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音乐在巴洛克时期撞击后引发的思考
2020-05-25毕又文
【摘要】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流露着地区的特色,散发着民族的历史魅力,纵使有空间时间的跨度,依然会在自然和宇宙的某一处交汇,使人的心灵达到完美的归属与契合。
【关键词】修辞;情感意境;音律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 2020) 01-0253-02
【本文著录格式】毕又文.中西音乐在巴洛克时期撞击后引发的思考[J].北方音乐,2020,Ol( Ol):253-254
奇特、古怪一词用意大利语表达就是音乐的一个重要时期——巴洛克,而这个时代的音乐确实持有独特的特征,影响着艺术家们的灵魂追求。包容各种艺术形式融合成的风格历久弥新,至今还对音乐艺术的创新起着推动作用,而我国此时正处在鼎盛时期,外国音乐文化的流人为我国空前繁荣的音乐艺术增添了更多的魅力。
一、音乐中的修辞美
语言完美确切表达的必需条件当属修辞学的运用,作为高雅艺术的音乐也无法独自含苞盛开,修辞对于音乐的重要性好比泥土和花朵,严谨高超的技巧是提升音乐艺术品味的前提。
古希腊的七科与中国古代的六艺较接近,其中的修辞学在巴洛克时期为音乐创作者提供了参照标准和借鉴法则。音乐美学家马泰松认为“如果音乐家想打动别人,他必须懂得纯粹用音响及其组合,表达出一些心底的意向,表达得让听众听起来,宛如那是一篇真正的演说,能够完全理解和领悟其意欲,意念,意思以及每段,每句的语势”。西方的音乐修辞更接近于演讲体系,随着学科的发展,六重原则逐渐成为“开篇列观点”“中介陈事实”“事实定结论”近似三部曲式的结构,而作曲家创作某部作品时,都拥有自己的修辞格体系,本世纪初,德国学者列出较广泛的七种修辞格,和中国古代音乐文学修辞叠音,押韵等不同的是,作曲家运用音区音程,音值旋律,音律的变化来实现修辞对音乐的装饰。[1]“如果想要更好地理解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问题,那么我们就必须了解修辞学在当时音乐艺术中的影响及其具体的应用方式。当时的德国音乐理论家们研究音乐修辞格的目的就是要把音乐变成激情的语言”。笔者认为,东西方因文化背景,感情表达和礼仪方式的不同,音乐表达修辞方式也会有不同。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古希腊音乐达到达顶峰,这一时期产生了多种音乐形式,如歌曲、歌舞和音乐剧等。中国西周的礼乐制度对如何使用音乐有相应的规定,周朝上层社会的歌唱称之为“雅”“颂”,民间传唱的则称之为“风”。古希腊音乐是一种公民都能参与的社会性音乐活动,而周朝礼乐制度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带有政治色彩的雅乐表演。这与当时的政治制度,社会阶级的关系,人们对宇宙和自然的认知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中定有相似之处,两个文明高度发展的朝代中,音乐都带给社会浪漫的艺术气息,为以后东西方音乐世界題材的选择、琴谱的传播、乐器演奏谱法的完整延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音乐中的情感美
我国音乐文学瑰宝,诗经在韵律修辞的运用方面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模仿研究的例本,乐歌鹿鸣运用叠声词呦呦模拟动物的叫声,“蒿”“昭”“效”押韵手法给听者呈现的音乐美如在耳边,令人展开无限联想,一边是悠闲吃着野草的麇鹿,一边是君臣和乐表达态度的宴会,把社会处于和睦相处的关系,君臣廉政清明,为百姓着想的风范表达得美好祥和。中国古代音乐融入意境美,箫声、琵琶声、笛声包含着对自然的感悟。而西方的音乐更多地是通过丰富的音乐形式表达充满密码的魔幻奇境。如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G弦上的咏叹调》庄严而恢弘又不乏和谐的柔美,纯净流畅的单二部曲式曲调营造庄重静谧平缓的氛围。和中国通过意境表达情感不同,西方音乐以一种接近理性的数学是方式传递强烈的情绪。作曲家认为,用音乐来翻译曲谱的歌词,通过特定的结构元素,如音高、节奏、和声等的组合呈现情绪情感。
到巴洛克时代,我国处在经济鼎盛的时代,当时的器乐演奏还没有完全占主导地位,主要作为伴奏使用,具有影响力的乐器主要有先秦以来的古琴,拥有系统的琴学理论,此时欧洲使用的为键盘乐器,巴赫保持了同时期音乐严谨的风格,添加了自我表达的律动,琴键上的四指弹奏创新为五指弯曲弹奏的技巧方式,接近当今的用指方式。同中国古代音乐相比,西方音乐的和声为听众的感官带来冲击和震撼。巴赫的音乐作品为例,复调结构特有的旋律通过低音展现成熟的魅力,宗教内容的元素使人们的情感得以交融共鸣。此时新旧思想进入碰撞时代,巴赫装饰音彰显了动力和进取的节奏,让人感受到钢琴琴键散发的势不可挡且华丽变幻的流畅。[2]西方语义学家柯克认为音乐是包含着音乐以外的,正如同诗歌是包含着文字以外的妙,因为,音符和文字一样,有情感地体现,最完美地表达了人类的普遍情感。以《F大调布兰登堡协奏曲》为例,第一乐章以快板呈现富于有力的演奏;第二乐章的行板,间接地散发迷人的曲调;第三乐章的快板,以富有活力的节拍展示欢乐的氛围。巴赫的音乐用升高的音符,装饰性的技巧,跳跃的音程等独有的创作方法,体现了理性和情感统一的音乐特征,具有明显抒情性的人文精神,这一点是中西方音乐此时的共同之处。
三、音乐中的律动美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音乐、艺术、情感都会受到时代的影响。礼乐发展蓬勃的西汉时期,太史公在《史记》中通过紧密联系音乐、政治、社会与自然,表达了自然界中万物繁衍生息构成音乐的论点。《史记》中两个音乐专篇《乐书》《律书》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文化。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从数学角度归纳出琴弦和音高成数的关系,音乐又把宇宙的秩序用情感体现出心灵所触摸到的音乐美。
将一个八度平均分成十二等分就构成十二平均律,很多人都认为西方发明了十二平均律,有一种观点,十二平均律是中国人朱载培用算盘研究求出的参数,由传教士传到西方,制作出钢琴、小提琴、萨克斯等西洋乐器,对世界音乐产生重要影响。[3]对十二平均律理论的研究不仅限于中国,西洋乐器中特别是键盘乐器,没有发明十二平均律以前,这些键盘乐器受到音律的限制,演奏的调性不多,不适应转调的需要,不适合的调性中演奏某个弦还会出现刺耳的音。因而,十二平均律运用在西洋音乐中就更为迫切,西方律学家也在千方百计地钻研解决问题的办法。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理论是世界首创,其影响力完全可能传到西方。而理论上升为实践,正是巴赫的键盘曲集《十二平均律》的创作。从1584年朱载堉的“新法密律”,到1722年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神韵穿越语言和习俗传递在声音的格式里。笔者认为,无论谁是第一创作者,《十二平均律》都带给世界一个全新的音乐感受,也从多角度将宇宙整合成一个拥有相似基础的整体。从人体的十二经络到天体的十二地支都接近音乐的律,让人体味到宇宙之间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如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宇宙是按照数的和谐关系有秩序地建立起来的,也如老子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宇宙依道的秩序运转,制造出大音希声的美乐,这也是毕达哥拉斯和中国古老的思想不谋而合的观点!
巴洛克音乐创作彰显情感与精神世界的统一,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十二平均律”的出现使欧洲音乐空间出现较大变化,音乐家思考器乐表演的创新性,以乐器为例,钢琴家的努力使音乐脱离宗教,自由地表达情感;即兴表演的形式使作曲和演奏集为一人,这也是各种作品在当时丰富存在的原因。变化音、调性音乐和三部曲式结构都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笔者认为,技术创新的源泉在于思想的解放,钢琴创作蕴含的理性美在社会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巴赫作品把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从不同角度作了适宜的表达,包含着理性布局的美感。每一个音乐符号都流露着音乐家的情感,呼应了听众的心,感动了整个巴洛克时代并对世界音乐的创作产生积极的作用。
四、结论
从毕达哥拉斯的“数是万物本原”到老子的“大音希声”;从“伶伦听凤凰之音辨十二律”到巴赫“钢琴十二平均律组曲”,人类或已感受到天体按照秩序和谐运行,星体以一定的速度、轨道运作产生的音乐,默契地呼应着人类的灵魂。古代中国的东方智慧虽和西方数理的思维不同,但笔者认为人类对自然的感应和认识是相同的,人类已或将通过音乐的媒介将人体、天体、宇宙融会贯通地进行比较、认知,产生更多理解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任峰.论巴洛克音乐中的情感论美学[J].芒种,2013.
[2]柯克,茅于润,译.音乐语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3]陶亚兵.明清间的中国音乐交流[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