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接行业需求的设计史论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2020-05-25迟慧

大观·东京文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学体系改革课程

迟慧

摘 要:应用型大学转型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史论课程存在被边缘化的问题。针对目前设计史论课程虽有高度但难以与行业需求、就业实践等应用目标紧密联系的矛盾,课程自身也应更新思路,与行业需求主動对接,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文章从设计史论类理论课程特色出发,从教改现状、教学内容等几方面着力梳理此类课程在对接行业需求时应该注意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行业需求;设计史论;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注:本文系辽东学院2019年度第二批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一般项目“对接行业需求的设计史论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研究”研究成果。

一、设计史论课程对接行业需求的改革背景

设计史论课程是艺术设计各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设计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学科平台课程的核心位置,但设计史论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基础性、关键性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之间一直存在不平衡现象。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转型中的艺术设计专业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等,以适应新的人才培养定位。一些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者开始盲目推崇所谓“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而轻视理论性强的设计史论类课程,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等方面对其大幅削减,使设计史论课程在整个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严重边缘化,甚至此类课程的存在价值都受到一定的质疑。

在这种窘境中,急需进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核评价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来应对转型发展对理论课程的挑战。如何使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体系尽量与行业需求对接、服务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使艺术设计理论与设计专业实践更好地结合,是设计史论课程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设计史论课程对接行业需求的教学改革动力

经过资料收集和调研可见,近三年来,研究设计史论类课程应用转型教学的论文主要集中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如:引入实践课题的案例式、项目式教学;强调训练学生动手能力或引入企业合作,开展实践训练的工作室制教学;结合慕课、翻转课堂等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线上线下互动教学;等等。

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模式改革,设计史论课程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训练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对应用型和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通常,作业改革和考核改革等与实践训练的结合,是史论类课程中最为常见的模式,即由教师进行顶层设计,学生按照教师的课程设计完成作业练习、实践作业考核等流程,但是课程结束后,学生难以使自己已掌握的理论知识与今后的设计应用进一步结合。这就需要在设计史论类课程教学改革中寻求更加有效的切入点。

普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设计史论课程通常存在着课程数量少、课时少、难以进行系统化的知识传递、大班型授课造成难以一对一辅导等问题。学生对设计史论类课程与未来就业、实践的关系也认识不足,甚至存在“无用论”。但笔者从教多年来与毕业生交流得知,学生在踏入工作岗位之后,在实践中发现史论课程的知识对文案策划和设计方案构思等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设计史论课程对接行业需求可以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有力切入点,使学生了解课程知识与未来行业需求的联系,作为调整教与学关系由被动到主动的内在动力。

三、设计史论课程对接行业需求的教学改革目标

设计史论课程要对接行业需求进行教学,首先要分清行业与企业需求的区别,真正了解行业需求,使教学体系改革内容与行业需求良好对接,除当下的市场,也关注行业发展趋势。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行业发展动态,了解最新前沿信息,深入研究行业就业需求和发展需求,为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关注如何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针对设计史论课程存在的课时不足等问题,必须使多门设计史论课程形成完整、统一的课程组群,使不同的课程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相互支撑,相互协作,共同实现设计史论课程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最后,要关注如何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可用性”体验。必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教学内容和理念上的应用性体验,使学生体验到设计构思实际、完整的过程,强化未来从业人员的设计意识,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践、理论结合实践、理论促进实践。

对接行业需求的设计史论课程教学改革,其根本目标是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让教与学形成闭环,真正使应用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形成完整的统一有机体。通过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四、设计史论课程对接行业需求的教学体系

改革基本内容

在非研究型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背景下,使学生通过设计史论课程组群的教学、训练和考核,将课程教学体系与行业需求相衔接,真正使史论类专业基础课程更好地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教学体系改革的内容和最终目的。

(一)教学特色和行业需求特色相结合

为实现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目标,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要求教学着力点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课程教学的内容上要向此方面侧重,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和考核也必须紧密围绕应用,但也不能脱离课程的教学内涵和内容特色。

设计史论课程在整个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体系中,主要特色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理论素养和技能,使学生具备设计资源的查找和应用能力,具备创新设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和文案写作能力等。以上这些是设计史论类课程自身课程特点对接行业实际需求、使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具备设计行业发展潜力的重要能力。

以艺术设计史课程为例,其主要内容是向学生传授中外艺术设计的历史源流、风格演进、指导思想、理论观点等。考核评价的内容应该包含这类课程的基本概念、对内涵的掌握和理解水平。这类课程又对接设计公司、规划机构、文化创意行业和设计行业的项目策划、设计创意构思、语言表达、文案写作等需求,所以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的内容还应包括对设计文本写作、设计创意传达等方面的能力水平的训练和测试。

(二)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

对于设计史论相关课程来说,其课程考核评价需要包含的既有对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也应涵盖利用本课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考核学生在遇到具体的设计问题时,能不能将设计史论课程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法之中。

比如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学生通常需要构想一个大致的设计方向,在确定设计的基本对象后,确定设计对象的设计风格、设计主题和设计元素。在设计史论课程的考核评价中,有必要设置相应的设计实践案例,要求学生根据案例要求进行应用型研究和设计创意表达,根据学生的资料收集、创意构思和表达水平进行考核评价。

(三)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

设计史论课程要传授给学生的除了设计历史发展源流,更重要的是设计思维训练,这是设计史论课程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对偏重形象化思考、抽象性和逻辑性思维较弱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设计思维训练是设计史论课程能够授予学生的关键价值。艺术设计是综合性、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人文、社会乃至自然科学等多种领域,设计史论类课程从自身特点出发,通过概念、风格、原理等抽象理念的教学,将学生的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加以统合,使学生从图绘式的形象性艺术思维转变为构建式的科学性设计思维,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和能力,实现从模仿到创造的转变。

五、结语

在国家推进普通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有必要使传统的专业基础课为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切实起到应有的作用。探寻艺术设计行业需求与设计史论课程的结合点,如行业的前沿、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需求等,改变传统的课程教学体系,使设计史论课程教学体系能够真正与行业目前需求和未来发展对接,使教学改革研究内容和成果能真正成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赵绍印.应用型本科院校设计学专业理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讨[J].人力资源开发,2015(22).

[2]那成爱,吴志军,“设计史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

作者单位:

辽东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教学体系改革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