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性保护视野下川东竹琴的传承创新对策

2020-05-25陈兴贵王美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生产性文化

陈兴贵 王美

摘  要:川東竹琴是川渝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曲艺之一。2008年,川东竹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其生产性保护提供了机遇。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东竹琴不仅自身具备了生产性保护的条件和特性,而且外部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具有潜在的市场需求。通过实施生产性保护,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川东竹琴的经济、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川东竹琴的生产性保护应将竹琴表演与地方民俗文化有机结合,创新演艺内容和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法规,积极拓展农村演艺市场,将竹琴表演艺术融入城市建设、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群众文化等社会事业和经济活动中。

关键词:川东竹琴;生产性保护;传承创新;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20)02-0001-10

川东竹琴是川渝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曲艺之一,兴起于盛唐时期,在此后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历久不衰,成为川渝地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是浓缩川渝地区独具特色的方言、民间故事、音乐艺术、说唱技艺等民俗文化为一体的艺术瑰宝。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川渝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川东竹琴日益淡出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濒危的民间文化艺术。2008年,川东竹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十年,川东竹琴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一批代表性传承人的努力下,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项新的艺术形式。2012年2月,文化部发布《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1]非遗生产性保护理念的提出,为川东竹琴的保护传承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基于此,本文从生产性保护的视角分析川东竹琴实施生产性保护的意义和市场前景,探索保护传承的具体对策,以求实现新的延续和传承方式的创新,促进川东竹琴的可持续发展。

一、川东竹琴生产性保护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普遍化的背景下,生产性保护方式成为许多具备“可生产性”的非遗实现保护传承的必然选择。《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指出,对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不仅符合非遗自身的特性及其发展规律,而且具有增强非遗活力、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现实意义[1]。川东竹琴作为国家级非遗,不仅具备生产性保护的基本特性,而且通过生产性保护,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其文化和艺术价值,成为人民大众的文化消费品,为区域文化产业注入新鲜血液,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增添文化气息,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提供精神支撑,为推动三峡库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文化资源。

(一)有利于实现川东竹琴多方面的价值和功能

非遗之所以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是因为它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与社会价值[2]。这些人文和科学价值是人类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重要知识。生产性保护的意义在于激活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的价值[3]。川东竹琴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社会、经济、科学等价值,是社会公众认识川渝及三峡地区的历史发展、民俗事象、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川东竹琴的多样化价值需要通过表演来呈现,需要借助社会舞台来实现。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影响下,川东竹琴的诸多价值逐渐消逝。因此,以生产性保护方式抢救、保护和传承川东竹琴,使其重新“复活”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活跃于社会文化活动中,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多样化的价值和功能,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川东竹琴艺术地再现了历史人物与事件,具有明显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功能。其悠久渊源和发展历程,与地方社会进步密切关联。一些曲目以艺术方式再现了历史场景,记录了某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所感所悟。不同时期的竹琴表演艺人,均以当时的社会发展为背景,围绕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创作相关曲目,以艺术形式再现历史人物的重大活动和历史事件的主要进程,为普通老百姓形象化、直观化认识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川东竹琴表演的《东周列国》《三国演义》《八阵图》《铡美案》《白蛇传》《双枪老太婆》《华子良传奇》等传统经典曲目,都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艺术再现。

川东竹琴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知识传授和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径。川东竹琴将人生哲理、处事智慧、生活经验、名人轶事等,改编为通俗易懂的曲艺表演,形象化地展现深刻的教育意义和认知价值。这种寓教于乐的心灵感化式教育,比传统的“说教式”知识传授方式更有效果。如民国时期的表演艺人把演唱忠孝节义、劝导与人为善的文章和《东周列国》《三国演义》《铡美案》《白蛇传》等故事相结合,用历史人物故事传达“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川东竹琴所使用的道具较为简单,易学易用,适合于不同人群在诸多场合进行表演。此外,川东竹琴还糅合了诸多地方文化元素,社会公众能够在消遣娱乐的同时感受艺术魅力,学到历史、民俗、艺术、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方性知识。

在新时代,川东竹琴的价值和功能更具有现实性、经济性和社会性。川东竹琴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转化为文化消费品,使人民群众在学习、欣赏、传授相关技艺的过程中,逐渐培育浓厚的乡愁情怀,体现出明显的社会凝聚功能。当川东竹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它已经为全国各族人民所共享,其文化艺术价值不再局限于特定的起源地和流传地,在现代传媒的推动下,迅速成为全国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在生产性保护理念和方式的支持下,川东竹琴可以紧扣时代主题,充分发掘地方文化资源,创造出丰富的具有新时代气息的曲目,迅速渗入到旅游、文化产业、新闻传播、艺术创作等领域,成为地方文化名片,成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对外交流的重要媒介。

从学术研究而言,生产性保护作为非遗保护的重要方式,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提炼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理论。川东竹琴的生产性保护若能取得明显成效,其经验可以作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典型案例,参与学术和实践经验交流,为其他同类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借鉴。

从川东竹琴自身的发展而言,生产性保护不只是理论探讨,更是实践尝试。生产性保护的引入能够拓展川东竹琴的研究视野,为促进川东竹琴的有效保护和持续传承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和路径选择。

从社会层面看,借助生产性保护推动川东竹琴的保护传承,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川东竹琴起源于民间,繁荣于民间,贴近群众生活和社会现实,其价值观念和表演方式都与人民大众紧密相连。川东竹琴的唱词内容多来源于历史典故与生活中的趣闻轶事,反映了川渝地区人文、风俗、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变迁,蕴含着深刻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及爱国为民、重诺守信、勤劳勇敢等中华民族優良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解决文化产品供给与消费需求矛盾

文化消费在当今社会公众的日常消费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然而,当前我国社会普遍存在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和产品类型单一、受众面狭窄等问题,与增长迅速的文化消费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矛盾。供需矛盾的长期存在,制约了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重庆市万州区是川东竹琴的发源地和主要流行地之一,万州区三峡曲艺团是川东竹琴的直接保护单位。由于地处三峡库区腹地,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万州经济发展水平较为缓慢。近些年来,地方政府一直把振兴经济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任务,文化建设一直让位于经济建设,导致当前的文化产品供给极为缺乏,与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形成了明显的矛盾关系,尤其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特色的缺失成了制约旅游发展的巨大瓶颈;三峡工程的百万大移民,中断了万州及周边区县的历史文化脉络,在最初新建城市时,因为资金紧缺等客观原因,没有充分考虑新旧城市的文化延续,导致新建城市丢失了太多的历史文化遗产;百万移民城市的发展规划,吸引了大量周边农村人口移居城市,短期内无法创造与自身历史和现实高度契合的新移民文化;新移民人口中断了与原住地乡村文化的联系,普遍存在文化认同上的缺失。

基于上述三方面的因素,万州及三峡库区各区县在未来的文化建设中,应着力发掘地方文化资源,开展有效的创新性转化,融入新城市的文化建设中,重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历史时期,川东竹琴曾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休闲娱乐项目,渗透到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消费人群。如今,随着非遗保护的不断推进,川东竹琴开始重新回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并在传承人的努力和政府的宣传下,知名度越来越高,人民群众的认可度逐渐提升,这些都为川东竹琴开展生产性保护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非遗生产性保护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产出非遗产品。非遗产品是指以非遗项目的核心理念、文化内涵、传统技艺、美学原理为基础,借助新的技术手段,采用新材料,结合现代消费需求和审美特点,由传承人自主研发、生产、创造出来并被社会公众所接受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非遗产品作为公共文化产品,与非遗项目本身是有区别的。非遗产品作为非遗项目的衍生物,其价值和功能的发挥需要借助市场平台来实现。“生产性保护可以充分利用市场这个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大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推向社会、推向民众”[4]。川东竹琴可以通过生产性保护,借助于文化市场的力量,充分发掘内在的文化艺术内涵,将文化艺术资源转化为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是地方政府解决文化产品供给与消费需求矛盾的重要选择之一。与其他文化产品相对而言,川东竹琴具有更强的地方适应性,更易于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只要能合理利用自身的艺术特色,传承人和民间艺人主动创作出更多的新作品,不断创新表演方式,扩大表演范围,就一定能成为当地人民群众日常文化消费中的重要文化产品。

(三)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也纷纷致力于发掘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等。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以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据笔者调研,万州及三峡库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极为滞后,这与三峡地区历史时期的丰富文化资源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地方政府发展理念滞后,区域特色文化消失,文化资源发掘不力,民俗文化研究不深,文化创意能力不足,成为制约万州及三峡库区各区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文化品牌的塑造。只有通过打造具有较大市场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的优势文化品牌,以此为基础构建庞大的产业链,才能带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全面提升、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生产性保护、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新的衍生产品,延长产业链,壮大文化产业”[4]。川东竹琴是万州及三峡库区为数不多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这个荣誉在当前的中国社会里,具有无可限量的文化影响力和经济价值。因此,万州的文化产业发展应充分利用好川东竹琴这一文化名片,深入发掘其内涵,不断扩展其外延,客观评估其现代价值,以川东竹琴为中心构建非遗创意产业价值链。通过实施生产性保护,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与旅游业、会展业、演艺业、影视业、休闲娱乐、艺术教育培训等相关产业进行嫁接和融合,并通过创意设计、产品生产、市场流通、产品销售等环节,创造出更多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提升城市文化形象,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实现川东竹琴传承创新与地方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川东竹琴生产性保护前景

非遗生产性保护是一种涉及文化、经济与社会等多方面内容的整体性开发模式。非遗生产性保护创造的产品,只有在市场中得到消费者认可,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并实现保护传承的目的。因此,市场前景预测是川东竹琴生产性保护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

(一)川东竹琴能够成为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精神文化产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领域的需求得到了很好满足。然而,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精神层面的文化供给依然较为缺乏,加之群众文化需求的差异性较大,由政府直接供给的文化产品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普通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具有强烈的渴求愿望,而且具有不断提升层次、提高水平的趋势。较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简单欣赏和一般娱乐活动,更需要一些高雅脱俗的艺术形式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川东竹琴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活态性文化,既有广大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俗人俗事的演艺,也有国家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扬,既汲取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又彰顯着传承人独特的专业表演技巧和艺术。这种雅俗共存的文化产品,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雅俗共享的文化消费心理。

普通民众是民间艺术的创作主体,也是最忠实的观众和巨大的消费群体。川东竹琴走进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不仅有助于自身的保护传承,也能丰富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实现非遗保护与日常生活的紧密互动。川东竹琴作为一种地方戏曲,其艺术语言均是重庆方言、万州土话,这种语言特色,能够最大限度地拉近消费者与表演者之间的情感距离。据笔者调研,当前万州一些中老年人都曾听说过或者直接欣赏过川东竹琴的表演,记忆深处依然保留有深刻的印象。此类人群是川东竹琴当前最大的消费群体,对此项艺术有很大的需求,渴望经常看到现场表演。这为川东竹琴的生产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在新时代,川东竹琴若能在曲目内容、表演形式、表演场景、辅助手段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创新,使内容更加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手段更具现代审美特点、表演场景更加多样化,定能成为普通百姓日常休闲娱乐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与“坝坝舞”相结合,走进群众日常生活,可以吸纳更多的消费者和爱好者。川东竹琴作为大众化的民间艺术,与川渝地区盛行的“坝坝舞”具有许多共同点,能够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坝坝舞”是川渝地区最具普遍性和影响力的群众休闲娱乐项目[5]。遗憾的是,当前此类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均缺乏鲜明的地方色彩,地方节目极为缺乏。一些受访者表示,如果有人教授川东竹琴,他们很愿意学习,可以作为一种日常的消遣娱乐方式。鉴于此,笔者认为,如果将川东竹琴引入“坝坝舞”中,由传承人在一些广场定期举办表演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坝坝舞”的内容和形式,使“坝坝舞”更具地方特色,成为地方文化展示、传承、传播和演艺的重要平台;另一方面,借助“坝坝舞”的人口规模效应,可以很好地宣传、普及川东竹琴,让群众了解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唤起人们的乡土记忆和家乡情感,为川东竹琴的保护传承吸引更多的受众,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未来川东竹琴文化产品的潜在消费者和传承者。

茶馆及其他一些休闲娱乐场所,有邀请传承人进行表演的潜在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在工作之余和茶余饭后,有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到休闲娱乐活动中。同时,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素质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开始追求更高档次的休闲娱乐活动。其中,品茶成为逐渐流行的休闲娱乐方式。从历史上看,茶馆一直就是川渝地区最常见、最普遍的休闲场所。中国的茶馆、茶社具有非常明显的群众性、大众化特点,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高官士绅、社会名流,都可以坐在茶馆里品茶论道、谈论社会、品评时政。茶馆作为茶文化的一种载体,不只是喝茶、聊天的场所,许多茶馆也是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杂技等民间艺术的展演中心。从相关文献来看,20世纪初,川东竹琴主要盛行于茶馆,凡是有茶馆的地方都有竹琴艺人和业余爱好者光临。现代城市生活中的茶馆,虽然现阶段大多缺乏传统的文化韵味,演变为单一的喝茶场所,但是随着城市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较大的茶馆已开始恢复传统文化的演艺,尤其是一些知名旅游景区的茶馆,文化演艺成为茶馆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内容。据传承人介绍,近年来,重庆一些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茶馆,屡屡邀请竹琴传承人前去演出,茶馆成为川东竹琴的重要传承和演出场所。2016年5月,川东竹琴的市级传承人与重庆渝北区鸿羽茶社合作,将该茶社作为传承川东竹琴的重要基地之一。茶社负责人多次邀请市级传承人蒋其书到茶楼表演,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茶馆的潜在需求,促进了川东竹琴的原真性保护,为川东竹琴的生产性保护及创新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生存空间。

(二)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对川东竹琴有潜在的需求

生产性保护作为非遗保护的重要理念和方式,其宗旨是“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6]。生产性保护不只是生产有形的物质文化产品,也包括创造无形的精神文化产品。川东竹琴作为一种民间曲艺,曲目的“创作和演出同样是一种文化生产,并非不可以进入市场”[7]。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川东竹琴,可应用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开展文化宣传、政策宣讲、企业文化建设、节日庆典等活动。

首先,政府可借助川东竹琴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和知名度。城市建设中注重文化品牌的塑造,有助于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扩大影响力,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塑造文化品牌来提升对外知名度,是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川东竹琴因具有国家级非遗的荣誉称号,成为地方政府极力打造的重点文化项目。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宏观背景下,万州区政府也在努力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努力建设地方文化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近年来,万州区政府先后投入专项资金100多万,用于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三峡曲艺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搜集整理川东竹琴唱本、竹琴道具等,并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出版书籍等方式,加大对竹琴的宣传力度。在政府和传承人的努力下,川东竹琴先后获得地区级以上奖励30多项;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与香港凤凰卫视先后将川东竹琴专题片向全国播放,并用“奇绝大观”“四川奇葩”等词汇形容和赞美川东竹琴的魅力;川东竹琴的《赞三峡》节目,荣获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优秀节目展演,并参与万州区城市形象片的宣传录制。由此可见,川东竹琴在宣传城市形象和提升城市知名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川东竹琴可以成为企事业单位开展文化宣传和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还要追求社会文化效益;不只是注重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技术更新,更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满足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川东竹琴作为一种特色曲艺,可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娱乐、引导和凝聚的作用。企事业单位对川东竹琴的需求,主要体现为以“礼物”形式呈现的各种工艺品、纪念品和文艺演出。川东竹琴作为万州的文化品牌,越来越受到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关注。笔者在调研过程中获悉,川东竹琴市级传承人曾多次被企业邀请演出,为企业文化建设注入地方文化特色,很好地激发了员工的家乡情怀和乡土情结;有的传承人多次应万州电视台、重庆新闻、万州平湖视线等媒体邀请,录制表演曲目,用于实时性新闻报道。当地政府也很重视旅游文化的开发,通过建设有特色的乡村文化来提升旅游形象,为川东竹琴的生产性保护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发展平台。2015年7月25日,万州区太安镇第四届帐篷节开幕式上,川东竹琴第八代传人代学贤表演了三段曲目,唱词内容丰富,从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到凤凰茶乡的旅游开发引入,到凤凰社区的茶园、街道变化、农家乐与商店的兴起,再到老头看黄历和叫花子闹房等,既展示川东竹琴的传统,也编入太安变迁的新篇[8]。通过此类宣传和表演活动,川东竹琴在普通百姓中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三)学生群体有强烈的学习欲望

相较于文化层次不高的普通民众,在校学生学习和传承非遗的积极性更强烈。通过在校期间学习和了解非遗相关知识,大学生在文化认知、艺术修养等方面普遍有所提升,能够对非遗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文学等价值有深刻认识。川东竹琴作为国家级非遗,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据笔者调查,万州区高校如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庆信息学院等,纷纷邀请川东竹琴传承人进校开展不同形式的演出,甚至在校内开办培训班,招收有兴趣的学生学习川东竹琴。从2014年开始,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设立川东竹琴教学基地,打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重庆三峡学院也多次邀请川东竹琴传承人来校表演。此外,三峡曲艺团及竹琴传承人分别在万州第二中学、青少年宫、孙家小学、长滩小学、赶场小学开办竹琴培训班,建立非遗传承教育基地,定期由国家级传承人潘光正、市级传承人蒋其书等到校开展培训和表演活动[9]。随着普及和宣传力度的加大,将有更多的学生群体加入到川东竹琴的学习中,成为川东竹琴艺术的消费者和爱好者,为川东竹琴的生产性保护提供了广泛的受众,成为保护传承川东竹琴的重要力量。

三、川东竹琴生产性保护对策

非遗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化的“根”与“魂”,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国际社会和我国政府正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因此,川东竹琴应借助生产性保护方式,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保护传承对策。

(一)创新曲目内容和表演形式

川东竹琴的生产性保护不能只是单一地注重川东竹琴自身的发展,更要探索与地方其他特色文化相结合的路径,使川东竹琴与地方文化相互融合,形成多样化的存在样态。“生产性保护要实现非遗价值与市场的双向认同,通过创意创新,将非遗的文化价值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遵循‘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让高端的传统手工技艺融入生活、引领时尚”[10]。川东竹琴曲目内容与表演形式的创新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与地方民俗文化紧密结合,将地方特色民俗融入川东竹琴的说唱内容,积极参与各种民俗活动,借助民俗活动的群众基础,扩大川东竹琴的影响力;二是在继承和传习川东竹琴传统的制作技艺、表演形式和曲目创作的基础上,紧扣时代特色,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竹琴的曲目创作和表演中,发挥川东竹琴的教育功能,使其成为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设立专业研究机构

川东竹琴作为一项综合艺术,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表演方式需要通过深入的研究,不断深化其内涵,拓展其外延,才能为生产性保护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学理基础和理论依据。川东竹琴的生产性保护不能仅限于竹琴本身的研究,还要兼顾其他丰富的地方民俗文化的研究,只有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才能为竹琴曲目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内容和创意灵感。因此,万州作为川东竹琴的发源地和非遗保护主要责任地区,应承担起川东竹琴的研究重任,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统筹川东竹琴与地方民俗文化研究,探究川东竹琴与地方民俗文化的内在关系,挖掘川东竹琴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代价值,比较万州与川渝其他地区竹琴的差异来凸显自身特色,探索保护利用的路径和对策,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保护方案,为川东竹琴的生产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加强宣传普及力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前,川东竹琴的知名度不够高,只有极少数老年人有浅显的认识。因为缺乏广泛的受众,川东竹琴的保護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困境。“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存在于其所在的民族、地区的文化土壤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基本法则”[11]。在信息化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均能为川东竹琴的宣传、推广和普及提供技术支持和多样化平台。川东竹琴的生产性保护需借助大众媒介的传播功能,扩大影响力,使更多的人熟知这一文化艺术,并逐渐成为积极的消费者。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扩大川东竹琴的影响力:利用网络优势,创建以川东竹琴为主题的专题网站、论坛、博客、微信公众号,拍摄微视频,充分展示川东竹琴的艺术魅力;积极组织代表性传承人参加各种国家级、省市级和地区文化宣传活动,提高文化影响力;与万州电视台联合制作川东竹琴系列纪录片,介绍川东竹琴的基本知识和代表性传承人的表演曲目,全程跟踪传承人的技艺传承过程,记录传承人的保护传承工作及其成效;出版以川东竹琴为主体内容的学术著作、社科普及读物、宣传手册等作品,使不同层次的人能够了解川东竹琴的起源、发展和文化艺术内涵;在《三峡都市报》等媒体开辟“三峡非遗专栏”,连续介绍万州及三峡地区的非遗项目及传承人。

(四)政府出台相应的生产性保护方案

非遗的保护传承只靠传承人和社会团体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在制度设计、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要依法进行,充分尊重遗产所有人的知识产权、发展权。”[11]万州区政府作为川东竹琴保护责任单位的直接主管部门,应在川东竹琴的生产性保护中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制定切合地方实际和川东竹琴自身特色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川东竹琴保护条例》专项法规。有了制度的保障,川东竹琴的保护传承才会更加有序,更具实效。其次,根据文化部对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相关要求,出台专门的《川东竹琴生产性保护实施方案》,对川东竹琴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内容、目标、手段、保障等做出明确规定,规范川东竹琴生产性保护的行为和秩序,避免川东竹琴生产性保护演变为只追求经济利益的纯商业行为。再次,政府应加大力度积极扶持传承人,通过注册商标和开设专营店等方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合法权益,提高积极性,增强文化市场竞争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态。

(五)打造“竹琴之乡”文化名片

川东竹琴作为万州的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已成为万州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名片。如何利用好这一文化名片,不仅有助于川东竹琴自身的保护与传承,而且能为万州的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旅融合提供新的思考方向和路径选择。非遗生产性保护不仅需要非遗自身的文化魅力、艺术价值、文化底蕴作为基础,更需要在市场经济中形成相互配合的产业环节,才能保持其市场活力[12]。对川东竹琴而言,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生产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文化产品,是实现川东竹琴生产性保护和有效传承的关键。川东竹琴的生产性保护需要借助万州及三峡地区的旅游市场、文化市场两大平台,以川东竹琴为中心着力打造一批代表性旅游景观和文化景观。在旅游产业中,将川东竹琴的文化元素转化为旅游创意产品,建立竹琴文化艺术长廊、竹琴艺术街、竹琴茶楼;将川东竹琴的艺术文化进行价值重构和再造,进行新的品牌包装,进入万州及周边旅游景点中,成为著名旅游景区动态的旅游娱乐项目之一;以文化市场为主题,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开发适应市场的文化产品,如竹琴影视作品、竹琴明信片、竹琴工艺品、竹琴纪念品等;在城市广场、标志性建筑等公共场所融入竹琴元素;筹建竹琴主题展览馆,集中展示竹琴的发展历史、主要作品、代表性传承人、所获荣誉、竹琴实物及图文资料;在三峡移民纪念馆、文化艺术馆、非遗保护中心等开辟专门的展区或展位;在大学、中小学校设立“产学研习”生产性保护基地,培养传承人和爱好者,为川东竹琴的创新发展培养后继人才。

(六)开拓农村演艺市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演艺市场蓬勃发展,乡村演艺业成为新型产业。随着农村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村的文化消费需求旺盛,一些如红白喜事、子女升学、新屋建成等活动都会选择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戏剧演出来烘托气氛……看戏品戏仍是村民的主要文化娱乐方式,这就为县级以下的戏剧院团提供了较大的演出市场”[6]。在万州及周边地区,婚丧嫁娶民俗活动中均有各种类型的文化演艺,形成了巨大的消费市场。据笔者调研,现今乡村演艺市场仍存在诸多缺陷,演艺内容缺乏专业性、地方性,雷同化、低俗化倾向严重,一定程度上对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川东竹琴作为群众性民间艺术,其演艺内容和方式符合农民的审美取向和兴趣爱好。因此,未来的川东竹琴应紧扣农村演艺市场,围绕婚丧嫁娶等日常民俗活动,创造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演艺曲目,独立组建演艺队或加入相应的演艺队,成为乡村演艺的重要内容之一。川东竹琴走进乡村演艺市场,不仅能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为传承人谋取经济利益,还能促进乡村演艺业的创新发展,真正成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活动。

四、结  语

川东竹琴作为一项国家级非遗,如今依然面临着生存困境,生产性保护是川东竹琴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虽然生产性保护方式在国内一些非遗保护中已得以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生产性保护的模式、方式和具体策略也因非遗特性的差异及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而呈现出多种样式。川东竹琴的生产性保护才刚刚起步,需要在借鉴同类非遗保护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切合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模式。本文针对当前川东竹琴的生存境况,以实地调研中的所感、所看、所听为基础,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几点有助于提高川东竹琴生产性保护效益的对策。期望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借助生产性保护,全方位推动川东竹琴的保护传承,将其打造成三峡文化名片。

参考文献:

[1] 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EB/OL].(2012-2-14)[2019-06-10].https://www.mct.gov.cn/whzx/bnsj/fwzwhycs/201202/t20120214_765156.htm.

[2] 苑利,顧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6-37.

[3] 詹一虹,龙好.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5-11.

[4] 杨亚庚,陈亮,贺正楚,陈文俊.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探索[J].东南学术,2014(1):210-217.

[5] 李虎,李袁圆.论川渝地区的坝坝舞及其社会文化功能[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4):29-33.

[6] 汪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理念的认识[J].艺苑,2011(2):97-100.

[7] 夏澤和.试论传统戏剧生产性保护的三种途径——以广东剧种为例[J].文化遗产,2017(5):151-156.

[8] 李虎.三峡库区太安镇的乡村旅游开发及其影响[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7(6):1-8.

[9] 谭晓静.论金钱板在小学教育中的传承模式与启示——以万州赶场小学为个案[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8(5):123-128.

[10] 游红霞.生产性保护:非遗价值与市场的双向认同——以“上海绒绣”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14-20.

[11] 宋俊华.文化生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J].文化遗产,2012(1):1-5+157.

[12] 钱永平.论非遗生产性保护与包容性经济发展的结合之路——以山西省灵尚刺绣为例[J].文化遗产,2019(1):20-25.

(责任编辑:滕新才)

O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East Sichuan Roneat Thom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ve Protection

CHEN Xinggui  WANG Mei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4020, China;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 530006, China)

Abstract: East Sichuan Roneat thom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local quyi in Sichuan and Chongqing. In 2008, east Sichuan Roneat thom was listed in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which provided opportunities for its productive protection. As a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ast Sichuan Roneat thom not only has the cond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roductive protection, but also has the potential market demand for the external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ductive protection, it can show the economic, cultural value and artistic charm of east Sichuan Roneat thom to the maximum extent, enrich the cultural life of the people, meet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economy. The productive protection of east Sichuan Roneat thom needs to organically combine its performance of Roneat thom with the local folk culture, innovate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performance,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and create a good cultural ecology. The government should issue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systems to enlarge the rural performance market actively, and to integrate the performance of Roneat thom into the social-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economic activity, such as urban construction, cultural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y and mass culture.

Keywords: east Sichuan Roneat thom; productiv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protective countermeasures

猜你喜欢

生产性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关于国有企业如何在地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思考
谁远谁近?
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亟需优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
什么是文化
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