度、情绪等产生不适当的干扰,避免自己的主观性损及新闻的客观性。而作为新闻的受传者,要了解即使是看起来很客观的报道,也可能暗藏主观玄机。

(三)移动传播带来的特点

移动新闻还有其独有的传播方式带来的内容特点。

一是传者特点带来新闻与时事评论的多元化、草根化、实用化。

移动新闻的传者有各种机构和个人,无限多元,其传播的信息和观点也就无限多元,反映各种角度、各个层面,达到空前地多元化、去中心化。

许多传者属于草根人群,其发送或转发的内容也很有草根性、实用性,然而其中也良莠不齐,许多内容不符合新闻专业要求,还有不少虚假新闻。

二是媒介特点带来形式短小化、多媒体化、超链接化,内容多样化、碎片化、娛乐化。

移动媒介中短小精炼的内容备受青睐,不仅由于手机的屏幕较小,还由于很多受众是利用零碎时间阅读、观看。

同时,4G、5G网络可包容各种图文和音视频,插入各种超链接,然而又有过于追求有声有色、感官刺激的问题。

移动媒介有空前的包容性和管控难度,其内容也空前地多样化。

移动媒介让人们能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许多人在碎片时间内倾向于接受轻松、娱乐内容,加上移动媒介内容的短而小,于是许多内容也相应碎片化、娱乐化。

三是传播特点带来新闻的快而新、广而全,个性化、评论化。

移动传播空前快速,使内容空前新鲜、广泛和全面。只有公众始终在新闻的第一现场,提供着新闻机构无法提供的许多内容,并往往最早传递出突发事件的信息,移动传播中,同一个新闻也可有许多不同角度和层面的信息。然而又有过于随意匆忙、误漏百出的问题,出现许多“反转新闻”。此外还有内容广而不深的问题。

移动传播的用户能方便地进行个性化选择,传者能方便地进行个性化推送,使传播内容与传播对象有很强的接近性、针对性。许多内容在社交媒体的朋友圈、微信群等传播,对同群的人也就有较大的接近性、针对性。但也使接受者的信息范围受限、内容片面,产生“信息茧房”和“意见回音壁”效应。

移动传播能方便地附上或被附上评论,有些传者着意通过评论来增加传播内容的被转发、被讨论的机会。同时,许多传者不愿错过发送新闻信息的机会,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不能深入到第一线采访,于是加上自己的评论发出去。

三、移动新闻的作用

新闻的基本作用有:1.反映及相应作用,2.告知和宣传作用,3.了解和消遣作用,4.造就新闻媒介作用。

移动新闻还有自己的作用特点:

1.舆论监督作用更强。由于移动新闻传播的便捷,许多内容由用户直接发出,更能反映舆论、反映民情民意,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方便性使上述了解和消遣作用也更强。

2.很大的个人表达作用。许多移动用户看到符合其看法的新闻,便产生转发的欲望,通过转发显示自己的态度或印证自己的看法,这也是一种表达。

3.很大的社交作用。许多用户把发送或转发新闻作为一种社会交流,一种对他人的馈赠,接受者除了接受信息,也接受了传者的善意,增进了对传者的了解。

四、移动新闻的来源

新闻的来源有个人、组织机构、新闻现场和其他媒介,其中有的是来自现实世界,有的是来自网络虚拟世界。这些新闻源能否真实地、充分地反映、提供新闻信息,报道者能否及时地、深入地接触这些新闻源和辨别其信息的真假,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新闻传播的质量,决定社会和公众对真相的了解。因此要保护新闻源,保障新闻工作者接触重要新闻源,还要提高去伪存真的能力,防止被新闻源不当利用。

移动传播让个人直接提供新闻变得十分容易,许多专业新闻工作者以外的普通市民自己采写新闻,给新闻机构采用或直接发到网上。显然,这可以扩大新闻源,并更多地反映民情和普通市民的视点。

移动传播让一般组织机构直接提供新闻也变得十分容易,许多政府机构和一般企事业单位的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都有新闻性内容,还成为许多新闻机构的新闻源。

移动传播给直接从现场获取和发出新闻提供了新的条件。一方面,记者可通过远程传输与传媒机构联络,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在新闻现场,更方便地直接从现场发出图文和音视频报道;另一方面,许多普通人也能方便地在新闻现场拍摄数码照片或视频,传输给新闻机构或微博等自媒体,其中有些内容还是记者难以得到的,如一些突发事件现场或舆论监督性的图片。

网络新闻源不仅大大丰富了新闻传播的内容,还使新闻报道可以更新鲜、广泛和全面,同一个新闻可有来自不同角度、反映不同侧面和层面的信息。同时又更反映民情民意,舆论监督作用更强。媒介的议题设置作用不再局限于新闻机构的设置,其他机构和个人也通过网上传播起到议题设置作用并影响新闻机构的设置,社会和公众关注的事情得到媒体的更多关注。

移动网络进一步放大了网络媒体新闻源的特征和优劣长短,同时自己也成为新闻源,其中的信息更加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移动网络上,一些传者投人所好,着力诉诸情感情绪,扰乱视听,一些媒体也有意无意地根据自身利益发布片面、不实信息,这些又被作为新闻源广泛传播。人们无所适从,只能相信自己的判断,而这种判断又会受到主观意愿、好恶和分辨能力的影响,往往倾向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而非更加客观的信息。因此,移动传播新闻源还增加了对信息的选择、分辨、核实、整合能力的要求。新闻机构要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新闻教育也要有相应的转变。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移动传播背景下的新闻理论更新与实践对策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16AXW001)

猜你喜欢

新闻来源新闻传播
社交媒体作为新闻来源的风险研究
新闻的第七要素及新闻见证者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大数据与新闻领域变革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