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奥托·迪克斯的自画像

2020-05-25俞璐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奥托自画像艺术风格

摘 要:奥托·迪克斯是20世纪德国著名艺术家,表现主义的积极参与者,新客观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创作了很多幅自画像,国家时局以及他自身对绘画事业的追求,对他的画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自画像也反映着他所处的环境。文章重点对奥托·迪克斯不同时期的自画像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奥托·迪克斯;自画像;艺术风格

奥托·迪克斯是德国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他所生活的年代是欧洲文化艺术剧变的时代,而他本人也是一个相对高产的艺术家。笔者在《浅析奥托迪克斯的绘画艺术特色》中曾写到迪克斯一生中绘画主题主要分为战争、肖像画、反纳粹主义等。其中自画像是肖像画的一种,即自己的肖像画。本文试图从奥托·迪克斯的自画像进行分析,进一步认识这位艺术大师作品的独特魅力。

一、青年时期(1911-1918年)

迪克斯在德累斯顿学习时并不局限于在学院里反复描摹,课余时间他研究时新的艺术潮流。迪克斯因此被暴露在象征主义、印象派、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的艺术里,也熟悉凡·高和桥社艺术家们。这些艺术潮流深深影响了迪克斯的艺术创作,同时他也对古典大师表现出不寻常的仰慕,他经常到博物馆钻研学习他们的画作。早期迪克斯的作品中就顯示出了双重特质,兼有表现主义的表达方式和古典大师的写实手法,在他的自画像以及众多绘画题材中都能找到这些元素,迪克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在1912年创作的《手持康乃馨的自画像》灵感来自于16世纪的德国绘画和新艺术。他说:“像早期文艺复兴那些大师那样绘画是我当时的理想。”看到这幅画自然联想到阿尔布雷特·丢勒22岁时给自己绘制的第一幅油彩自画像,画中丢勒的左手拿着一株蓟属植物。在同样的年龄阶段,迪克斯给自己画了一幅手持康乃馨的自画像,致敬了丢勒。画中运用了古典油画技法同时也糅合了新艺术,体现了他独特的绘画特征并从中窥探到了迪克斯之后重要的新客观时期代表性的艺术特色。迪克斯不仅仅模仿了一位伟大的老艺术家,甚至把他自己描绘成了一位大师。这是一位非常自信的年轻人,敢和伟大的老艺术家比拟,看出迪克斯对于自己的绘画事业有着不可小觑的野心。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迪克斯自愿参军,从他战争初期的创作中能看出他最初欢迎这场战争,对成为战士充满了期待与想象。在1914年《战士自画像》中,他眼中似乎有火焰燃烧,像是随时准备冲向战场。而同年《戴着炮兵头盔的自画像》体现了另一面,画中迪克斯是忧郁的,黑暗中暗沉的皮肤与他的制服和头盔上巨大的金色徽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战争的第二年绘制《自画像战神》,在这幅画中他把自己描绘成战神,借用了立体派的表现手法,背景中看到了毕加索《格尔尼卡》的影子。场景中死亡是绚丽的,马惊慌失措地奔跑嘶叫,城市支离破碎,而迪克斯却在这战乱下仍然活着,体现了他的弥赛亚情结。迪克斯转换交织场景使画面富有戏剧性,运用动态的线和色彩描绘一系列重叠的形和连续的层次交错与组合,强调速度、空间循环以及噪音的韵律,体现了迪克斯当时受未来主义的影响。从这些自画像中也能感受到迪克斯对于战争的态度变化。

二、成熟期(1919-1929年)

战后,他继续在德累斯顿和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接受艺术教育。随着政治观念的不断变化,对战争的恐惧,对社会伪善和道德沦陷的厌恶和讽刺,对穷人生存困境的关注和日益增长的对纳粹的警惕,迪克斯的艺术也发生着变化,一战后他将达达和表现主义元素融入到他的作品中。1920后迪克斯将这些风格转化融入到他尖锐的现实主义题材中。这时他的风格看起来比以前更现实,更咄咄逼人,他有勇气描绘残酷的战争和堕落的社会,用他讽刺和怪诞的方式描绘,通过作品直接陈述。

战后迪克斯创作出许多媚俗主题,这些年迪克斯明显带有自嘲态度和虚无主义。在1920年的一幅钢笔画《达达派的自画像》中,迪克斯用很大的字母写上“喂,这就是迪克斯”。还有油画《战争削弱(和自画像)》,各种各样的标志洒在这些画中。迪克斯继续拓展题材,涉及人类的生死爱欲以及一些禁忌的社会问题,如性谋杀,甚至在1920年的《性谋杀者(自画像)》中将自己描绘成性谋杀凶手,其画面十分怪诞,画中迪克斯就像个开膛手杰克。1921年《玩具我11月》(那时他和他未来的妻子穆茨利·科赫正在恋爱),画面头部上方签署着11月21日的“玩具”。这时期迪克斯尤其喜欢用冷静的偷窥狂式的方式去观察,比如在迪克斯多产的1922年中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向美丽致敬》。画面描述了冷酷精致的沙龙文化,画里他是一个时尚的花花公子,对他周围美丽的人们和古典精致的环境无动于衷。迪克斯把这种刻板化的唯美主义气氛放到了最大化。他在画中扮演的角色像是一个精明的管理者正在盘算着一项计划,世界、金钱都持握在这电话听筒中。迪克斯就像是个导演,用自我扮演的方式把自己投射到他的画面中,讽刺、揭露着当时的社会。

在这段期间迪克斯还画了大量的素描、水彩和版画,其中就有很多自画像。1922年铜版画《自画像》中他精心绘制的头是画面的焦点,他穿着西装套装,打着领带,气质优雅,而女性的脸和身体被快速勾勒,像未完成的草图。他的脸是背离女性,紧皱的眉毛和目光专注在一些不确定对象上,脸上的表情露出专注和怀疑并陷入深思,此外,警觉的态度中还夹杂着一点忧郁。其他一些主要作品如1923年《自画像与裸体模特》和1924年《自画像与缪斯女神》,题材都是冷峻的画家与他的模特。在《自画像与缪斯女神》中,迪克斯把自己描绘得像一个冷酷的观察员,身穿工作服,不受面前黑发的美丽女人的诱惑,他拿着画笔为女人做着最后收尾的工作,这是迪克斯式幽默自嘲。

三、晚期(1930-1969年)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迪克斯作品创作的一个特殊阶段。他这个时期的作品流露出政治环境给他带来的危机。绘画主题除了极少数圣经故事和被独立委托制作的肖像,更多是风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迪克斯被迫入伍到人民冲锋队,在战斗结束一个月后,他成了战俘。法国官员认出了他,他随后在艺术家殖民地喷漆车间工作并可以继续画画。战争结束后,迪克斯继续创作直到1969去世。

德意志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倒下,迪克斯终于摆脱了纳粹的艺术压迫,试图通过绘画减轻他的悲伤,于是自画像便成了他发泄和舒缓自己情绪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他晚年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1942年木板油画《抓着调色板在红窗帘前的自画像》中他完全面对观众,手抓调色板和画笔正在绘画,从远处的窗户可以看到阿尔卑斯山的黑暗和不祥景象。这一时期迪克斯面对的危机也反映在他的作品里,缺乏了典型迪克斯式的幽默感,自画像中的他不再自嘲或是意气风发,似乎迪克斯的生活之乐已经终止。他风格也经历了变迁,如他晚期重要的自画像之一——1947年的《冬季景色下戴着毛皮帽子的自画像》,新客观时期迪克斯似乎特别着迷刻画布料的材质、纹理,而这幅画中毛绒皮帽、厚夹克和皮手套并没有细致刻画而且具有着装饰性效果并抢占了手和脸部的主要地位,相较于迪克斯在20年代的肖像画来说,这是一个惊人的逆转和明显的背离。1947年《战俘自画像》中,他的笔触变得短而急促,这张肖像画是在他战争结束被释放后根据记忆完成的。画中囚犯迪克斯是一个满脸皱纹的老人,因自己的处境而困恼,可他的斯多葛派的风度与他背后的愚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结语

当迪克斯被问及他为什么创作大量的自画像时,他回答说:“自画像是一个对自我深入的坦白剖析……我一次又一次惊讶地发现‘我根本不是看到的那个样子,‘一个人他有很多面。”从迪克斯的自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一生,迪克斯也一直以一种批判精神和天才般的技巧把他的自画像变成一个时代的见证,揭露了魏玛共和国的颓废和堕落。从迪克斯的自画像中,我们看到了他与时代的紧密联系和矛盾,了解到他如何在艺术上寻找到个人独特的語言,解决个人与时代的精神对抗,这为艺术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独特道路。

参考文献:

[1]林大梓.西方自画像艺术史[D].中国美术学院,2008.

[2]俞璐.浅析奥托·迪克斯的绘画艺术特色[D].南京艺术学院,2015.

[3]郑婉.自我与救赎:丢勒正面自画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4]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5]KARCHER E,WALTHER I F.Dix[M].Koln:Taschen,2010.

[6]PETERS O.Otto Dix[M].[S.l.]:Prestel,2010.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猜你喜欢

奥托自画像艺术风格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17世纪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研究
自画像
我的自画像
18世纪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庄重与理性
奥托归来
奥托奇遇记
最奇葩的吃醋:丈夫装聋作哑20年
《奥托的第一次心碎》
欧洲的艺术风格派系与服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